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智琛
十三年前,在云南的春城昆明,我曾与一群热爱知识的年轻人共同创办“春天读书会”。那时的罗扬先生,总是一身简装,带着笔记本和相机,坐在角落里安静聆听,却又在提问时锋芒毕露。他的眼神中既有记者的敏锐,又有工程师的严谨。彼时我并未想到,这位时而温和时而激越的同行,会在未来的岁月里以笔为轨道、以纸为枕木,铺就一条贯穿西南铁路发展史的壮阔长卷。
罗扬先是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非虚构长篇作品《细说滇越铁路》,当时我拿到手,颇为讶异。这本书因为独特的风姿引动视听,出版三个月即售罄。《细说滇越铁路》出版后,罗扬未曾停歇,以更大的雄心、勇气和才情开始了非虚构长篇作品《铁路向南:从石佛铁路到中老铁路》的写作,前前后后花了四年多时间,这部书最近终于由中国铁道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了,真是可喜可贺,也令人由衷钦敬。
《铁路向南》。
《铁路向南》。
无论是《细说滇越铁路》,还是《铁路向南》,铁轨延伸处,山河巨变尽收笔底。从百年前滇越铁路的汽笛声,到今日中老铁路飞驰的复兴号,罗扬用他的文字,将铁路的钢铁筋骨与历史的人文血脉熔铸一体,为人们展开了一幅跨越时空的恢宏画卷。其探索、记载、思考和发问,不仅构写了中国铁路西南一隅的传奇史诗,也留存了来自长年田野调查的珍贵档案。
罗扬祖籍湖南长沙。其祖父当年随军解放大西南而至昆明,因此罗扬是地道的“昆二代”,自幼在昆明长大。其后,考入西南交通大学,就读铁道运输专业。由此,家族的大时代迁徙烙印深深刻在他身上——祖父因历史转折向西南进发,他的童年记忆交织着家国叙事的回响、关山飞越的轰鸣,以及原云南教育学院教工宿舍旁铁轨上整日的嬉戏追逐声。这种宿命般的联结,使他从一名车辆检车员逐步成长为一名新闻记者,从此之后,新闻成了他的眼,文字就是他的心,几经年月,铁路的冷硬技术与人间烟火的温度,在他心底熔冶交融,奔涌进理想的命脉。
十余年新闻职业生涯中,他的足迹遍布云南的崇山峻岭。从沪昆高铁第一长隧壁板坡隧道,到滇藏铁路丽香段宗思、七达里、蒙古哨、玉龙雪山、哈巴等隧道,以及金沙江特大桥的世纪一吊,再到中老铁路新平、石头寨、安定、友谊等隧道贯通,以及元江双线特大桥的震撼合龙;从滇藏铁路丽香段的民族文化保护,到中老铁路玉磨段的跨境旅游、贸易往来,他始终是铁路建设现场的“第一见证者”和铁路贯通后民生冷暖的“虔诚测温人”。他的报道从不囿于工程进度和数据堆砌,而是深入工地、走访村落,倾听筑路工人的冷与热,记录沿线百姓的盼与忧。他的文字和书写有一个底层逻辑:铁路是国家的动脉,但每一寸轨道下,都深埋着普通人的命运。
在《铁路向南》中,罗扬以“石佛铁路”为起点,钩沉历史。这条诞生于抗战烽火中的省内规划铁路,曾有望成为继滇越铁路之后云南的又一条国际铁路,承载着民族存亡的悲壮记忆。他穿梭于浩瀚史料与广袤田野之间,再现了中国人铸造梦想的艰辛。在中老铁路的篇章中,他将笔触延伸至“一带一路”的宏图,解析这条“黄金通道”如何让云南从边陲变为枢纽,让老挝从“陆锁国”变为“陆联国”。历史与现实的交织,让全书既有厚重的纵深感,又有强烈的时代性。
作为资深记者,罗扬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兼具文字与影像的双重敏锐,他透过镜头洞察幽微,定格时代光影。在他的镜头里,有高黎贡山隧道765米地下深处工人满脸的泥浆,有中老铁路傣族少女身着盛装迎接首列动车时的笑靥,也有中老边境口岸磨憨熙熙攘攘的货柜车队。这些画面不仅是新闻报道的佐证,更是时代表情的鲜活档案。
在《铁路向南》中,罗扬精选了一百余帧摄影作品,每一帧都是对铁路与人的深情凝视。书中有一张照片令我尤为动容:夕照里,两位青少年矿工立于庞然矿车之侧,一人浅笑,一人皱眉。无需文字赘述,这凝固的瞬间已然诉尽百年沧桑:铁路的延展,何尝不是一代代中国人命运的缩影?罗扬的镜头不仅定格了工程的宏阔,更捕捉到了与钢铁轨道同频脉搏的、普通人的体温。
罗扬的著述有热血,更有冷思考。他深知,铁路不仅是钢铁与技术的集合体,更是区域经济、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的复杂载体。在报道大瑞铁路时,他采访地质学家,解析横断山脉的施工难题;在采访渝昆高铁时,他求教工程专家,研究线路规划和生物多样性的平衡。这种“工程师思维”与“人文情怀”的结合,让他的作品兼具专业深度和大众可读性。
在这个信息爆炸、流量至上的时代,许多同行迷失于快餐式报道,而罗扬选择了一条“慢工出细活”的路。他坚持实地采访,为了一篇稿件可以辗转千里;他拒绝浮夸标题,始终以事实与理性为报道底色。这种“笨功夫”,让他的作品经得起时间考验——从《细说滇越铁路》的售罄,到《铁路向南》的问世,都印证了“专注者终成匠人”的真理。
《铁路向南》写作期间,他重走滇越、滇缅铁路遗址,探访中老铁路沿线村寨,甚至跟随施工队深入无人区。书中那些充满泥土气息的细节,若非亲历,绝难呈现。这种近乎偏执的求真精神,让本书成为一部行走的西南铁路百科全书。
铁路,是近代中国屈辱与奋起的象征。从列强殖民意图下的“米轨”,到走出国门的“准轨”;从“万国机车”的杂乱,到自主创新的复兴号领跑,铁轨的每一次延伸,都标注着民族的觉醒与飞跃。罗扬所指的“铁路向南”,不仅是地理的方向,更是中国从追赶到引领的隐喻。
读罢全书,我终于彻悟罗扬投身铁路报道的执着。因为铁路承载的不仅是货物与旅客,更是一个国家的雄心与一群人的信仰。那些隧道中的爆破声、钢轨上的焊花、调度室里的指令,共同谱写了一曲现代版的愚公移山。而罗扬,正是这曲史诗的记录者和传唱人。
《铁路向南》的出版,恰逢中老铁路通车四周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二周年在即。此刻,云南的群山间,列车正呼啸向南,穿越国界,驶向万象。而罗扬的文字,亦如这列时代的快车,载着读者穿越历史迷雾,驶向未来之光。
致敬所有如罗扬般坚守初心的记录者。愿这本书,成为读者理解中国铁路、读懂时代变革的一扇窗;愿每一段铁轨的故事,都能激发更多人向南而行,与这片土地同频共振。
(作者为资深媒体人,作家)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