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灯光亮起,连州市医疗总院连州镇分院的无影灯下,一台直径超8厘米的巨大脐疝修补术正在紧张进行。患者黎先生曾因疝环缺损复杂被多家医院视为“高风险病例”,而此刻,基层医生仅用36分钟便完成精准复位,术中出血量不足5毫升,患者次日即可下床活动。
这场看似普通的手术,却刷新了山区基层医院的技术上限,也恰是连州医改十年蝶变的鲜活注脚,成为当地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大病不出县”的生动写照。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日前公布了2024年县域住院率分析数据,连州以县域内住院率92.2%的优异成绩位列全省第三。从2015年至今,该市已连续十年实现县域内住院率90%以上。
“大病不出县”是国家医改的重要目标,是托起基层群众健康幸福生活的现实需求。十年磨一剑,今日的连州,已从“跟跑者”迈向“领跑者”,这得益于当地重构城乡医疗体系的实践——围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通过三级资源整合、四轮驱动服务和四大共享机制,走出一条破解山区群众就医难的新路,让“大病不出县”从承诺化作每个家庭触手可及的幸福感、安全感。
连州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有效解决了基层重病、急病患者的去向问题。黄津 摄
连州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有效解决了基层重病、急病患者的去向问题。黄津 摄
从2015年至今,连州连续十年实现县域内住院率90%以上。
从2015年至今,连州连续十年实现县域内住院率90%以上。
重构
连州构建“县域龙头带动、区域中心辐射、村级网络兜底”矩阵,用三级诊疗体系打破城乡医疗资源壁垒,塑造“大病不出县、急症镇级管、小病村级守”的就医新格局。
55岁的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群众陈阿姨,在家午睡时突然出现话语不清、右侧手脚无力、无法动弹等症状,家人马上拨打120求救。经过连山和连州两地无缝衔接,为陈阿姨这名脑梗患者赢得了“黄金时间”,最终在连州市人民医院卒中中心施术,成功将血栓取出,得到救治。
连州市人民医院一直是清远市西北部区域医疗中心的核心力量,承担着连州本地以及周边县的医疗服务任务,其优质医疗服务让群众健康触手可及。
连州市人民医院是清远市西北部区域医疗中心的核心力量。
连州市人民医院是清远市西北部区域医疗中心的核心力量。
一座城市的医疗品质如何,群众会“用脚投票”。而在过往岁月里,“赴穗寻医”曾是不少连州群众的选择。如今,随着医共体的“诞生”,有效解决了基层重病、急病患者的去向问题。
连州市卫生健康局局长韦红平介绍,2019年11月,连州启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成立医疗总院统一管理19个成员单位,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提升基层诊疗水平,力争医疗服务不仅“县级强”更要“全域强”,让群众在医疗保障的坚实后盾下安心生活,切实解决百姓看病远、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
县级医院是改革成败的关键。连州近年积极与13家省、市级医院建立结对帮扶关系,13个“名医工作室”如璀璨星辰般落户市属医疗机构。连州市人民医院更是一马当先,建成县域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其中胸痛、卒中中心获国家级认证,创伤中心通过省级评审。而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倾力帮扶下,该院还成立清远首个肝病中心,感染、肝胆胰等4个专业跻身全省前10名,DRG能力指数在全省57个县(县级市)中位列第4,CMI值位居全省第1。
连州市医疗总院心电诊断中心。
连州市医疗总院心电诊断中心。
“良医有情解病,神术无声除疾”,这些成就不仅提升了县级医院的服务能力,更为患者带来了新生的希望。
乡镇医疗卫生机构是连接县级医院和乡村卫生站的重要纽带。连州市医疗总院副院长、负责人吴春松介绍,考虑到山区实际,在2022年入选广东省第一批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高质量发展综合试验区名单后,连州创新性分片区设立连州镇分院、星子镇分院、东陂镇分院3个基层医疗区域中心医院,重点实施资源倾斜,按二级医院服务能力标准进行提升,形成中间支点,辐射带动区域内乡镇卫生院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提升。
