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潮州磷溪镇顶厝洲,肖家世代与斧凿为伴。
“我的祖父肖文盛、伯父肖耀坤、父亲肖耀辉、堂兄肖唯忠都是潮州传统建筑业界的大木师傅。”作为建筑木结构营造技艺(潮州传统建筑木结构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今年75岁的肖楚明仍在带队执行古建筑修缮项目。他的儿子肖淳圭在执行建筑项目之余,组织人员建立木作工坊,以理论授课加木作实践的形式,创新接续大木作世家的文化传承。
随着建筑工艺的发展,“大木作”这门构筑祠堂庙宇、深宅大院“骨骼”的传统技艺,正在时代洪流中面临严峻挑战。父与子,一守一创,正以各自的方式为古老的潮州建筑技艺寻找新的生存空间。
修寺造屋五十载
老匠人坚守木作“真功夫”
“这个两层大木斗拱结构,是我自己设计、施工完成的。”在潮安区凤塘镇玉窖村的石堂庵内,肖楚明老先生指着大殿上密集又不失大气的梁架结构向我们介绍。“有些地方是‘偷学’了潮州开元寺的构造。”向来谦逊寡言的肖楚明说到这里,忍不住轻声补充,“我在开元寺结构上做了些改进,更防震稳固。”
肖楚明与他设计、施工建设的潮州凤塘石堂庵主体建筑。受访者供图
肖楚明与他设计、施工建设的潮州凤塘石堂庵主体建筑。受访者供图
17岁始学木作,20岁学成出师。55年来,肖楚明承接的传统建筑营造遍及粤东和珠三角地区,先后完成几十个祠堂、庙宇和府第建筑的大木作工程,其中就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潮州广济桥和潮州开元寺的修复工作。
肖楚明协助设计并负责整体木结构施工的揭阳云路镇泰华祠。
肖楚明协助设计并负责整体木结构施工的揭阳云路镇泰华祠。
肖楚明负责整体木结构施工的揭阳市池都吉祥寺大雄宝殿。
肖楚明负责整体木结构施工的揭阳市池都吉祥寺大雄宝殿。
肖楚明修缮的潮州市詹厝村詹氏祠堂一隅。
肖楚明修缮的潮州市詹厝村詹氏祠堂一隅。
从潮州出发,肖楚明、肖淳圭父子的建筑足迹遍布省内各地。《粤剧艺术博物馆建设实录》一书记录了肖楚明在广州永庆坊工作一幕:“琼花堂显示出潮州传统工艺的高超技艺,主持营造的肖楚明老先生年近70岁……他为人谦虚,甚至有些羞涩,在工地从来不闲着,每天跟工匠师傅们在脚手架上爬上爬下,现场勾图木刻,还喜欢教工地的年轻人潮州古建筑的知识。”
肖楚明与他设计、施工建设的潮州凤塘石堂庵主体建筑。受访者供图
肖楚明与他设计、施工建设的潮州凤塘石堂庵主体建筑。受访者供图
十几年过去,今年已75岁的肖楚明老先生依旧每日在乡间健步如飞。近年来虽没有承接公共性的建筑项目,仍有不少以乡村祠堂修缮为主的小项目慕名找来。
肖楚明团队正在修缮的一处乡村祠堂。
肖楚明团队正在修缮的一处乡村祠堂。
“总体来说是比较艰难的。”肖楚明坦言,古建行业要做精工程,就会增加成本、摊薄利润,同时木工的社会地位低,青年人都不愿学。在本地,他们团队承接的工程体量明显萎缩。曾经重要的木匠工种,在潮州古建链条中似乎滑向了边缘。
肖楚明时常抽空带领对传统建筑感兴趣的年轻爱好者及外来学者参观学习。
肖楚明时常抽空带领对传统建筑感兴趣的年轻爱好者及外来学者参观学习。
肖楚明为传统建筑爱好者悉心讲授建筑经验。
肖楚明为传统建筑爱好者悉心讲授建筑经验。
从工地到工坊
创新开拓觅突围“生机”
1983年出生的肖淳圭,大学学的是计算机专业。2009年前后,看到父亲肖楚明在建筑工地上的辛劳,同时感受到家人对祖业的坚守,他毅然决定回归,成为家族第五代大木作传人。
