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抢抓新质生产力,禅城落子如飞,招招指向“以小博大”的精妙杠杆术。
日前,禅城区发布总规模50亿元的“1+1”产业基金体系,以政府财政和国企资本为“支点”,撬动社会资本,精准滴灌科技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沃土。在此之前,禅城还携手广东省科学院、有研(广东)新材料技术研究院等国内顶尖科创平台,成功牵引多个国家级、省级项目落地。
区域竞合日趋白热化,科技创新尤需厚积薄发。作为土地资源有限的中心城区,禅城这座“功夫之城”,如何巧用武术中的“四两拨千斤”,借脑、借力、借势,撬动更多产业“种子”、优质资本与创新要素汇聚成势?
禅城发布“1+1”产业基金体系。禅城区供图
禅城发布“1+1”产业基金体系。禅城区供图
资本杠杆,撬动未来
正如那句经典的物理学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资本绝对是撬动新质生产力的支点。
合肥“豪赌”京东方,常州“抄底”中创新航,杭州“六小龙”崛起……一个个万亿城市孵化新兴产业的成功案例,无不是政府与国资以远见卓识充当“引路人”,成就产业逆袭的佳话。
作为万亿制造业大市佛山的中心城区,禅城去年GDP达2421亿元,在全省乃至全国地级市县区都排在前列。但长期以来,该区传统产业占比高,新旧动能转换偏慢。虽也曾有过国资产业基金,但总体上还处在蹒跚起步阶段。
产业基金是决胜千里、弯道超车的先手棋。即使在财政紧张的背景下,禅城也下定决心“节衣缩食也要做大基金规模,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基金政策性、国企基金灵活性,以长达10年以上的“耐心资本”,为科技创新与战新产业“深埋种子、静待花开”。
这将让产业培植更聚焦。告别“撒胡椒面”,禅城“攥指成拳”,首次系统整合区、镇街财政与国资力量,形成合力。这“四两”政府引导资金,精准撬动社会“千金”活水,集中“砸”向“一高四新”等都市型新兴产业主赛道,避免资源分散。
禅城重点打造“一高四新”都市型新型产业。国星光电供图
禅城重点打造“一高四新”都市型新型产业。国星光电供图
这也使政府资金使用更高效。以财政+国资为初始“四两”,禅城成功撬动广科创投、广晟控股等省级资本巨头长期“下注”,并携手金融机构“投贷联动”,放大资金效能。未来,更有望盘活沉睡的产业资本与庞大农村集体资产,“小资金撬动大资本”的乘数效应正在显现。
当“四两”的政府精准引导与“千金”的市场力量协同共振,在不同赛道、不同领域播下一颗颗种子,并悉心浇灌培育,总有一些种子会长成参天大树,甚至繁衍出新的产业森林。
拥抱院所,创新向心
培育新质生产力并非一蹴而就。尤其在科技创新领域,既要产业基金的“阳光雨露”,更需大院大所的“良田沃土”。
高端科研院所,已成为城市竞速新质生产力的兵家必争之地。这背后,是创新逻辑的深刻变革:单打独斗已成过去式,开放整合、借智借力才是制胜之道。
曾几何时,缺乏大院大所是禅城科创的短板。如今,局面正被智慧地“撬动”改变——禅城的院所“朋友圈”不断扩容,科创能量加速集聚。
从引入央企有研广东院,再到与广东省科学院、佛山大学达成全面战略合作,有了“顶流”加持,禅城科创迅速“开挂”:短短半年间,智能传感功能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工信部重点培育的精密仪器中试平台、省科学院(佛山)智造科创基地等高能级的科研平台纷纷落地,一个个创新项目在禅城生根发芽。
广东精密仪器先进制造技术中试平台入选工信部重点培育名单。 南方+ 廖明璨 拍摄
广东精密仪器先进制造技术中试平台入选工信部重点培育名单。 南方+ 廖明璨 拍摄
新一轮科技与产业变革的浪潮下,高浓度、高密度的协同创新网络成为孕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禅城作为佛山“最中心”,拥有人才聚集、场景丰富、智力交互频繁的天然优势,正顺应“创新向心”的大趋势。
借院所之势,成全局之业。禅城不仅要提升自己,还完全有能力和条件打造辐射服务佛山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心脏”,为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孵化提供更强有力的赋能和支撑。
左右逢源,“带动”汾江
创新向心,禅城还在下一盘更大的棋。
今年初,禅城发布了汾江科创带概念规划,围绕佛山工业发源地汾江,谋划约37平方公里的区域,构建集知识转化、中试小试、孵化转化、科创服务、总部决策、人才培育等于一体的应用型都市城央科创区。
汾江科创带规划。禅城区供图
汾江科创带规划。禅城区供图
汾江科创带坐拥广湛高铁、广佛环线两大城际站点的“左右逢源”之位,是禅城“四两拨千斤”的空间支点:15分钟抵广州火车站,半小时直达广州核心腹地,无缝链接琶洲、大学城等创新高地,与20万高校师生及科研资源“握手”。
对内,汾江科创带如同一条“创新金链”,串联起9家国家省市重点实验室、20家众创孵化空间、38家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以及超400家专精特新及高新技术企业,激发内生澎湃动力。
对外,汾江科创带向东融入“黄金内湾”,向西辐射粤西腹地,目标成为大湾区产业科技转化高地和高铁经济跨区域合作的核心节点,以禅城之“点”撬动区域协同发展之“面”。
从资本杠杆撬动金融“活水”,到大院大所汇聚顶尖智力,再到汾江科创带辐射湾区,禅城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四两”,是精准的战略眼光,是有限的资源禀赋;所拨动的“千斤”,则是磅礴的社会资本、顶尖的创新要素、广阔的区域腹地。
禅城的探索也表明:发展新质生产力,非唯资源堆砌,更重巧思运筹。中心城区虽空间有限,却可通过聚焦关键支点,将区位、政策、服务等“轻资产”优势,转化为吸引和撬动高端要素的“强磁场”。
一个向新提质的“佛山之心”,正在为大湾区的科创发展贡献独特智慧和中心力量。
采写:南方+记者 罗湛贤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