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起势,哪些城市更能打?哪些城市在加速突围?
截至目前,珠三角九市已全部公布一季度经济成绩单。九市GDP共计超2.75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近1800亿元。
剖析一座城市的经济,既要看总量,也要看增速,还要看质量。
从经济总量来看,作为万亿级城市的深圳、广州、佛山、东莞一季度仍然分列前4名,四市GDP合计2.25万亿元,占珠三角逾八成,占全省近七成,展现经济大市挑大梁。
从经济增速来看,珠三角九市中有5个城市跑赢全省平均增速(4.1%)。其中,惠州以6.4%的GDP增速一马当先。紧随其后的是肇庆(5.5%)、东莞(5.3%)、深圳(5.2%)、中山(4.2%)。
从经济质量看来,多地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等承载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势头较好。比如,广州、深圳的民用无人机产量增速均接近50%;佛山、东莞的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速均在20%上下;惠州、珠海等地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增长较快。
出圈的东岸
领跑珠三角,“黑马”为何是惠州
透过一季度数据可以看出,珠三角各地GDP增速呈现一定的分化趋势。其中,珠江东岸城市整体表现更突出。
最大的“黑马”惠州,以6.4%的GDP增速领跑珠三角,不仅高于全国平均增速(5.4%),也是九市中唯一增速为“6字头”的城市。
为何跑得快?拆解数据可以发现,强劲的工业增长动力是惠州开局制胜之道。特别是其规上工业增加值实现两位数增长,以13.6%的增幅在九市中遥遥领先。
工业挑起了大梁,经济就会稳稳的。
实际上,惠州去年GDP总量首次跻身“6000亿俱乐部”,排名进入全国前50强;工业总产值突破1.5万亿元,工业对全市GDP增长贡献率近九成。
过去“存在感”并不是那么强的惠州,如今越来越出圈,拼的就是工业、靠的就是项目。
去年,省委、省政府专门发文支持惠州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并赋予惠州“全球石化产业高地、国内一流数字产业基地”等四大战略定位。如今,随着埃克森美孚、太平岭核电、中海壳牌三期等一批大项目加快建设或陆续投产,惠州距离广东下一个万亿级城市将更近一步。
不仅是惠州,同在东岸的深莞也跑得较快。
东莞GDP增长5.3%,深圳增长5.2%,均跑赢全省平均增速,分别排在珠三角第三、第四。
在这背后,工业同样是重要支撑。
一季度,东莞、深圳的规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9%、4.2%,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9%)。
无论是经济增速还是工业增速都实现较快增长,深莞惠凭什么?这与它们的产业结构密切相关。
在深莞惠三座城市,电子信息产业都是最大的支柱产业,而且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占比较高。它们同属深圳都市圈,不仅地理毗邻,而且产业链上下游密不可分,所以往往出现“一荣俱荣”的现象。
当下,人工智能、机器人非常火,有力驱动消费电子行业迭代升级和市场需求回暖。拥有良好产业基础的深莞惠,率先接住了这波“泼天富贵”。
在惠州,一季度电子行业增加值增长15.9%,规上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7%、16.0%。
在东莞,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6%,传感器、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整机、工业机器人产量分别增长78.2%、41.7%、29.5%、18.7%。
在深圳,高技术产品产量持续快速增长,民用无人机、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充电桩产品产量分别增长48.2%、40.1%、38.0%、11.5%。
这也再次印证了,制造业当家稳舵,经济航船就能破浪向前。
城市的竞跑
东莞总量接近佛山,中山领先江门
相比珠江东岸经济普遍增长较快,珠江西岸多个城市承压较重。其中,佛山(2.3%)、江门(2.8%)等城市的GDP增速低于全省均值。
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工业增速相对较缓。