2010年,肖淳圭从零开始学艺。磨刀、使斧头、用锥子……“父亲对我非常严格。”肖淳圭回忆,当时他刚开始学习运用电脑技术绘制效果图和建筑图,“我父亲觉得有些线条不顺畅,一条曲线能改上百次。”
肖淳圭用来讲学的大木作建筑模型。受访者供图
肖淳圭用来讲学的大木作建筑模型。受访者供图
2014年前后,承接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琼花堂项目成为关键突破。面对挑战,肖淳圭大胆创新,设计“木包钢结构”方案:在钢结构外包裹传统木构件,通过降低吊顶遮挡钢结构,既控制了成本,又可呈现潮式建筑神韵,获得专家认可。这也为他后来承接如广州市文化馆新馆、广州市白云区许钦松中国国家画院山水画创作基地等更多项目打下了基础。
广州永庆坊内的粤剧艺术博物馆中,琼花堂建筑图。
广州永庆坊内的粤剧艺术博物馆中,琼花堂建筑图。
在接续建筑项目的同时,肖淳圭面对工程体量急剧萎缩、竞争激烈的局面,决心另辟蹊径。2024年,他与几位友人在潮州湘桥卧石村创建“历历在木”工坊,以“安全、易入门、系统化培养”的理念,进行传统建筑知识的普及和木作手艺的体验推广。
“借助抖音、小红书等平台,木作项目已吸引数千人次体验,还孵化了一个河源分点。”肖淳圭表示,木作工坊选址在乡村,既有意避开过度饱和的古城,也希望引流游客助力振兴乡村。
肖淳圭在木工作坊内进行科普讲学。受访者供图
肖淳圭在木工作坊内进行科普讲学。受访者供图
“潮州工艺兴盛,但建筑文化被低估。”肖淳圭强调,木工课通过讲学揭示传统建筑智慧,如古人通过建筑本身调节环境,实现冬暖夏凉等建筑原理。肖淳圭还希望借此平台孵化更多人才,推动木作与其他非遗互动,共育研学生态。
■专家观点
“只做万年工,不图一时钱”的职业操守十分珍贵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文化遗产保护设计研究所所长李哲扬博士,著有《潮州传统建筑大木构架体系研究》,对潮州大木作有深入研究。他对肖氏父子的传承实践有着客观的观察。
李哲扬坦率指出,当前传统建筑领域存在不少专业人才被边缘化的状况。他在普宁德安里项目中亲眼见证肖楚明团队的精湛技艺和认真态度,特别是他们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个人的出品标准。“老一辈匠人认为作品就代表自己,对长期的名声看得比短期利益更重。”李哲扬认为,这种“只做万年工,不图一时钱”的职业操守十分珍贵。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但传承的根本在活的‘人’。”李哲扬强调传承的核心在于人。他一方面认同肖淳圭在教学和实践双线并行的探索,同时也指出大木作世家的核心竞争力、核心价值在“做好建筑”上。“教学与作坊作为延伸的探索,同时应巩固传承大木作建筑技艺的核心根本。”
对于传承困境的解决,李哲扬强调关键在于建立尊重专业、尊重技术的机制。他主张应给予各行业的专业匠师应有的认可与合理的回报,“传统建筑项目不应该是‘比谁低’的竞价模式,而应该让有能力者获得更多机会乃至‘定价权’。”
李哲扬认为,潮州拥有丰厚的文化遗产和民间人才,本身不缺“回归本源”的机会。但最关键的传承是“人的传承”,这需要持续的实践训练与成长平台。当社会愿意为专业价值买单,为匠师提供施展拳脚的空间,像潮州大木作这样的珍贵技艺才能真正生生不息,在守正创新中焕发持久的生命力。
文/图(除署名外):陈锦煌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