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广州市慈善会、广州市善城社区公益基金会
开展了
“2023年社区慈善基金成果案例征集活动”
10个表现全面的社区慈善基金脱颖而出!
想知道他们是如何玩转社区慈善的吗?
本期来解锁
广州市慈善会黄埔街社区慈善基金的
撬动商企力量参与公益慈善的
“一联四维”创新服务模式探索
广州市黄埔区黄埔街辖内面积7.39平方公里,下设16个社区居委会,商铺、企业等资源丰富。目前黄埔街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底数1158户1412人,其中,特殊困难老年人人数最多,其次是残疾人,两大类别人群总数占17类人群总数的95%。人口老龄化明显,17类人群基数大且构成复杂。各类困境服务对象的需求主要有经济援助、临时救助以及改善生活水平等需求。
广州市慈善会黄埔街社区慈善基金(下称“黄埔街社区慈善基金”)成立于2020年11月,是在广州市黄埔区黄埔街道办事处指导下,由广州市北斗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设立,由广州市黄埔街社工服务站运营。
黄埔街社区慈善基金以“五社联动”机制为指导框架,实行 “一联四维”商企力量参与公益慈善服务模式 ,即 以“政-企-社”合力联动,从建机制、搭平台、强策略、深服务四个维度发力,创新社区慈善本土化探索 。
黄埔街社区慈善基金充分联动政府—企业—社区居委会—社工—社会组织推动资源流转、人力流转及服务流转;结合辖区商业化浓厚,中小型商企集中且乐于参与公益慈善活动等特点,社区慈善基金以撬动商企力量,采用社区微创投的方式实现资源流转,匹配困难群体和特殊群众及社区问题需求。
组建管委会,
形成一套“政—企—社”多方合作机制
黄埔街社区慈善基金运营以来,形成了一套“政—企—社”多方合作机制,包括会 议沟通机制、筹款协作机制、服务联动机制、激励机制和资金使用监督机制 等,有效指引多方的联动合力。
首先,黄埔街社区慈善基金有策略地组建一个以“政-企-社”为主体的新型管委会,旨在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在社区慈善事业中的各自优势,政府扮演着统筹规划、政策引导和监督管理的角色,企业主要提供资金支持、技术指导和人才协助,社会组织则负责具体的慈善项目实施、社区需求调研和居民沟通等工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
其次,明确管委会各成员的角色分工,确保管委会的高效运作。政府负责制定慈善政策、提供公共服务和创造良好环境;企业负责提供资金、物资和技术支持,参与慈善项目的策划和实施;社会组织负责具体的项目执行、服务提供和反馈收集,同时,三者还需密切协作,共同解决慈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最后,制定会议机制、参与机制等,通过定期的会议、活动和培训,加强“政-企-社”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促进信息的共享和资源的整合,确保管委会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
成立商企联盟,
全方面助力公益慈善
黄埔街社区慈善基金不断 发掘 有社会责任感、愿意为社区慈善事业贡献力量的 商家和企业合作伙伴,对发掘出来的商企进行走访,了解企业的社会责任理念以及对于参与社区慈善的意愿和方式,并详细介绍慈善基金的目标和理念,以及合作的形式和权益,以期找到与商企双方的共赢点。
根据商企的需求和资源,匹配合适的慈善项目,制定合作方案,成立商企联盟,确保商企的参与能够真正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2023年,商企联盟成立,共联动64商企单位参与。商企单位类型丰富,包括健康保健类、教育培训类、艺术学习类、科创技术类等。
立项社区微创投,
开展微创投项目申报与评选
黄埔街社区慈善基金制定微创投项目的申报条件、评选标准和流程,确保项目的可行性、创新性和社会效益。
申报阶段,社区内的个人、团体或组织可以根据评审小组制定的申报条件,提交项目申请。同时,组织一个专门的评审小组,成员包括社区代表、慈善专家和基金管理人员。评审小组会通过现场答辩、项目报告和资料审查等方式,对项目进行全面的评估,最终选出一批具有潜力和价值的微创投项目。项目得到黄埔街社区慈善基金支持,并获得实施所需的资金和资源。
落地微创投项目,
以服务包精准匹配群体需求
黄埔街社区慈善基金在落地微创投项目时,注重项目的精细化管理和精准服务,通过服务包的形式,高效地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黄埔街社区慈善基金对微创投项目进行详细的规划和设计,确保项目能够解决社区内的实际问题,提升社区的整体福祉; 设计一系列的服务包,针对不同的群体需求,内容丰富多样,旨在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提供必要的资金和资源支持,同时加强对项目的监督和管理,确保服务包能够精准地送达目标群体。
此外,黄埔街社区慈善基金还建立了一套评估机制,定期对服务包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以保证项目的实施效果和社会效益。同时,通过定期的社区活动、宣传和推广,增加居民对微创投项目和服务包的认知和参与度,不断提升微创投项目的质量和影响力。
“一联四维”商企力量参与公益慈善服务模式是一次成功的创新实践,为社区慈善本土化探索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