其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提升,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2024年,该三大区域中心卫生院一、二级手术增长79.86%,成效显著;13个医疗机构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服务能力基本标准,基层卫生院卒中单元、胸痛单元建设不断完善,特别是省胸痛救治单元实现全覆盖。
乡村是医疗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连州致力提升乡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完成全市163个村卫生站标准化建设和医保实时报销,实现“一站式”医保结算全覆盖,让村民看病报销不再奔波;对乡村医生开展培训254场次,培训约6500人次,提升了乡村医生业务水平,为乡村振兴注入健康活力。
县级强、镇级活、村级稳,连州医共体建设的每一步都精准踩在需求痛点上:通过构建“县域龙头带动、区域中心辐射、村级网络兜底”的三级诊疗体系,打破了城乡医疗资源壁垒,为53万城乡居民塑造“大病不出县、急症镇级管、小病村级守”的就医新格局。
革新
从“治病为中心”转向“健康为中心”,连州通过“四轮”驱动将健康防线前移,让群众从“看得上病”升级为“防得住病”,提升城乡群众就医获得感。
东陂镇7岁男孩小阳(化名)反复发热、鼻塞、喉咙痛,体温最高达40℃,家人将其带到东陂镇中心卫生院住院治疗。入院后,下沉帮扶该院的连州市人医儿科主任唐小峰与医师庄广全等随即对小阳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及体格检查,考虑小阳可能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俗称“传单”,是一种主要由EB病毒引起的急性自限性传染性疾病,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在疾病早期,基层卫生院受限于诊断水平及检验能力,往往容易将其误诊为化脓性扁桃体炎。
此前,东陂镇中心卫生院从未收治过此类病例,缺乏临床诊治经验。经过唐小峰的专业分析,并与连州市人医儿科远程会诊,明确诊断患儿为“传单”。该病例实现早期诊断,让患儿在后续能及时得到针对性治疗,从而病情好转,顺利康复。
东陂镇中心卫生院确诊“传单”病例实现“零”的突破,离不开连州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背景下的医疗资源帮扶,提升了基层医疗机构技术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
随着医改进入深水区,连州没有选择“小修小补”,而是以改革魄力和勇气,在体制机制的关键“穴位”持续施针——通过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医防融合、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和血液透析下基层“四轮”驱动,将健康防线前移,让医院从“治病为中心”转向“健康为中心”,让群众从“看得上病”升级为“防得住病”,全面提升城乡群众就医获得感。
优质医疗资源如同甘霖,滋润着基层医疗的土壤。2024年1月,连州市人医、中医院选派专家驻点基层区域中心医院挂任副院长,11月再次派出9名专家帮扶乡镇卫生院,实现下沉帮扶覆盖率达100%。结合“联合门诊”开展“名医下基层”活动,基层卫生院内科、儿科等重点科室诊疗技术提升明显,均陆续开展多个外科手术新项目。
连州推动基层医疗技术服务提升。黄津 摄
连州推动基层医疗技术服务提升。黄津 摄
星子镇,57岁的陈叔发生右侧嵌顿性腹股沟斜疝,挂职副院长的连州市人民医院普通外科专家钟远东主刀,帮他修补了“漏洞”;东陂镇,挂职副院长的市中医院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血液净化科副主任邓兴华大力推行中医四诊、辨证论治、中药调理及中医药适宜技术,当地中医药服务水平大幅提升……“让专家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的承诺,在连州大地上演着温暖的医疗叙事。
优质资源到基层,群众看病更放心。过去一年,连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出院人次、门诊诊疗人次同比分别增长19.26%、10.88%,让更多患者愿意留在基层就诊。
医防融合发力,构建“防、治、管”一体化服务体系,夯实健康防线。连州精准实施医防融合“八大工程”,有效推进疾病预防、治疗、护理、康复整体融合发展;成立慢病管理中心,建立“5+”联合诊疗服务团队,为城乡居民提供慢性病、公共卫生、家庭医生签约等服务,全面铺开“高血压、糖尿病、慢性乙肝”免费药物治疗,惠及群众超58万人次,发放药物总金额超387万元;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和控制率均超92%,真正实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连州致力推动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连州启动中医院“两专科一中心”建设项目,开展基层中医馆服务能力提升建设,实现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全覆盖,10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能够规范开展6类15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
