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在东莞市可园中学,备战与欢歌交织成独特的旋律。
今年初,在第五届东莞市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中,可园中学三位教师选手凭借出色表现荣获一等奖第一名。为冲刺年底的“省青赛”,如今老师们沉浸于教案打磨、课堂演练,正紧张地进行积极备战,向着更高目标发起冲击。
而当周末悄然来临,一场集趣味竞技、自然疗愈于一体的团建活动又在同沙生态公园举办。暂别一周的忙碌,他们再次相聚户外拥抱自然,在游戏与美食中与同僚共同感受真实生活的烟火气。
从争分夺秒的备赛日常,到惬意放松的团建时光,背后折射出的是可园中学以“幸福生态浸润”为底色、以“专业成长链”为骨架的青年教师培育哲学。
当前,学校正以系统性、立体化的培育格局,为青年教师搭建起从“站稳讲台”到“成为标杆”的成长闭环,让每一份教育理想都能在适宜的生态中抽枝展叶、开花结果。
聚焦教师成长,践行“三被”人才观
“师资是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在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方面,可园中学党委书记陈泽林提出关注每位教师的教育梦,努力让每一位教师的成长“被看见,被发现,被发展”。基于此,可园中学构建起一套完善的校本研训体系,分层推进青年教师培养,为青年教师培养提质增效。
学校强调尊重每一位教师的个体差异,关注他们在不同成长阶段的需求,为此分别打造了层级式与主题式两大教师培训体系。
可园中学层级式教师培训体系。
可园中学层级式教师培训体系。
层级式教师培训体系根据教师的发展阶段,将其分为新手型、胜任型、骨干型和卓越型,并提供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对于新手型教师,学校通过“青蓝工程”“影子工程”,帮助他们快速适应教学工作,站稳讲台。针对胜任型教师,可以“教学能力大赛”为契机,参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作业设计等多种比赛,在实践中提升教学能力。
成长为骨干型教师则搭配“1+N套餐”——1节公开课搭配N个微型成果,如文献综述、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助力他们在专业领域深入钻研。卓越型教师还可以加入“1+1+3+ N”发展共同体,由1位理论导师(高校教授)、1位实践导师(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引领,搭配3位学科骨干教师,与N名有理想、有情怀、有规划的青年教师共同发展,发挥引领辐射作用。
点击查看往期报道:治校观察|联动高校强师赋能,可园中学如何下好这盘大棋?
教育专家深入可园中学师生开展听课评课。
教育专家深入可园中学师生开展听课评课。
主题式教师培训体系则从师德建设、科研论坛、教育年会三个维度展开。师德建设通过“我为什么当老师”“谈师论道——讲述我的教育故事”等活动,引导教师坚守教育初心;科研论坛为教师提供论文写作、课例研究、课题申报等方面的指导与交流平台,提升教师科研能力;教育年会邀请专家讲座,开展教育论坛,并举办颁奖典礼,为教师提供学习和展示成果的机会。
可园中学主题式教师培训体系。
可园中学主题式教师培训体系。
学校精心打造的各类“成长链”,是助力教师腾飞的强劲羽翼。例如,作为第一批广东省优质基础教育集团龙头学校,学校打造了深度同步教研模式链,通过同步备课、同步课堂、同步资源、同步检测,实现优质资源的高效整合与共享,帮助集团青年教师高起点成长。再如,作为教师专业展示平台,“可中智汇·微讲坛”还鼓励骨干教师分享优秀经验,营造浓厚的教育教研氛围。
2023年9月13日,可园中学“跻峰计划”正式启动。
2023年9月13日,可园中学“跻峰计划”正式启动。
值得一提的是,“跻峰计划”链堪称研究型教师的进阶“秘籍”。“1+1+3+N共同体”构建起一个充满活力与智慧的交流平台。“1+8套餐”深度教研模式,更要求深度研究1个典型课例,生成文献综述、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若干研究成果。通过公开课例展示、专家精准指导和学科组深度研讨,促使青年教师不断精进。
如今“跻峰计划”2.0链还聚焦集体备课质效提升,以备课组为单位打造标杆示例形成“一科一策”,极大地激发了教师团队的协作潜能,也让青年教师在集体智慧的熏陶下快速成长。其过程还特别注重集体智慧物化,通过打造优质资源库、典型课例集,开展精品课例评选,打磨优秀课例参加国家、省市评选。
点击查看往期报道:筑高原起高峰,可园中学“跻峰计划”助力教师专业深度发展
通过这些精心设计的“项目点”和“成长链”,可园中学为青年教师搭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成长平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努力与进步“被看见”,潜力与优势“被发现”,才华与价值“被发展”。
构建温暖生态圈,赋能青年教师幸福成长
六月初,在学校工会策划下,一场别开生面的生物和地理的科组生日会在学校教工活动中心举办。当天中午,老师们纷纷来到后厨“大展身手”。
左手把持着装满蛋液的容器,右手同时挥动勺柄不停搅动,操作台前一名青年女教师正在烘培师的指导下进行蛋挞的制作,一旁围观的老师有的忙做笔记,有的跃跃欲试。现场还有十余位老师欢乐地忙碌着各种备菜烹调的工作等。
“大家能够聚在一起做做美食,过程很热闹也很解压。”在活动现场,可园中学生物教师李冬青对生日会赞不绝口。作为一名乒乓球爱好者,她向记者介绍说,乒乓球场地每晚都有十来号人切磋球技,“学校还有瑜伽室、健身房,老师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参与。”
老师们集体学做青团。
老师们集体学做青团。
