高墙内外,守护新生:云浮社区矫正中的藏蓝力量

作者 崔洪铭 2025-07-15 08:59

清晨,郑巍警官习惯性地打开省社区矫正一体化平台,屏幕上所在区域社区矫正对象前一日的“人脸打卡”记录——这是他每日的必修课。屏幕背后,是一个个需要被拉回正轨的人生。

一张张面孔在晨光中陆续闪现,一个异常的空白打卡框引起了郑巍的警觉:“镇安所洪某,又漏打卡了。”他立即拨通电话,沉稳中带着关切。

藏蓝力量助力社区矫正,这样的场景在云浮5个县(市、区)已成常态。

2018年以来,省司法厅每年从高明监狱、三水强戒所选派5名骨干警察,分赴云浮各区县,带来高墙内淬炼出的监管智慧与矫治经验。

铁腕与柔情的平衡

在郁南县社矫局,沈汉龙警官的谈话室总带着一种微妙的平衡感——墙上法规条文庄重肃穆,但讲话的方式和角度又透着温度。每当新入矫对象踏入这里,一场名为“入矫必谈”的仪式便开始了。

社区矫正,即对犯罪人员在非监禁环境下依法实施监督管理与教育帮扶,重点在于促其遵守规则、重塑新生、回归社会,由专门的社区矫正机构负责。

身为高墙内戒毒警察的沈汉龙,为何能参与到社矫工作中?

原来,2018年以来,广东省司法厅每年从省高明监狱和省三水强戒所选派业务精通的警察延伸管教到云浮市,深度参与社区矫正执法、教育帮扶全过程。

当警服出现在入矫宣告、训诫教育等关键现场,执法的重量便有了具象的载体。今年上半年,243名社矫对象在藏蓝警服前完成入矫宣告,56次训诫与13次警告,让矫正氛围更具刚性。

参与社矫工作人民警察时常实地走访了解社区矫正对象情况。

参与社矫工作人民警察时常实地走访了解社区矫正对象情况。

当系统显示云安的洪某多次漏打卡,批评教育收效甚微后,郑巍走进了他乡下的家。年迈的奶奶,独自游荡的少年,作息不规律——围绕矫正对象的困境浮现。郑巍没有简单训斥,而是与司法所量身定制监管方案:严格打卡监督辅以引导。一个月后,洪某的打卡记录按时就位,眼中混沌渐散。

监督管理的刚性与帮扶的柔性,在云浮的实践中交织成韧性的网。

“全天候监管是铁律,但铁律之下要有柔性。”郑巍总结他的经验,在目前“人脸打卡+实地走访”的双轨监管模式中,社矫对象态度通常会经历“抗拒—试探—适应—接纳”的动态变化过程。

郑巍认为,关键要赢得矫正对象的认同,需要讲清楚真实案例、给予一定尊重感,最好通过实际帮助来建立信任,如链接就业资源、提供技能培训、协调社工提供心理咨询等。

截至目前,云浮社区矫正对象信息化核查率达97.37%,“双轨监管”可以保证95%以上的规范打卡,大幅减少脱管、漏管风险,社区矫正对象再犯罪持续归零。

高墙经验落地生根

未成年社矫对象江某才枯坐在角落,感情创伤诱发的精神障碍让他情绪波动剧烈。麦伟东警官坐在一旁,没有训诫,没有说教。

凭借在监狱积累的危机识别与干预经验,他敏锐捕捉到自伤风险的信号,果断协助送医,并制定个性化矫正方案。一次次心理疏导如涓涓细流,江某才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始帮家里干活,平静回归矫正轨道。

在云浮,这样的“破茧时刻”并不鲜见。

省厅选派的警察将高墙内对极端行为的预判力、紧急干预的专业性,转化为社区中挽救脆弱心灵的钥匙。今年上半年,他们参与心理辅导超700人次,对未成年和有心理障碍社区矫正对象开展教育帮扶90多人次,举办社区矫正对象技能培训19场次。

在校园、村居、企业等地,选派人民警察也留下了身影。通过现身说法、禁毒实物展示和“以案释法”,推动普法工作,在社区矫正中心“开放日”活动中,进一步增强社区矫正对象和家属的信心。

温暖也在高墙内外流淌。

选派人民警察利用远程视频会见系统,帮助385人次实现了“云团圆”。屏幕一端,服刑者看见家人泪流满面;另一端,警察轻声引导:“好好改造,家等你回来。”科技消弭了地理的隔阂,亲情成为最有力的矫治良药。

微光重塑人生

罗定市郊外,一片200亩的山场郁郁葱葱。两年前,在杨万岭警官和有关部门的协调帮助下,两名社区矫正对象开设一间汽车美容店,又承包了农场。后来两处地方都成了社区矫正的技能培训地。当初种下的苗,如今已亭亭如盖,藏着新生的希望。

在云城区,李志杰警官同样格外关心矫正对象的社会回归问题,但他的“战场”在心灵深处。

此前,李志杰听说了一位社矫对象的父亲猝然离世的消息后,连续组织心理干预,并联系司法和民政部门,为其家庭申请了最低生活保障帮扶,还帮助他追讨欠薪,点点滴滴的关怀让矫正对象逐渐从绝望中走出。“现在他重新找到工作,还积极主动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李志杰欣慰道。

每年,李志杰都与省三水强戒所心理专家定期开设的心理辅导课,鼓舞了许多人重拾生活信心。面对抵触强、消极心重的矫正对象,他也积极通过联同社工、村委工作人员、心理咨询师等人员进户走访,改善社矫对象与外界的沟通方式。

选派警察应邀在云浮市社区矫正业务培训班上授课。

选派警察应邀在云浮市社区矫正业务培训班上授课。

说起心理知识技能的重要性,程瑞桥警官深有同感。这几年参与社区矫正工作,他发现有进行初步心理疏导的能力十分有益。他更将经验转化为生动的教材——配合拍摄的微电影《“矫”亮人生》中。

影片里,程瑞桥亲自讲述禁毒知识,镜头外他解释初衷:“这微电影呈现的只是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开展工作的缩影,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就像灯塔,指引迷途者重新找回人生坐标,在规则的土壤里扎根,在重塑的勇气中破茧、蝶变。”这部微电影引发涟漪,让许多人第一次理解了社矫工作的温度与重量。


五年来,五批选派警察彰如星火散落云浮。他们的足迹,助力一组数字默默生长:全市建成社区矫正教育基地13个、公益活动基地27个、就业基地13个。2024年开展社区矫正公益活动789次,12334人次参加。

社区矫正的使命,终归于“人”的重塑。高墙内的严谨智慧,在云浮大地上化作润物无声的力量,为迷失者重新校准的人生航向。

南方+记者 崔洪铭

通讯员 云司信

编辑 刘晓维
校对 吴荆子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