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年:大湾区将成为中国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摇篮|好运大湾区

珠三角观察 2025-08-15 08:00

编者按

“十五运”开幕在即,粤港澳三地联办,为湾区打开活力展示窗口。

作为南中国创新浓度最高的区域,大湾区2024年GDP逾14.8万亿元,汇聚7.7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孕育9个万亿级产业集群。

借“十五运”东风,大湾区创新站在新起点,如何让青年创新活力在湾区充分涌流?大湾区跨海通道将怎样重塑“黄金内湾”创新格局?

以赛会为契,破制度之壁,畅人才之流,正当其时。《好运大湾区》创新主题周特邀专家前瞻献策,共探湾区创新发展之道。


“从当前发展势头来看,大湾区和长三角势必构成中国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摇篮。”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教授在谈及大湾区创新前景时如是说。

郑永年指出,中国用短短几十年走完了西方近两百年的工业化历程,这是一种高度压缩式的发展,创造力在短时间内集中迸发。在这一进程中,青年与科技的作用至关重要,未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样高度依赖于此。在他看来,技术创新与青年群体密不可分,重视青年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所在。

他进一步指出,中国已进入新质生产力爆发的时代。然而,要使新质生产力真正落地并转化为经济活动,助力突破当前发展中的“内卷”困境,推动整体经济向上发展,关键在于实施有效的改革。

政策建议

“抓小放大”与“抓轻放老”

郑永年认为,推动中国高质量发展需聚焦青年群体作用其核心在于实施两项关键策略——“抓小放大”与“抓轻放老”

一是在企业层面“抓小放大”:

承载大量新技术的中小企业,尤其是“专精特新”企业,是创新的主力源泉,但当前面临发展困境。根源在于,当前各级政府政策和资源,尤其是金融资源,过度向大企业倾斜,形成了大企业“大而不能倒”,挤压了中小企业生存空间。

对此,郑永年建议,大企业的发展应交由市场主导,政府应将重点转向大力扶持中小企业

一些发达经济体的经验可以提供参考:西方国家对大企业都有反垄断的政策,在任何国家,中小企业都是就业、税基、创新的主体。政府需为中小企业的产生和发展,营造更优营商环境,并提供充分资金支持。

如果各地政府不能扶植一大批中小企业,那么发展就会缺失后劲。

二是人才层面“抓轻放老”:

人才发展方面,应把重点放在年轻人群体,而非老年人群体。

郑永年指出,中国有悠久的“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反映在当代则是人们所说的“帽子人才”(即学术型人才,会写论文,但不会应用)。这导致我国虽是“论文大国”,但基础研究薄弱、成果转化率低,在这方面与美国的距离显著。

郑永年指出,在研究领域依据“帽子”分配资源,容易将年轻人排除在外,阻碍其成长。

他建议,改革人才评价标准和定义,将应用型、实践型(工业)人才纳入重点支持范畴。当前生物医药、AI等关键领域人才流失形势严峻,这些人才或流向美国及其他经济体。

大湾区与长三角

担纲产业革命“摇篮”

郑永年认为,在关注应用型人才和实践型人才培养的同时,需同步重视正在发生的“研究范式转化”这一深刻转变。

他指出,当前在诸多领域,基础研究与应用转化的界限正在模糊,呈现深度融合的新趋势。越来越多大公司(如美国高科技公司、杭州“六小龙”)正积极投入问题导向型的基础研究。这种从实际应用问题入手的基础研究,有效弥合了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转化两者之间的鸿沟。

郑永年指出,这种研究范式的融合,迫切要求对现行的教育体制、科研体制、人才体制和资金服务体制进行配套改革。他注意到,政策层面已出现积极信号——开始将教育、科创、人才三者放在一起叙事,把三者作为一个有机体系来考量。

在实践层面,郑永年建议,通过构建“大科创体系”或者“科创特区”来统筹解决上述问题。

他特别指出,长三角和大湾区在构建此类科创体系方面大有作为,这两个三角洲正成为青年创业者的主要集聚地,从当前发展势头来看长三角和大湾区势必构成中国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摇篮”

策划:林焕辉 赵杨

统筹:何山 曲广宁 谢苗枫 赵越 吴志远 靳延明 罗丽娟 罗锐  黄舒旻 吴帆 潘晓晨 王勇幸

采写:南方+记者 刘越亚

图源:受访者供图

阅读更多:

好运大湾区|创新全运会,一城一人齐打call

好运大湾区|“创新全运会”鸣哨,11城接力新质火炬

编辑 王飞
校对 叶枫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