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是所有人的“人替”,“剑指”百亿票房不再是幻想

作者 刘长欣;张思毅 2025-02-10 09:49

上映不足半月,累计票房突破80亿元,相继登顶中国影史票房榜、全球影史单一市场票房榜、中国影史观影人次榜……

猫眼专业版显示,目前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下称《哪吒2》)的预测总票房已高达120亿元。

“实在是太惊人了,简直神奇、神迹、神片!”广州金逸珠江电影院线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谢世明在接受南方+记者采访时用了很多感叹号以示激动之情。

从“我命由我不由天”,到“小爷是魔,那又如何”,这次我们见证了重塑肉身的“丑”哪吒的迅速成长。

多位受访对象提到,烟熏妆、大板牙、一脸坏笑的哪吒,其实是我们所有人的“人替”。“哪吒代替已经循规蹈矩、唯唯诺诺的我们,释放了我们内心的狂放不羁。”影评人战台烽说。

正如暨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陶冶接受南方+记者采访时所言,中国动画电影早已达到了世界一流的制作水准,透过《哪吒2》,将有更多观众直观地感受到这一事实。

而在《哪吒2》不断刷新纪录的背后,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国漫崛起,以及中国电影的无限潜力。

美哪吒,丑哪吒

中国影史票房纪录,由一部中国动画片在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期间创造,同时也很可能即将打破世界影史上的动画片票房纪录。

这又发生在中国电影诞生120年、世界电影诞生130年的时间节点上,发生在世界影业普遍低谷、中国电影业遭受质疑的背景下。

中国电影资料馆研究员左衡认为,毫无疑问,《哪吒2》的火爆,极大提振了电影业界的信心,增强着中国文化自信,正所谓“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哪吒2》能大火,是有迹可循的。

在战台烽看来,从故事层面,电影对传统神话故事进行了大胆创新,赋予哪吒全新的形象和性格,同时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公映后,品质又超过了第一部,同时也满足了公众对影片的预期,因此好评如潮,引发更多的观影追随。

《哪吒1》上映之初,可谓颠覆了观众的审美认知。故事设定上,哪吒成了被“魔丸”投胎的“魔童”,自出生起就不被陈塘关百姓待见,幸好还有一双真心爱他护他的父母。

曾经与哪吒势如水火的东海龙王之子敖丙,则变成“灵珠”转世,肩负龙族全族希望,还与哪吒成为并肩作战抵抗天劫的至交好友。

有别于过往动画和影视作品中一身正气的哪吒形象,《哪吒》系列中的“魔童”哪吒有黑眼圈,笑起来还能看到缺了一颗牙,性情乖戾,爱念打油诗。

谈及哪吒,负责《哪吒》系列角色设计的申威在接受南方+记者独家专访时难掩喜爱之情,我最满意的角色就是哪吒。他身上承载了很多东西,也被演绎得非常有血有肉。” 

关于哪吒“美”与“丑”的讨论,申威有他深入的思考:“‘丑’可能只是把这个角色的一些特点放大了,让它更异于我们平时一些主流的审美。所谓‘美’与‘丑’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在我们做设计的人眼中,‘丑’也是有它的魅力在的,‘美’也是一样,只要它合理统一,它就一定是立得住的。

从“我命由我不由天”到“小爷是魔,那又如何”,《哪吒1》是在努力突破命运枷锁,《哪吒2》则是开始进行身份认同。

战台烽分析道,在这个基础上的反抗精神,无疑比上一部的英雄主义,多了些普世价值——他不再是为自己而战,而是为了陈塘关,为了天下众生而战

据左衡的观察,在过去的5年里,很多人和电影中的哪吒一样,在成长同时也经受着来自世界的压力,于是变得坚硬甚至长出了刺,而内心又渴望着更多的理解关爱,在追求着更理想的生活和世界。

“不妨把哪吒形象理解成许多人心理、心灵的投射,他能如此惹人怜爱,就很好理解了。”左衡说。 

偶然性质的各方义举

一组数据足见《哪吒2》之全面升级:角色数量是《哪吒1》的三倍;仅特效镜头就超过《哪吒1》全片镜头量——《哪吒1》全片镜头超1800个,《哪吒2》全片镜头超2400个,其中特效镜头超1900个。

《哪吒2》的制作团队就像一个奥运村,吸引了国内最优秀的动画人才,参与制作的人数跃升至4000余人,单是特效团队就有50多个。据制片人刘文章所知,这“在国产动画电影中是人数最多的一个项目”。

而这五年磨一剑的历程,亦是一场中国动画全行业共同托举的征途。 

饺子导演。

饺子导演。

全国138家动画公司接连伸出援手:

制作过《姜子牙》《精灵王座》的上海红鲤、《凡人修仙传》出品方江苏原力动画,《深海》团队将独立研发7年的水墨粒子技术共享,同为春节档上映的《熊出没》背后的华强方特(深圳)电影有限公司亦鼎力相助。

而据《哪吒2》片方披露,除华强方特外,还有深圳市黑屋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广州底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深圳洛克特视效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瑞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广东企业参与影片制作。 

