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诞论文何以“一路畅通”?

南方评论 2025-05-09 09:36

文 | 高 维

男性也得子宫肌瘤?

最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一护士论文中惊现“性别乌龙”:明明开头才说到“子宫肌瘤是女性常见的肿瘤之一”,不料下文笔锋一转,煞有介事地提出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如此明显的前后矛盾,将近八年之久才被发现,实在离谱。

搞错性别的妇科论文,何止一篇!有媒体梳理发现,《中国医药指南》《中国农村卫生》《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等多个期刊,均存在妇产科领域论文中出现男性患者的情况,所涉疾病包括子宫肌瘤、宫颈癌、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产后出血等。

这不禁要追问一番:是谁让男性“患上”了妇科病?这些论文何以“一路畅通”?比起论文中的低级错误,更要反思什么?

(一)

奇葩论文不仅是徒增笑柄,其危害性也显而易见:破坏公平竞争,腐蚀学术根基,浪费公共资源,最终阻碍科学进步与创新。

近年来,有关部门三令五申,对科技造假和学术不端零容忍,一些歪风邪气得到明显遏制,但学术荒诞剧并未绝迹江湖。

2020年初,一篇某核心期刊的“神论文”引发群嘲。这篇题为《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的理论与实践》的论文,通篇极尽谄媚之能事,“系统”阐述“导师的崇高感和师娘的优美感”。好巧不巧,该期刊主编正是作者所赞导师,后来因此引咎辞职。

2021年4月,河南一校长的“熟鸡蛋返生孵小鸡”论文登上热搜。如此石破天惊的实验报告,把广大网友都给逗乐了:“起死回生不是梦!”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一名负责人还声称“未来会去中国科学院授牌”,逼得中国科学院亲自下场回应——“呵。”

荒诞,是一种令人隐隐发痛的真实。

试问,如果不是因为足够反智,足够黑色幽默,有关人等足够“心大”,这些荒诞论文是不是就能“安全着陆”?

(二)

学术不端,形式何其多,且日益隐蔽。

学术造假“无孔不入”——

科研不够,PS来凑;数据完美得直逼“重大发现”,可到了别人那里,就是“薛定谔的实验”;抄袭抄出新高度,站到了外国同仁的肩膀上,主打一个“翻来主义”。更有甚者,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这种层次的研究,也出现了学术腐败。

“论文工厂”如法炮制——

据媒体调查,论文代写代发已成黑色产业链,价格几千元至数万元。当科研变成流水线操作,“雷同”就是大概率的事。这次就有人怀疑,多篇论文出现“男女不分”问题,或许不是作者回应的“打错字”那么简单,而是有“批量制造”之嫌。

挂名乱象不断翻新——

有人这样总结挂名之怪现状:夫妻店型、亲子型、剥削型、抱大腿型……总之,只要挂名的人之间有关系,就不怕有人和学术成果毫无关系。由此不难理解,前不久《天府新论》发布投稿温馨提示,“不建议将导师挂名为第一作者”的表述,会如清流一般激起涟漪一片:学术就是学术,署名看的是“实质性贡献”,别掺杂权力与人情。

期刊评审形同虚设——

以“性别乌龙”为例,不用说同行评议,哪怕是完全的“学术小白”,只要多看几眼,也不至于直接放过。一旦“三审三校一读”沦为摆设,高价卖版面变成行业“显规则”,学术公器化作“名利场”,再荒诞的论文也就“存在即合理”了。

(三)

痛定思痛之后,还须刮骨疗毒。

齐鲁医院的护士已被记过处分、降级处理,《中国医药指南》的涉事编辑也遭到辞退,但这就够了吗?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术不端顽疾难愈,不能简单归结于一些人科研诚信失守、迷信旁门左道;更深层的原因,其实大家都看得很清楚——评价体系的单一化。

一边是论文和职称评定、课题项目、申报奖项深度绑定,俨然成了“硬通货”,一边是版面资源极其有限,“僧多粥少”困局愈演愈烈。此外,评审过程不透明,缺乏学术监督,大搞近亲繁殖、资源互换的“圈子文化”,也为暗箱操作开了方便之门。

更进一步来看,“板凳要坐十年冷”,科学研究最忌心浮气躁。然而,一些追求“短平快”的风气正吹向学术圈。比如,为了提升引用因子,不少权威期刊倾向于向“大牛”约稿,一些青年学者“发表无门”,学术成长受到抑制;再如,“以C刊论英雄”,过分强调论文数量,一些学者热衷于追概念、蹭热点,偏好更容易发表的选题,而非为了求真求索……

还学术以净土,垒学人之家园,关键是建立公平公正、鼓励创新的科研生态。

科研诚信是学术的生命线。

学术规范这门课,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不靠真才实学得来的东西,不会是荣耀与阶梯,而是污点和枷锁。一个崇尚创新、气正风清的学术圈,系于每一个爱惜羽毛的人。

“五唯”要“破”更要“立”。

客观地说,论文依然是学术评价的重要参考,但“一刀切”的做法弊端太多。比如,护士的工作更偏实操性,是不是适当按照分类评价、同类比较的思路,将“指挥棒”向临床技能倾斜?“只破不立”,等于“不破”,结果还是说着一套,做着一套。

监督制度必须长出“牙齿”。

杜绝学术期刊“看人下菜”“看钱用稿”,有必要实行动态监管,建立行业黑名单制度。关于科研失信、处罚弹性空间大的问题反映比较集中。若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恐怕难以发挥惩戒和警示作用,不妨进一步细化学术不端的行为边界,分类分级处理,做好与现行法律法规的衔接。

概言之,思想要端正,雷区要端掉,评价要一碗水端平。若能以此为契机推动一些改变,也算是荒诞论文的一大“贡献”。

编辑 胡冰
校对 曹柏英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