连州实现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全覆盖。黄津 摄
连州实现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全覆盖。黄津 摄
“治已病不如防未病”的中医智慧,在连州转化为惠及万千群众的健康红利。2024年,连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诊疗人次占比40.2%,中医药正以其独特魅力为连州人民的健康添砖加瓦。
透析服务到基层,患者生活有盼头。血液透析患者需要长期接受治疗,连州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加强技术培训和患者管理,逐步实现由基层卫生院为腹膜透析患者提供日常管理。该市还利用三个基层医疗区域中心医院作为基层支点,构建省、市、县、镇的网络架构,目前三个基层医疗区域中心医院能够独立开展腹膜透析随访管理工作,辐射至所辖基层卫生院,为患者提供持续、稳定的腹膜透析随访管理服务,减轻了患者就医负担。
共享
连州医共体的智慧,更在于将“竞争”转化为“共生”:通过四大共享机制,城乡医疗机构从“各自为战”走向“协同作战”,让城乡群众共享优质医疗资源。
因身体不适,大路边镇群众兰先生日前来到镇中心卫生院就诊,医生为他开具了CT检查单。不同于以往需要长途跋涉到市区医院进行CT检查,兰先生仅凭一张检查单,便在片区内的星子镇中心卫生院顺利完成了检查。
“现在看病方便多了。”兰先生点赞道,“以前做个CT检查,得坐车去市区的医院,不仅路途遥远还得耽误不少时间。现在,只需在附近的卫生院开具检查单,我就能直接前往配备CT设备的卫生院进行检查,不仅等候时间短,整个过程也变得既省时又省力。”
“以往很多检查只能去市直医院,患者基本就留在县里治疗,如今大型医疗设备的检查共享让更多患者留在基层。”星子镇中心卫生院院长陈建斌透露,该院作为基层医疗区域中心医院,服务范围覆盖星子镇及周边的大路边镇、西江镇、龙坪镇,每年仅CT利用就超千次。
群众的点赞,丈量出连州医共体建设的民生温度。
韦红平介绍,医共体建设以来,连州充分发挥创新智慧,将“竞争”转化为“共生”,通过四大共享机制让城乡医疗机构从“各自为战”走向“协同作战”,使优质医疗资源真正流动起来,全面促进城乡医疗卫生一体化,让城乡群众共享优质医疗资源。
连州实现医共体内大型检查设备共建、共用、跨机构共享。
连州实现医共体内大型检查设备共建、共用、跨机构共享。
大型医疗检查设备是诊断疾病的重要工具。连州全面推行“基层开单、上级检查、集中诊断、绿色通道”检查机制,实现医共体内大型检查设备共建、共用、跨机构共享,节省病人就诊时间和就诊费用。
“一台CT要400多万元,每个乡镇卫生院都配备就是资源浪费,检查量小的还养不起。”吴春松举例说,设备共享减少了医院对高档设备的投入和检查成本,提高了设备利用率,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共赢。截至目前,连州累计跨院区大型医疗检查5902人次,该市大型医疗检查设备共享机制和县镇利益分配机制也被省卫健委作为先进经验做法批转推广应用。
连州推行的检验结果互认互通,则避免了重复检查,这一举措减少了患者的医疗费用和就医时间。目前,连州已建立6个资源共享中心及10个临床业务中心,推行“基层检查、基层收费、上级诊断”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机制;县域内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与广东省798间医疗机构实现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互认共享项目114个。
曾经,由于药品用量少、配送成本高,基层医疗机构存在着药品短缺的问题,这不仅影响医疗服务质量,也给患者带来不便。2024年8月,随着连州医疗总院共享中心药房建成,这一瓶颈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依托共享中心药房,医共体的各成员单位对总院药品目录内的有使用需求的药品,在系统上提交申请,由医疗总院总药师(或团队)出具用药意见,通过“运营管理平台”确定库存后,按规范要求安排就近药库予以调拨使用。
连州建立共享中心药房,打通医药服务“最后一公里”。黄津 摄
连州建立共享中心药房,打通医药服务“最后一公里”。黄津 摄
“就像医疗界的‘美团’,上午申请下午送达。”吴春松介绍,共享中心药房促进了资源服务共享,畅通了乡镇卫生院与县级医院用药衔接,有效解决了基层卫生院药品供应不足、不稳定等问题,实现双向用药调拨全覆盖,减轻基层患者就医负担,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需求。
