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普宁市流沙东街道六斗埔村广泛发动在外乡亲力量,召唤在外乡亲反哺家乡,推动本村实现蝶变。
此前,村域入村主干道Y389线宽不足4米,最窄处仅2米,大型货车、校车等关键车辆难以通行,既给村民日常出行添堵,更让村域经济发展与产业培育“卡脖子”。紧抓发展契机,六斗埔村在流沙东街道统筹指导下,主动对接普宁市级职能部门协作,更通过村民代表会议、入户走访等形式广纳民意,最终推动公路“单改双”升级工程竣工。这不仅破解了该村十余年的“进村难”,更打通了保障民生出行的“物理通道”,架起了凝聚发展共识的“同心通道”。聚焦村民夜间出行安全这一核心关切,六斗埔村在在外乡亲大力支持下,自筹11.89万元推进中河西岸Y389线路灯建设。
在外乡亲的持续助力,让民生福祉不断向深处延伸。2024年,在外乡亲再出资约35万元,推动同心苑公园升级焕新:对园内老旧设施全面翻新,增设休息桌椅、健身器材等配套。如今的同心苑,晨有老者舒展筋骨,暮有孩童嬉戏玩闹,从曾经的普通场地蝶变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幸福驿站”,让发展的成效转化为村民触手可及的生活便利与幸福感。
乡村的巨变,最终沉淀为村民心底的自豪与认同。当一系列民生举措逐步落地,有村民自发创作歌曲《家在六斗埔》,以质朴旋律唱出对家乡发展的喜悦,更唱出惠及百姓的民生温度。这曲来自民间的赞歌,既是六斗埔村建设成果的生动见证,更成为乡村与民生同频共振、共同成长的最佳注脚。
南方+记者 林捷勇
通讯员 罗凯瀚
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编辑 伍青
校对 曾慧雯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