过去一直以制造业见长的佛山,进入转型调整期,一季度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未能发挥出强引擎的作用。加上外贸进出口仍为负增长(-11.7%),导致经济增速受到拖累。
近年来,佛山因经济发展遇到较大压力而广受外界关注。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产业结构偏传统,新动能还不够强。
去年,佛山GDP约为1.34万亿元,同比增长1.3%;同为万亿级城市的东莞,GDP约为1.23万亿元,同比增长4.6%,二者总量差距仅一千亿元出头。
今年一季度,佛山GDP为3041.95亿元,东莞为2981.58亿元,仅相差60多亿元。这也是近年来佛莞最为接近的一次。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佛山积极谋求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上的突破,打造“10+N”千亿级产业集群。
一些积极信号也正在逐步释放。一季度,佛山部分经济指标增速呈现回升之势,质量也有所提升。
比如,规上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53.8%,比重较去年同期提升1.8个百分点;工业投资仍然增长较快,同比增长8.0%;项目投资占比提升,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71.4%,较去年同期提升1.3个百分点。此外,体现新质生产力的一些高技术产品产量增速强劲,如半导体分立器件、工业机器人产量分别增长28.6%和21.2%。
这也显示出,佛山加快转型升级的努力并非没有回报。
城市竞逐是一场长跑,你追我赶,不甘人后。谁能在转型上快人一步,谁就能在未来抢占先机。
同样在珠江西岸,中山与江门的竞跑也引人关注。
去年,江门GDP为4210.18亿元,中山为4143.25亿元,二者差距仅60多亿元,可以说非常胶着。
今年一季度,这两座城市GDP均超过900亿元,但中山在总量上已领先江门50多亿元,且在增速上也快1.4个百分点。
展望全年,中山能否逆转江门、进一步提升在全省的排名,将是今年珠三角经济的一大悬念。
外贸的突围
莞肇穗珠等6市进出口两位数增长
看经济冷暖,内外需是重要风向标。
一季度,珠三角多地消费市场回暖趋旺。
数据显示,珠三角九市中有6个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于全省均值(2.5%)。其中,珠海(5.7%)、惠州(4.0%)、广州(3.5%)位列珠三角前三,其次为肇庆(3.3%)、深圳(3.1%)、东莞(2.9%)。
从消费品类型来看,受益于以旧换新政策,家电、家具、手机、汽车等比较受欢迎。
以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为例,珠海增长84.7%、中山62.2%、深圳增长59.3%、惠州44.6%、佛山增长21.8%。此外,部分城市新能源汽车零售也很旺,肇庆增长48.8%、广州增长5.0%。
以旧换新带动“买买买”的同时,多地在外贸上也加快突围。
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珠三角历来被视为中国外贸的“晴雨表”。
一季度,珠三角外贸进出口总额约为2.06万亿元,占全省的96%。九市中有7个城市进出口总额增速高于全省均值(4.2%),其中有6市实现两位数增长。
作为全国外贸大市的东莞,凭借21.2%的进出口增速不仅领跑珠三角,也比自身上年全年提高12.9个百分点。
进出口增速紧随其后的是肇庆(17.8%)、广州(17.3%)、珠海(15.7%)。此外,中山(10.5%)、江门(10.1%)、惠州(8.5%)的增速也较快。
这反映出,珠三角外贸总体韧性较强、活力较足。
一季度,受关税战影响相对有限,后续珠三角外贸如何应对,值得进一步关注。
在消费和出口之外,作为“三驾马车”中的另外一驾,投资也是各地发力的重点。
一季度,珠三角多地固定资产投资仍为负增长,但降幅不断收窄。虽然投资总量有所下滑,但投资结构持续优化。
以东莞为例,工业投资占比达53.8%,比重同比提高2.8个百分点。
特别是在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带动下,多地工业技改投资实现较快增长。其中,深圳增长61.8%,广州增长27.3%,惠州增长23.2%,珠海增长5.6%。
这些“真金白银”的投入,可望在未来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产出。
平芜尽处是春山。尽管各地拼经济仍需攻坚克难,但只有出发、才能抵达,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采写:南方+记者 周欢
设计:严经纬
统筹:何山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