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氏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上古时期。据东汉应劭《风俗通义》记载,黎姓是古部“九黎之后”。蚩尤曾经是九黎部落的首领,炎帝和黄帝部落联合打败蚩尤后,九黎部落子孙大批南移,其后人以“黎”为姓。
千百年来,黎氏族人多次南迁,不少分支在白云区嘉禾街、均禾街等地落叶生根,在嘉禾街望岗经济联社中属大姓,繁衍至今已有 700 年之久。肃穆古祠中,可见黎氏家训立于碑中,时刻警示着后人忠孝和睦、勤俭节约、好学上进。
“九黎之后”南迁
依祠堂定居生根落叶700年
历经数次南迁,黎氏足迹遍布华夏。为避战乱,黎氏先祖自中原南下,栖居广东南雄珠玑巷,南宋度宗咸淳九年(1273 年),因胡妃之厄从珠玑巷迁出,散居于珠江三角洲。迁出后,黎氏先祖辗转来到太和洞旗山山脚居住,若干年后又迁铜鼓岭,而后迁至望岗。
“望岗之‘岗’,本是昆冈之‘冈’,因村前可望见山岗(七星岗),故而得名望岗。这两字寄托了开基始祖的殷殷期望,寓意生活在这块土岗上的子子孙孙人财两旺,生生不息。”嘉禾街望岗经济联社长者黎国焰告诉记者,祠堂既是黎氏后人的祭祀场所,更是家族精神的载体,黎氏子孙后代依祠堂定居,繁衍生根至今已 700 年。
记者了解到,定居望岗的黎氏后人有望南、望北两支,西岭一支为望南迁入。两大分支均有修建各自的祠堂,其中当属望南社区的“君彦黎氏大宗祠”(永思堂)与望北社区的“梓堂黎氏大宗祠”(敦远堂)最为恢弘。
而在南宋至元朝时期,黎氏部分分支迁至均禾街石马村。均禾街石马经济联社退休村民黎聚贤告诉记者,黎姓大约是元大德四年(1300年)前后从江西于都水头迁至广州石井海头村居住,元至正二十八年(1341年)迁至石马经济联社,族谱目前并无明确与望岗经济联社的黎氏先祖之间存在关联,但两村平时会在重大节日联谊往来,维系宗亲感情。
后人铭记先辈荣光
家训镌刻于祠内代代相传
在嘉禾街望岗经济联社,13座黎氏祠堂星罗棋布,见证着家族的荣光与凝聚力。君彦黎氏大宗祠始建于清道光十七年,为三进式格局,左邻洪圣古庙,右接龙祥黎公祠,形成了独具岭南特色的古建筑群。梓堂黎氏大宗祠又称敦远堂,是望北片区黎姓族人的先祖祠,始建年份不详,据大致推断,为清代建筑。两处祠堂均布局合理、结构完整,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位于嘉禾街望岗经济联社的君彦黎氏大宗祠。
值得一提的是,黎氏崇文尚武,黎氏家训“忠孝和睦、勤俭节约、好学上进”镌刻于祠内,代代相传。据史料记载,黎氏在清朝时出了两位进士,分别为黎枝伦和黎湛枝,其中黎湛枝从南海地区到望岗认祖归宗,立了旗杆,曾任宣统皇帝的老师,风光一时,衣锦还乡时立碑彰示族中荣耀,现碑石仍伫立在望南黎氏大宗祠前。另有清末时望岗人练洪拳成风气,出了个“头号武举人” 黎玉深,殿试时高中探花,得皇室双份赏赐。三元里抗英时期,望岗乡勇黎扬伍、黎勤有、黎燕翼等人奋勇抗敌,壮烈牺牲,其名永祀义勇祠,彰显家国大义。
而在均禾街石马经济联社,村内的黎氏大宗祠始建于1933年,坐西北朝东南,建筑占地面积905平方米,近百年来庇佑子孙枝繁叶茂,承载着先祖的智慧与荣光,凝聚着村民的情感与信仰。但岁月侵蚀与风雨洗礼令古祠日渐斑驳,建筑墙体局部受损,屋面多处破损渗水,大部分屋架木构件虫蛀糟朽严重。当前,石马经济联社正号召后人开展修缮保护工作。
均禾街石马经济联社黎氏大宗祠。
农耕之地变城市面貌
后人续写高质量发展篇章
从千年迁徙到城市化浪潮,从宗祠修缮到扎根白云发展现代产业,黎氏后人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续写着生生不息的篇章。随着珠三角城市化进程加速,嘉禾街望岗片区、均禾街石马片区的发展势头如日中天,一路高歌腾飞。
50年前尚是农耕之地,如今,随着广州地铁二、三、十四号线的陆续开通,嘉禾望岗地铁站人流大增,该片区的厂房仓库被高端写字楼取而代之。依托白云新城嘉禾望岗商务核心区、白云智慧城、移动互联网产业园等优质平台,广州最大体量的山姆三星会员店在此落地,国贸云上地产项目开发建设顺利推进,基层党建、生态环境、产业业态、基层治理、社会治安全面提升,港产城融合示范街区成功建成,黎氏子孙后代有了更优质宜居的环境。
近年来,素有“桃花之乡”美誉的均禾街石马片区,正充分发挥白云城市中心地理优势,凝聚平和大押、桃花雅集等文化特色品牌,打造平和大押文旅产业园区。而石马的黎氏后人正为黎氏大宗祠修缮募捐,修缮后将持续弘扬宗族文化、祭祀文化、建筑文化等,大力传承舞火龙、桃花雅集等传统特色优秀文化,通过对祠堂和传统民俗活动的保护和传承,增强黎氏后人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文、图 | 肖惠津
通讯员 | 林桂凤 黎杰锋
编辑 | 曾晓泳 陈会
审核 | 罗盛光 戴日模
签发 | 刘海裕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