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篇小说中找寻人性的温暖!苏童开讲花城文学课

作者 戴雪晴 2025-08-11 12:08
02:10

在短篇小说中找寻人性的温暖!苏童开讲花城文学课

8月9日,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得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苏童与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谢有顺做客“花城文学课”,围绕“短篇小说的光辉——从契诃夫谈开去”主题进行了深入的对话与分享,剖析了短篇小说的独特光辉。讲座在《花城》杂志官方视频号“花城文学课”独家直播,在线观看人数超过11万。

苏童首先从契诃夫的生平讲起。契诃夫学医出身,却对写作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短篇小说,作品以冷峻、真实著称,对人性和社会有着深刻的洞察。苏童认为,契诃夫的早期作品如《变色龙》《胖子和瘦子》《套中人》等,展现了他对社会现象的批判与讽刺,这些作品以犀利的笔触揭示了人性中的弱点和社会的不公。

然而,契诃夫的创作并非止步于此。随着写作的深入,他的作品开始展现出更多对人性的怜悯与关怀。苏童特别提到了《苦恼》和《万卡》两篇作品。《苦恼》讲述了一个马车夫在儿子去世后无人倾诉的痛苦,而《万卡》则描绘了一个小男孩在莫斯科做学徒的艰难生活。

苏童指出,《万卡》是一个标志性的作品,它标志着契诃夫从早期的批判性写作转向对人性的深入探索。契诃夫开始关注人物内心的细微情感,他的作品不再只是对社会现象的简单批判,而是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契诃夫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能够将人性中的复杂情感,以简洁而深刻的方式呈现出来,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人性的温暖与美好。”

在讲座中,苏童还提到了契诃夫的其他作品,如《吻》《带小狗的女人》《醋栗》等。这些作品展现了契诃夫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对生活的细腻观察。苏童认为,契诃夫的作品之所以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成为世界文学的经典,是因为他关注的是人性中那些永恒的主题,如爱、痛苦、孤独、希望等。这些主题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下都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短篇小说就像是一幅精美的画卷,虽然篇幅短小,但却能够以简洁而深刻的方式呈现人性。”苏童认为,短篇小说的创作需要作家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能够在生活中捕捉到那些细微而重要的瞬间,并将其转化为生动的文字。自己早期的短篇小说创作受到了契诃夫的影响,注重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和对生活的细腻观察。

“好的小说一定是真实与虚构、真实与想象之间的一种平衡。”谢有顺从评论家的角度出发,认为短篇小说是作家写作能力的试金石。他表示,短篇小说的创作需要作家在有限的篇幅内迅速建立起故事的框架,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并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语言传达出深刻的主题。

“《好天气》是我写得最长的一部作品,也是我最用心的一部作品。”在对谈中,苏童也提到了自己的新作《好天气》。他表示,这部小说的创作过程充满了挑战,但也让他对写作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好天气》的创作过程中,他不断审视自己的文字,力求每一章都能达到自己设定的高标准。写作《好天气》的过程,是他不断与自己对话的过程。

讲座尾声,苏童总结,短篇小说的光辉,既是语言的、文学的,也是人性的、精神的光辉。

花城出版社、花城文学院以及《花城》杂志、《随笔》杂志在2024年共同推出“花城文学课”,《花城》杂志官方视频号“花城文学课”同步直播,线上线下相结合,吸引了众多文学爱好者和市民读者参与。目前已邀请陈晓明、彭玉平、张莉、孟繁华、葛剑雄、六神磊磊、黄灯、陶东风、徐则臣、刘文飞、何平、叶兆言、黄天骥、李敬泽、严锋、蔡崇达、刘子超、祝勇、王跃文、苏童等名家学者开展20讲,如今已成为文艺爱好者不可错过的品牌活动。

采写:南方+记者 戴雪晴 通讯员 赵沚琦

图片:主办方提供

编辑 王瑾 童慧
校对 蓝淑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