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清远大龙村,千山叠翠,云雾缭绕。在一片遮荫网下,数千架香菇整齐排列,静待生长。它们走进了高铁、飞进了机舱,成为瑶山特色产业“出圈”的代表。
这一切,离不开大龙村党总支书记、退役军人唐荣军的敢想敢干。他曾说:“作为一名军人,为人民服务是我不变的初心。”他带领村民闯出一条农林转型的新路。
从战场到田野,从迷彩到农装,广东一批又一批退役军人把在部队锤炼出的执行力、攻坚力带到田间地头,投身“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不仅让自己转身,更让乡村转型。
广东省退役军人初创企业经营者能力提升培训班开班。
广东省退役军人初创企业经营者能力提升培训班开班。
“兵支书”一线攻坚,带民致富
脱下戎装,不改冲锋的姿态。广东“兵支书”把军事思维融入乡村运营,精准识别产业机会,高效执行、聚合资源,成为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尖兵”。
他们精准识别本地特色产业潜力——
唐荣军抓住“一朵香菇”的商机,成立云上瑶山合作社,推动大棚种植,并创新开发香菇酱产品,加速产业链延伸。2025年,大龙村正推进香菇酱进入高铁、飞机套餐,让山货飞出瑶山、走向全国。
他们执行力强,快速调研决策——
广州市花都区瑞岭村党委书记姚标民也是退役军人。他带领村民修通20公里机耕路,打通“最后一公里”,汽车直接开到田头,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盆景苗木产业迎来新机。
广州市花都区瑞岭村“兵支书”姚标民带领乡亲们创业致富。
广州市花都区瑞岭村“兵支书”姚标民带领乡亲们创业致富。
他们整合资源,善于“集中力量办大事”——
江门市东风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黄长玲则抢抓机遇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将14家虾苗场和7家冰厂统一迁移进驻、集聚发展,预计创收240万元。
他们勇担风险,敢闯敢试——
佛山市吉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钟志强打造了智慧农业园区,建成了无人水稻农场,吸引在外务工的大学生回到村里,投身家乡乡村振兴事业。
据不完全统计,广东“兵支书”牵头或参与运营的集体经济企业超9800家、农民合作社超3800家。他们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创新特色产业发展模式,带动村集体增收、村民致富,切实成为广东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力军。同时,广东退役军人事务系统搭建培训平台,提供产业信息、政策解读,系统开展能力提升、产业发展等重点领域课程,为“兵支书”充电赋能。
全国在粤军创企业达58万家
“我是一名从农村走出来的退役军人,天然对农村有一种情怀,希望自己能做点有意义的事。”湛江市安铺镇老马木薯种植专业合作社总经理廖家通退役后,成立了合作社,整合种植、加工、养殖与乡村旅游,联合周边村民抱团发展形成规模效应,让村民真正成为产业发展的参与者和受益者。“老马木薯产业扶贫生态链”项目获得全国首届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精准扶贫”专项赛三等奖。
退役老兵在平台帮扶支持下参与农产品直播电商工作。
退役老兵在平台帮扶支持下参与农产品直播电商工作。
在广东“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业浪潮中,涌现出越来越多退役军人奋斗在不同领域的创业道路上,他们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如今,全国在粤退役军人创办的市场主体达58万家。
广东省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成立以来,就业创业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在全国率先以省政府文件形式出台促进退役军人就业创业若干措施;率先开办“军匠100”“军创100”“兵教师”等培训班;率先创建退役军人教育培训(实训)示范基地、创业孵化示范基地、适应性培训现场教学点和省退役军人农业双新双创服务中心。
广东在全国率先举办军创产品展销会,为军创企业在资金链、供应链、产业链提供了有效衔接。在“广东军创·助力‘百千万工程’”成果展暨军创产品全国推介会现场,退役军人何远志带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何氏豆腐花,许多观众都前来品尝,有数十家客商与他互加了联系方式,准备开展下一步合作。
为打通退役军人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创业难点,广东持续“出招”。2024年10月,广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与中国农业银行广东省分行签署“粤金戎”战略合作协议,推出“金融十条”。“推出专属服务体系,给予专项授信额度和专项信贷政策支持等服务,为全省退役军人创业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就业创业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国农业银行广东省分行每年提供不低于1000亿元专项授信额度支持。
基地护航、孵化增量、金融助力……通过这些实打实的举措,广东正助力更多退役军人在南粤创业热土上扎根生长、开花结果。
南方+记者 马瑞婕
通讯员 叶婷婷 刁晓玲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