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公益如何与社区需求实现双向奔赴?番禺区市桥街社区慈善商企协会探索慈善共赢新模式

番禺融媒 2025-05-13 15:45

在番禺区市桥街这片充满温情与活力的土地上,一群心怀善念的企业家携手共建了一座“公益桥梁”——市桥街社区慈善商企协会(以下简称协会)。自2025年2月正式注册成立以来,协会以“联合发挥商企在地的资源与优势,以商企参与、商企推动、商企倡导的形式共同推动市桥街慈善事业发展,从而达到慈善商企与慈善事业双赢发展”为宗旨,通过搭建资源对接平台,将社区需求与商企专长相连接,探索出一条创新路径,成为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从“孵化摇篮”到公益引擎:党建引领下的慈善新范式

“许多企业想履行社会责任,却苦于找不到渠道;社区有帮扶需求,但资源难以精准对接。”协会秘书长冼丽华道出成立初衷。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慈善”的背景下,在市桥街道办事处与番禺区民政局的指导下,协会应运而生。经过一年筹备,25家涵盖零售、餐饮、医疗、教育、建筑等行业的商企正式加入成为协会会员,其中既有扎根市桥街多年的“老面孔”,也有新兴业态的“生力军”,他们正以“商企+慈善”的跨界模式,书写着基层治理的新篇章。

协会发动慈善商企爱心捐款

公益行动“双向奔赴”:平台精准对接,专业力量赋能

如何让慈善不再是“单方面付出”,而是企业与社区的“双向奔赴”?协会的答案是:搭建资源对接平台。

作为资源整合平台,协会充分发挥“公益红娘”作用,通过定期组织理事会议和交流活动,深度梳理会员单位的行业专长与公益意向,同时精准对接社区需求清单。这种双向匹配机制,让公益行动既保持专业性又具备可持续性。

新春茶话会

以“爱心汤的温暖——社区关怀困难群体”项目为例,协会利用平台优势联动永盛柑源堂,使特色产品陈皮炖汤转变为社区服务的“暖心招牌”。企业以成本价提供产品支持,普爱社工则系统规划服务网络。截至目前,该项目已顺利开展三期,服务市桥街东西片13个社区。项目累计发动志愿者达338人次,为1250人次的社区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送去了爱心汤,切实将温暖传递到了每一个需要的人。汤不仅是食物,更成为志愿者与老人建立信任的纽带。在协会的持续对接下,永盛柑源堂还延伸出“爱心盐焗鸡”捐赠,惠及困境儿童和低保家庭。

慈善商企代表与社区书记、志愿者一同上门探访困境老人并派发爱心汤

另一个正在开展的“健康大篷车”项目,则通过协会平台整合爱尔眼科、好佰年口腔等医疗会员单位资源,形成流动医疗服务矩阵。此次走访中,普爱社工发现一位残疾长者因白内障视力模糊,便迅速协调眼科医生上门义诊并提供治疗方案建议。这种精准帮扶模式,让医疗资源真正“流动”起来。

慈善商企上门为困难群体提供义诊服务

商企向善新图景: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共振

对于会员企业而言,参与公益更是实现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共振。

副会长单位广州恒美建设有限公司将智能化技术融入公益。2024年,企业向社区孤寡老人捐赠了一批定制摄像头,可实时监测居家安全,并提供后续维护。总经理陈美坦言,协会平台放大了中小企业的公益效能。

理事单位邻小路咖啡店主理人蔡鹏峰,则以策划能力反哺社区。2022年开店初期,咖啡店便策划了“元宵送汤圆”“端午文化市集”等活动,吸引居民参与。“我们的外摆区常年为环卫工、外卖员提供免费饮水,这些小事让居民感受到善意,也带动了客流量。”从元宵送汤圆、端午文化市集,到为外卖小哥提供免费饮品,咖啡店成为居民情感交流的“第三空间”。端午节将至,该店正筹备“旱地龙舟”端午体验活动。

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协会仍面临着不少的现实挑战,专职人员短缺、资源匹配效率有待提升等问题制约着规模化发展。为此,协会计划在2025年培育企业专属志愿队伍:如“居家改造小队”“健康服务队”等,形成可持续的公益生态。

“我们希望未来每个企业都能发挥所长,让慈善从‘活动式帮扶’转向‘常态化服务’。”冼丽华展望道。

这种以平台思维构建的公益生态,既让社区治理接住了商企的“资源橄榄枝”,也使企业社会责任找到了“可生长的土壤”。通过制度化设计激活商业向善力量,用市场化思维破解公益可持续难题,市桥街社区慈善商企协会正努力实现“社区需求有回应、企业善行被看见、慈善资源不浪费”的多方共赢,为社区基层治理提供鲜活样本。

文:番禺融媒记者 陈梓茵

图:受访者提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