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初,面对师德教育“说教多、共鸣少”的困境,东莞以一场“我为什么当老师”大讨论叩问初心,开启了一场向美而行的遇见,以教育家精神点亮10万师者的初心之光。
三年间、四十期节目、上百名受访者,东莞的探索实践结出硕果。在2024年中国基础教育创新案例评选中,“我为什么当老师”大讨论脱颖而出,成为广东省入选的五个案例之一,而这也是东莞继2017年之后,再次捧回中国基础教育创新案例殊荣。
4月30日12:00,2025年度“我为什么当老师”师德主题视频第三期(总第四十一期)上线南方+。本期视频从“我为什么当老师”大讨论获中国基础教育创新案例出发,回顾三年来温暖的师德片段,讲述师德星火在传递中跨越山海,在新疆的校园里、在贵州的课堂上绽放。点击此处回顾视频>>
叩问初心:
一束束平凡微光汇聚成东莞教育师德密林
三年来、数百位教师的真实故事,如一束束平凡微光,也如一粒粒种子,在东莞教育的沃土上生根发芽,最终长成一片枝繁叶茂的师德密林。在这片密林里,有杨宝霖老师叩问初心的“立志四条”,还有更多老师日复一日的坚守。
“我为什么当老师”大讨论获2024年中国基础教育创新案例。
“我为什么当老师”大讨论获2024年中国基础教育创新案例。
“我从茶楼的一个童工,在党的培养之下成为中学教师,走上讲台首先就立志一定要报答国家、报答党的恩泽,一辈子当教师,为党培养人才、为国家培养人才、为社会培养人才。”立下这个决心不动摇,杨老又把对自我的要求写成座右铭,放在办公室的桌子台面上时时提醒自己,当教师要有师表,给学生做表率,朴素、老实、诚实、严谨。
以前,一门语文科只有一本课本教材,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杨老梳理了一套自己的方法,用卡片来备课,一个知识点一张卡片。四十年来,他撰写了十多万张卡片,分门别类进行整理。
辛勤耕耘四十载,杨宝霖老师用一本又一本著作,垒起了无可比拟的专业高度。
辛勤耕耘四十载,杨宝霖老师用一本又一本著作,垒起了无可比拟的专业高度。
“为人师表”四个字,是杨老几十年如一日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信仰,是他一辈子精进业务、伏案书写十万张备课卡片的执着;这四个字,还体现在一个个温暖人心的教育故事里,它是卢玉珍老师抱着孩子睡觉、安抚幼儿的“妈妈香”,更是张蕾夫妇选择支教援疆时许下的“要留下资源更要留下情怀”的承诺。
“那一年我带了一个新的小班,班上有一个小女孩,她的性格非常内向、胆小,她不肯吃也不肯睡,问什么都不回应,总是一个人躲在角落,不让任何人靠近。”卢玉珍说,到了午睡时,小女孩还是一个人站在那里,于是她过去把小女孩抱起来、和她一起躺下来。
小女孩一开始很抗拒,后来慢慢地安静了下来,闻着老师头发的香味,渐渐睡着了。知道这个办法有用之后,卢玉珍就坚持每天都抱着她睡。
对于张蕾老师来说,选择出发,就意味着担起了一份责任。她说,其实在丈夫李军选择援疆的时候,她还不太理解他的行为,但当后来援疆工作队近三百人,集合出发的时候,看到各行各业那么多优秀的人才,为了一个目标齐聚一堂,使命感油然而生。
“为人师表”四个字,是卢玉珍老师安抚幼儿的“妈妈香”,也是张蕾老师“要留下资源更要留下情怀”的承诺。
“为人师表”四个字,是卢玉珍老师安抚幼儿的“妈妈香”,也是张蕾老师“要留下资源更要留下情怀”的承诺。
“等到了南疆当地,看到艰苦陌生的环境,还有学校专业刚刚成立起来的状态,就更加加深了责任感,更加理解他。服装专业就像他从小养大的一个孩子,我更加有责任把这个专业做大做强,才能对得起他,对得起受援双方学校的信任和殷切期望。”张蕾如是说。
师德传承:
是个体成长,也是没有终点的精神接力
当杨老把“一辈子当老师”的信念传递给年轻教师时,当张蕾夫妇援疆支教的学校如今已成为当地的教育名片时,当更多老师从大讨论学习中受到启发和鼓舞……
这些平凡人的故事,如春雨润物,滋养学生;也如星火微光,在教育的原野上燃起更多曙光。浸润在其中的教育人,感动着、变化着、也成长着。
赵夏晨老师为自己定下的职业航向:希望与孩子们心灵共振、双向奔赴。
赵夏晨老师为自己定下的职业航向:希望与孩子们心灵共振、双向奔赴。
“看了杨宝霖老先生的视频,除了感动还有更多的震撼,原来我们身边就有这样值得年轻一辈学习的‘大先生’。”出身教师世家的东莞市东城虎英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赵夏晨,虽然大学毕业后第一份工作并不是当老师,然而时光兜兜转转,最终她还是义无反顾踏上了讲台,并且找到了人生的航向,“希望与孩子们心灵共振、双向奔赴”。