山区的医疗鸿沟,正在被数字技术填平。连州通过“云端革命”实现就诊数据共享,构建起“数据多跑路、患者少跑腿”的就医新生态。
依托市人民医院,连州建立起完善的医共体就诊数据共享中心(包括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心电诊断中心、医学检验中心、病理诊断中心、远程会诊中心、双向转诊中心),实现集约化、一体化应用。这一举措打破了传统就医模式中的信息壁垒,解决了传统的就医信息不互通、转诊重新挂号、重复检验检查治疗等问题,让群众享受更实惠、便捷的服务。
在医共体框架下,连州还建立起县级医院对基层分院的24小时院际会诊制度,实现市直医院门诊直接将患者收治到基层分院住院,实时共享就诊记录和电子病历数据。2024年,该市远程会诊和24小时科间会诊944人次,提高了医疗服务的协同性和效率,惠泽了广大患者。
十年磨一剑,砺得梅花香。从县级医院技术突破,到镇乡卫生院时效提升,再到村卫生站慢病管理覆盖,这场静水流深的医共体建设,重塑了53万连州人的健康生态。未来,连州将继续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全面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守护群众身体健康,绘出县域医共体建设新答卷。
慧光评论
连州十年深耕,何以破解“大病不出县”难题?
近日,广东省卫健委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连州市县域内住院率连续十年超90%,2024年更以92.2%的成绩位列全省第三,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透过连州实践,我们或许得以窥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突围的“密码”,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破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提供借鉴思路。
在粤北山区医疗资源配置先天不足的背景下,连州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为支点,撬动起医疗资源的系统性重构。通过构建“县域龙头带动、区域中心辐射、村级网络兜底”三级诊疗体系、13家省市医院结对帮扶、与广东省798间医疗机构实现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三大区域医疗中心辐射带动,这种纵横交错的网格化布局,打破了传统医疗体系“孤岛化”困局。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其打造的“医疗数据共享中心”,实现县域内大型设备共享、电子病历互通,使偏远山村患者也能即时获得县级医院诊断,这种数字赋能下的“云端医疗共同体”,为资源均衡配置提供了新范式。
连州经验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将“输血”与“造血”有机结合。派驻专家挂职乡镇卫生院副院长、建立24小时会诊制度、开展“名医下基层”活动等举措,不仅带来技术帮扶,更培育出本土医疗力量。数据显示,三大区域中心卫生院手术量增长79.86%,中医诊疗占比达40.2%,印证了基层能力的实质性跃升,展现了“专家下沉”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这种“带土移植”的帮扶模式,使优质医疗资源真正在基层生根发芽。
连州的探索不仅是单纯的诊疗能力提升,还构建起“防、治、管”一体化服务体系。其慢病管理“八大工程”,使高血压、糖尿病规范管理率超92%;全覆盖的胸痛救治网络,将急救响应时间缩短40%;而依托智慧医疗实现的腹膜透析基层管理,更破解了终末期肾病患者的长效照护难题。这些实践表明,县域医改既要提升“治已病”的硬实力,更需筑牢“防未病”的软屏障。
十年深耕,连州用实践验证了县域医改的可行路径:通过制度创新打破行政壁垒,依托数字技术消弭空间阻隔,借助机制改革激发内生动力。当前,国家正大力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连州不仅入选第一批广东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高质量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实践案例更连续三年入选国家实践案例和典型案例,其经验为同类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板。
站在新起点,连州医共体建设正迈向纵深:省、市医院帮扶体系不断深化,智慧医院建设持续升级,连州人医争创“三甲”加快,中医服务体系重塑打造……这些探索,将托举起全民健康的美好愿景,也将为连州建设粤湘桂交界医疗中心夯实根基。
南方+记者 黄津
通讯员 欧洁梅 刘楚健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