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雷州半岛,凤凰木的烈焰烧红了天空。中国作协副主席、四川省作协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阿来,踏着被岁月磨亮的青石板,循着九百年前苏轼的足迹,开启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
阿来。图片来源网络
阿来。图片来源网络
西湖寻踪:万里瞻天见胸襟
清晨的雷州西湖,水光潋滟。西湖岸边,有不少大妈与大伯在愉快地跳着广场舞,无不惬意。
风景秀丽的雷州西湖。梁文栋 摄
风景秀丽的雷州西湖。梁文栋 摄
阿来走到了苏公亭前,驻足了一会,他凝视着亭门两旁的楹联“万里宦游来海国,一般乡景忆杭州”。这是后人查廷赓作诗、知名书法家秦咢生书写的对联,字里行间既有苏轼谪居的孤寂,又可见他旷达的胸襟。
苏公亭。图片来源网络
苏公亭。图片来源网络
十贤祠门口,阿来在苏轼塑像前久久伫立。他轻声吟诵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中的名句:“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而后对随行人员说:“这种超然物外的境界,正是东坡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古寺听禅:天容海色见本真
天宁寺的晨钟穿透千年时光。大清早,阿来就来到了雷州市这座香火绵延了1200多年的古佛寺。
阿来站在题写有“万山第一”的石门碑刻前,久久凝视,他用指尖反复轻抚着低处那些被岁月模糊的字迹。“这些文字不是刻在石头上,而是刻在历史的记忆里。”寺内的主持热情地讲述着,苏轼当年在此与僧人谈禅论道的故事,阿来听得入神。
天宁寺。
天宁寺。
在真武堂前,阿来注意到香客们敬香的虔诚。他驻足在雕刻有苏东坡诗句的樟树木板前,动情地轻声地大篇幅地诵读起苏东坡的诗句。伏波将军庙前,他将苏轼与马援并置思考:“一位用剑开拓疆土,一位用笔征服人心。千年之后,剑已锈蚀,而文字依然鲜活。”
市井寻味:日啖荔枝见性情
苏楼巷的当午,艳阳高悬天空,明亮而耀眼。苏楼巷的巷子狭窄幽深,青石板路蜿蜒曲折。阿来漫步在斑驳的巷道上,想象着苏轼当年可能在此驻足的情景。
曲街的东坡井旁,几位老妪与巷口老翁在闲话桑麻,孩童们在附近嬉戏追逐。听东坡井边的妇人说,如今自来水入家进户了,很方便,井水就很少用大水桶挑回家煮饭吃了。只是有时淘井水来浣洗衣物与被子。这一泓古井仍滋养着寻常百姓的生活。
东坡井。
东坡井。
在雷州博物馆,阿来对着一方宋代石砚出神,“器物会老去,但文脉永存”。馆内陈列着苏轼途经此地时的文献与文物。阿来一件又一件地凝视那些泛黄的史料,好像生怕看漏了哪一件。
在雷州西湖旁的园中园大门口,阿来看到当地孩童用手指临摹着暨南大学书法博导曹宝麟先生雕刻在大石头上的毛笔字(苏轼书法体),阿来欣慰地说:“文化的种子,正在新一代孩童的心中生根发芽了。”
渡海观道:九死南荒见境界
次日清晨,徐闻港的海风带着咸涩的气息,迎面扑来。
徐闻港。
徐闻港。
阿来站在递角场遗址旁的高处,远眺波涛汹涌的琼州海峡。遥想当年,59岁的苏轼就是在此登船赶赴儋州,并留下“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旷达诗句。他“将贬谪视为‘奇绝之游’,这,是何等境界!”阿来感叹道。
在徐闻考察期间,阿来还在角尾乡放坡村参加了“大陆南极·鲜美湛放”系列文旅主题活动。
古道传薪:兹游奇绝见传承
午后的调丰官道,石板路上的车辙印依然清晰,阿来缓步而行,在石板道上仿佛还能听见千年前的马蹄声。
遂溪县岭北镇调丰村千年古驿道。郭龙碧 摄
遂溪县岭北镇调丰村千年古驿道。郭龙碧 摄
在苏二村,有位前来打水的农村妇女热情地讲述着东坡井的相关传说。东坡井的水已溢满到了井口,阿来与夫人围坐在井边,反复地掏水擦洗着手、脸与眼睛,“这水,东坡先生当年也喝过吧?” 他还不经意地诵读了苏轼的《食荔枝》:“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文化的传承,就该是这样鲜活生动。”阿来说,“我们让经典走出书本,走进生活,这才是对东坡先生最好的纪念。”
简介:
阿来,男,藏族。1959年出生于四川省阿坝藏区的马尔康县,毕业于马尔康师范学院。曾任成都《科幻世界》杂志主编、总编和社长,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少数民族文学委员会主任。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尘埃落定》《机村史诗》《格萨尔王》《瞻对》《云中记》,诗集《棱磨河》,小说集《旧年的血迹》《月光下的银匠》,长篇散文《大地的阶梯》《草木的理想国》,散文集《西高地行记》《去有风的旷野》等。
2000年,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2009年,《机村史诗》六部曲获得“第七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作家奖”;2018年,《蘑菇圈》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2019年《云中记》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撰文:郑克芬 林日清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