无论是五月的户外团建,还是六月的科组生日会,都是东莞市可园中学青年教师多彩生活的缩影。近年来,在“学行可风、勤励圆梦”的办学理念引领下,可园中学致力于将学校打造成人文温馨的花园、个性彰显的学园、情感归属的家园、师生成长的乐园,将“可园梦”文化理念渗透到教师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当前,东莞市可园中学拥有一支年轻有为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12人,平均年龄34.6岁,教师团队充满活力与朝气,是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为了让这支队伍在工作中感受到幸福感与归属感,学校精心策划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
可园中学开展青年教工户外拓展体验活动。
可园中学开展青年教工户外拓展体验活动。
除了同沙生态公园的精彩活动,在团建拓展活动方面学校还曾组织青年教师前往华阳湖开展户外拓展体验活动:白日里成群结队环湖骑行,在绿地上“烧脑游戏”;夜晚则围坐在露营地,分享美食与心得。在轻松惬意的氛围中,老师们得以暂时放下工作的疲惫,共度美好的休闲时光。
2024年3月,可园中学青年教师们前往集团成员学校揭阳榕东中学开展青年教师培训活动。
2024年3月,可园中学青年教师们前往集团成员学校揭阳榕东中学开展青年教师培训活动。
外出学习游历活动同样精彩纷呈。学校多次组织青年教师走出东莞,与其他地区开展联合教研。如近两年,赴揭阳开展了“莞榕携手共教研,青年课堂促成长”活动,青年教师们与揭阳的同行开展同课异构活动;前往韶关开展“聚焦课堂促发展,携手研修助成长”等研修活动,通过课例展示、座谈分享等形式,拓宽青年教师教育视野。
参加完韶关三校研修活动后,可园中学入职不到三年的青年教师陈铭耀感叹,“通过交流学习,不仅磨练本领、开拓眼界,还进一步增进青年教师的情感交流,感受集体的温暖。”
中秋节活动。
中秋节活动。
传统节日园聚活动更是充满温情。每逢中秋、元宵等传统佳节,学校书记、校长都会与青年教师们一起过节。大家围坐在一起,参与有趣的游戏节目,品尝美味的烧烤,在K歌环节中一展歌喉,让青年教师们在异乡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此外,教职工趣味运动比赛、可中之春迎新晚会等活动也深受青年教师喜爱。这些活动从不同角度丰富了教师们的课余生活,为大家提供了展示自我、放松身心的平台。
可园中学教职工参加趣味运动比赛。
可园中学教职工参加趣味运动比赛。
“我们一直致力于提升教师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可园中学校长舒妙珠表示,通过这些丰富多样的活动,希望将学校打造成为每一位师生的幸福家园。
学校始终坚信,只有感受到工作生活的幸福,才能激发老师们的工作热情与创造力。这种以人为本,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教师培养理念,也正成为可园中学青年教师成长的坚实后盾,助力他们在教育之路上行稳致远。
青衿之志展锋芒,人才培育结硕果
“从初登讲台的青涩到如今的从容自信,这份蝶变离不开学校精心搭建的成长阶梯。这些闪耀的成绩,于我而言不仅是个人成长的见证,更是学校对青年教师的培育的成果。”今年初,在第五届东莞市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学科决赛中,东莞市可园中学音乐教师曾佩芝凭借出色表现荣获一等奖第一名,被推荐参加市总决赛和省青赛。赛后,曾佩芝老师道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
而与她一同获此殊荣的,还有同校的张晓娜、郭培东两位老师。入职五年多来,张晓娜在学校的精心培育下不断成长,回顾往昔她感慨良多:“青蓝工程”中量身定制成长计划,在“名师工作室”得到前辈们倾心指导,链接专家资源助课题申报突破瓶颈,跨学科融合课获得不同学科老师自发协助……“从青涩懵懂到站稳讲台,从手足无措到从容前行,每一步成长都浸润着学校的滋养、领导的托举和同事的扶持。”张晓娜说,回望来时路,每一步都踏着集体的温度。
青年教师演讲培训现场。
青年教师演讲培训现场。
优异成绩的背后,是学校人才培育体系的有力支撑,更是青年教师茁壮成长的生动写照。在可园中学,像张晓娜、曾佩芝这样快速成长的青年教师并非个例。近年来,学校教师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众多,以“诗教中国”诗词讲解大赛为例,学校语文科组青年教师陈铭耀、邓春妮等三位老师均荣获全国一等奖。从市赛特等奖到省赛一等奖,再到国赛一等奖,在该项赛事中学校三次实现大满贯。这些荣誉不仅是教师个人的成就,更是学校人才队伍建设成效的有力彰显。
精心设计成长路径,助力教师“专业攀登”;用心打造温暖生态,实现校园“幸福浸润”。学校完善的培养体系,正源源不断地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注入动力,助力他们在教育的广阔天地中展翅高飞,也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据悉,当前学校拥有一支高素质的骨干教师队伍,包括正高级教师5人,高级教师51人,特级教师1人,拥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32人。其中不乏一批教育教学领域的领军人才,包括省级市级名书记、名校长、名班主任和名师工作室主持人20人次,市学科带头人12人,市教学能手49人次,省骨干教师48人次。此外还有南粤优秀教师8人,广东“最美教师”1人,东莞“最美教师”3人。
从理念到策略,从活动开展到体系构建,可园中学全方位、多层次地为教师成长赋能,也正让“被看见,被发现,被发展”的人才理念,一步步在教师成长中完成实践的闭环。
撰文:毛敏 黄婷
学校供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