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茂化建集团有限公司工匠学院,技术骨干带学员实操石化装备维修;在茂名石化车间,“新八级工”主导的革新让生产效率提升15%;在信宜市无人机竞赛现场,选手精准完成农林植保作业……如今的茂名市,产业工人学技能、钻技术、谋创新的热潮遍布各行业,这正是茂名市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下称“产改”)的成果。今年9月,茂名市召开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现场交流会,总结成效、交流经验、部署任务,推动产改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迈进。
9月29日,茂名市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现场交流会调研。
9月29日,茂名市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现场交流会调研。
以“技能提升”破题:筑牢产业发展人才根基
产业要升级,技能是关键。面对构建“3336”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需求,茂名市锚定“让技能匹配产业、让人才支撑发展”思路,从“育、练、评”三方面搭建产业工人职业发展体系。
在培育载体上,茂名市坚持“产业需什么、就建什么平台”,围绕石油化工、建筑工程等重点产业布局工匠学院矩阵,建成省重点支持工匠学院1家、市县级工匠学院10家,还打造135家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省级17家)。像高州工匠学院,专门将高技能培训与“三项工程”结合,针对当地产业需求设计课程,让85%以上学员实现技能升级或岗位晋升,真正做到“学用结合”。
6月23日,茂名市举行“好心茂名”十大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启动仪式暨建设行业劳动竞赛。
6月23日,茂名市举行“好心茂名”十大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启动仪式暨建设行业劳动竞赛。
在实战练兵上,茂名市打破“竞赛只在传统行业开展”的局限,把劳动竞赛延伸到重点项目和新兴领域。一方面紧盯茂名石化炼油转型升级等省重点项目,以竞赛促项目推进;另一方面瞄准低空经济、电商直播等新业态,举办茂名市“最美非遗工匠”、“好心茂名·奋进新阶人”工作创新案例竞赛、邮政快递职业技能竞赛以及信宜无人机竞赛、化州“百千万工程”专项竞赛,让工人在真实场景中练技能、长本领,今年上半年已组织竞赛150多场次,覆盖职工11万多人次。
6月23日,茂名市首届“匠心筑梦·绿美滨海”建设行业劳动竞赛。
6月23日,茂名市首届“匠心筑梦·绿美滨海”建设行业劳动竞赛。
在评价机制上,茂名市着力破解“技能等级与职业发展脱钩”问题,全面落实“新八级工”制度,通过48家备案机构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累计新增持证人才2.19万人次。同时加大工匠选树力度,选出大国工匠1人、南粤工匠2人、茂名工匠20人,让技能人才有荣誉、有奔头,目前全市技能人才达81.31万人,为产业发展提供充足人才支撑。
交流会现场,茂名市总工会还发布11条实训路线,按行业分类联动46家企业与6家工匠学院,用“沉浸式研习+前沿技术体验”模式,帮工人精准对接行业需求,进一步拓宽成长通道。
以“权益保障”暖心:激发产业工人内生动力
让产业工人安心工作、舒心发展,是改革深化的关键。茂名市秉持“既要让工人干得好,也要让工人过得好”理念,从政治地位、劳动权益、服务保障三方面入手,增强工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
9月28日,茂名市总工会启动“职心相伴·温暖续航”心理团辅导活动。
9月28日,茂名市总工会启动“职心相伴·温暖续航”心理团辅导活动。
在政治吸纳上,茂名市针对非公企业产业工人入党难、参政渠道少的问题,建立“双培养”机制——把技术骨干发展成党员,把党员培育成技术骨干,让产业工人在政治上有归属感。近年新发展产业工人党员占比7.5%,产业工人党代表占比7.94%,推荐全国、省劳模中工人占比达68.4%,切实提升产业工人政治地位。
在权益维护上,茂名市聚焦劳动争议化解难、民主权利保障不足等痛点,推广“工会+法院+检察院+人社+司法”多元化解模式,今年以来已调解案件171宗,为职工挽回损失753.1万元。同时深化企业民主管理,推进“工会代表制”试点,通过签订656份集体合同覆盖16.4万名职工,让工人的意见有地方提、权益有保障。
在服务提质上,茂名市坚持“哪里有职工,服务就延伸到哪里”。针对户外劳动者,建成170家工会驿站(含16家全国最美驿站),服务超10万人次;针对就业需求,依托“家门口就业第一站”办16场招聘会,推荐就业1500多人;针对新业态劳动者,投入133万元送“二次医保”,推动4.4万人加入工会,切实解决他们的急难愁盼问题。
以“协同推进”聚力:构建产改联动工作格局
产改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茂名市立足“多方协同、同向发力”思路,构建“党委领导、政府统筹、工会牵头、企业主责、社会参与”体系,确保改革落地见效。
9月29日,茂名市召开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现场交流会。
9月29日,茂名市召开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现场交流会。
在高位统筹上,茂名市委把产改作为“人才强市”的重要抓手,连续四年召开“五一”产改推进会,将其纳入全面深化改革总体布局。市委改革办还把“劳动竞赛推动创先争优”纳入“百千万工程”小切口改革,出台《茂名市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实施办法》等10余项政策,形成“顶层设计+政策支撑”的完整框架,避免改革“碎片化”。
在分类推进上,茂名市考虑到国企与非公企业实力差异,发挥国企示范作用,探索“国企带非公”模式——由茂名石化、茂名供电局等国企分享技能培养、工匠工作室建设经验,带动产业链上下游非公企业协同推进产改。同时遴选36家、65家企业分入市、县级台账管理,通过“试点先行、以点带面”,让改革经验可复制、能推广。
在资源整合上,茂名市打破部门壁垒,深化“政校行企”合作:政府搭台、学校出师资、企业供岗位,与620多家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培训新型学徒4800多人次。此外,组建“柏桥讲堂・劳模工匠宣讲团”,开展20余场宣讲覆盖9万多人次,在全社会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氛围,让产改获得更多支持。
茂名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聚焦思想引领、技能提升、服务保障等任务,完善举措、凝聚合力,打造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队伍,为中国式现代化茂名实践注入更强动力。
撰文:苏斯铭 通讯员 梁冲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