同样被身边榜样的故事感染的还有东莞市商业学校舞蹈教师曾雨瑶,她直言,观看了学校刘书林老师参与录制的那一期主题视频,深受启发,“刘老师用深耕讲台的执着、关爱学生的赤诚影响着身边人,立足当下,我们向身边优秀教师看齐,在见贤思齐中不断沉淀、突破,方能一步步成长为更优秀的自己。”
有感于身边的榜样力量,曾雨瑶老师相信在见贤思齐中不断沉淀、突破,方能一步步成长为更优秀的自己。
有感于身边的榜样力量,曾雨瑶老师相信在见贤思齐中不断沉淀、突破,方能一步步成长为更优秀的自己。
在观看主题视频时,看到有一位老师分享他将数学与建筑结合的案例,东莞市南城中学教务处主任杨晓生学以致用,设计了一节《黄金分割与学校布局》的活动课。他带着学生测量学校广场、雕塑、红飘带等布局的比例结构,原本枯燥的数学公式变成了探索美丽校园的游戏。
杨晓生老师认为“我为什么当老师”大讨论是一场“看得见”“学得来”的教师互动。
杨晓生老师认为“我为什么当老师”大讨论是一场“看得见”“学得来”的教师互动。
“更让人感动的是,学校临退休教师,受老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的案例鼓舞,她主动向年轻教师请教制作动态几何课件,课堂活力满满,学生常常追着问:‘罗老师,今天黑板上的三角形会动吗?’”杨晓生说,不管是他自己的经历,还是身边同事的变化,都让他对师德建设有了更立体的认识。
这是一场“看得见”“学得来”的教师互动,老一辈的坚守与新一代的创新相互感染,这种传承也许就是教师队伍素质提升最朴实的证明。
跨越山海:
点亮学生心灵,也塑造东莞教育未来
向优秀的身边人身边事看齐,于是有了数学课遇上校园建筑,有了老教师拥抱最新技术,当一束束微光汇聚成炬,映照出教育的更多可能。如今,这份光热正跨越山海,在新疆的校园里、在贵州的课堂上绽放,达成跨越时空的教育对话、直抵心灵的师德共鸣。
“2022年春节假期回莞,我回原单位虎门镇中心小学参加了“我为什么当老师”大讨论活动,学习张桂梅老师的感人故事,现场我还跟同事们分享了我的支教故事。”东莞第一批参加东西部协作前往铜仁支教教师、东莞市虎门镇教育管理中心教研员郭羽说,受到“我为什么当老师”大讨论的触动,于是她有了把这个活动带去铜仁的想法。
郭羽老师把“我为什么当老师”大讨论引入铜仁,组织了多场“莞铜同上一节师德课”活动。
郭羽老师把“我为什么当老师”大讨论引入铜仁,组织了多场“莞铜同上一节师德课”活动。
经过和市教育局沟通策划,2022年6月7日,郭羽老师和支教团在松桃苗族自治县实验小学顺利开展了第一期“莞铜东西部协作•同上一节师德课”活动,活动效果特别好。之后在铜仁支教的三年里,郭羽又陆续组织了多场“莞铜同上一节师德课”活动,在教师心中播下了信念的种子。
借助“我为什么当老师”大讨论形式,一场关于“我为什么援疆”的讨论在祖国边疆上演。东莞第二批“组团式”援疆支教团团长刘青透露,东莞援疆支教团把“我为什么当老师”的模式延伸到“我为什么援疆”的追问中,开展了4期大讨论,受援学校也借鉴这种做法,立足新疆兵团辖区所特有的兵团精神、老兵精神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引导教师思考坚守的意义。
东莞援疆支教团把“我为什么当老师”的模式延伸到“我为什么援疆”的追问中,开展了4期大讨论。
东莞援疆支教团把“我为什么当老师”的模式延伸到“我为什么援疆”的追问中,开展了4期大讨论。
教育是一场向美而行的遇见,更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接力。回望三年、四十期的师德之旅,从杨宝霖老师泛黄的备课卡片到卢玉珍老师温暖的怀抱,从张蕾老师跨越千里的支教到年轻教师们充满创意的课堂,这是东莞教育的日常缩影,更是新时代教师队伍的成长图谱。
在这些平凡而动人的故事里,师德不是高悬的明月,而是点燃课堂的灯火;教育不是孤独的远征,而是师道承继的接力。当10万教师同频共振、当信念的微光山海相连,师德的火种在人与人、城与城的传递中越燃越亮,点亮学生心灵,也塑造东莞教育未来。
采写:南方+记者 黄婷
视频:南方+记者 孙俊杰
图片:孙俊杰 黎晗
海报:袁永平
统筹:王慧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