这不禁让观众想起《哪吒1》里龙族全体剥下自己身上最坚硬的鳞片,化为敖丙身上的“万龙甲”。

左衡认为,如果说这一次的集结是带有偶然性质的各方义举,未来在经验得到总结、模式更加科学后,动漫行业也将进入高速轨道。“这也正是我们追求的可持续良性发展模式。”

北京电影学院数字媒体学院讲师杨歆迪能体会到,主创团队一直在试图给予观众最现实的反馈和呼应。

《哪吒1》在2019年上映之时,我国还没有全面放开三胎,80后、90后青年观众中独生子女占大多数,所以哪吒是“惨兮兮”的双薪家庭独生子女,并且没人陪玩的既视感。

而《哪吒2》上映时,我们看到了金吒、木吒、哪吒三兄弟齐聚,而青年观众因为逐渐习惯多子家庭,对于兄弟亲情开始有自己的理解。“换句话说,哪吒团队一直很知道自己要吸引哪些人。”杨歆迪表示。

申公豹一家。

申公豹一家。

《哪吒2》中的家庭、亲情元素加倍凸显。连常规意义上的反派人物申公豹,也有牵动人心的动人部分——申公豹一家努力改变命运,却活在权势阴影之下,让诸多观众共情流泪。

杨歆迪感慨道,有正常家庭关系、社会属性的角色,确实很难成为“反派”。“在现实生活中,对于家人朋友来说,我们是他们的希望和骄傲,但是对于一些有竞争关系的人来说我们可能就是他们眼中的‘反派’了。其实我们都只是普通人。”

电影中,妖被正名,仙被怀疑,宋明理学的正统、道统被打破,艺术符号、叙事系统和文化资源的视野延展到青铜时代、山海经、元杂剧等。

左衡认为:“这才是中国文化兼容并蓄、百家争鸣的气象,同时又朝向未来而有所创新。”

不过也有不同的声音。“我很佩服饺子导演,他能用五年的时间打磨一个作品。”原央视《第10放映室》制片人屠小文给该片打了75分。 

她的感受是影片在打戏等大场面上“量大管饱”,但过于泛滥会造成“满银幕只剩扭动的线条和缠绕的烟幕”。

作为胶片电影时代的见证者,《哪吒2》144分钟的时长对她来说“太过漫长”,“故事的起承转合90分钟足矣”。

“抽彩票”式的成功

“《哪吒2》制作过程中发生的故事,让我们相信是一个良性发展的模式,这令人振奋,更令人感动。”左衡说。

在2016年还认为“动画电影很难成为消费主流”的左衡感受到,中国动漫行业正在完成一次迭代。

从2023年末到2024年全年,我国口碑和票房均属于现象级的影片几乎是没有的,这也是2024年全国票房低迷的直接原因。

杨歆迪表示,但观众对于“好电影”的期待依然是存在的,这股期待“憋”到了2025春节档,等来了《哪吒2》。“《哪吒2》票房一骑绝尘的重要意义,首先在于力挽颓废的电影产业,尤其是电影院产业。”

在谢世明看来,《哪吒2》大大提升了中国影史单片的票房天花板,打开了上升通道,具有开创性意义。“归根到底是质量过硬,口碑佳,且这部影片是全年龄段适合的,观众群体全包揽。它是行业之光、行业之喜,令人振奋。”

多位受访对象都提到,中国动画电影已经摆脱了低幼观众专属的成见。

“成为可以承载更多社会内容、展现艺术深度的电影形态。”左衡说,另外,这一波中国观众的生理年龄虽然略大,心理年龄其实还是少年。这和《哪吒2》创作者本人的电影观、少年气正相呼应。

尽管《哪吒2》不断刷新各项纪录的消息令中国电影行业乃至全民振奋,但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南方+记者采访时均提出,更应该关注这一热效应背后引发的冷思考。

陶冶认为,目前中国电影工业化水平,尤其是动画电影的制作水平已达到世界一流,但尚未达到像美国好莱坞那般稳定产出的水准。目前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前10的影片中,除《哪吒2》以外,其余9部均为好莱坞动画电影。

“当前中国电影工业化的发展仍然较为依赖郭帆、饺子等种子创作者的产出,整个工业化创作体系的搭建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陶冶表示,而这种单片超强的“虹吸效应”,对整个档期及全年电影市场的健康发展也并不算好事。

“我个人认为《哪吒2》只是解了中国电影工业的燃眉之急,相当于出了个‘复活甲’,但是这个产业能否真正走下去,是不能把希望放在特殊档期、现象级爆款、个别片种上的,这与抽彩票无异。”杨歆迪说。

尽管《哪吒2》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国漫产业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但杨歆迪认为,从我国近年来立项的影片片种来看,动画电影占比相当小。另外,在托举真人明星、积聚粉丝效应方面,动画电影受到片种限制,也有难以发挥的地方。

谢世明则保持较为乐观的态度:“强强联合才能做强做大,一般比较成功的大片尤其是重工业电影产品,多是众多公司合力之作。这种模式是可持续的。”

业界预测,按照《哪吒2》居高不下的票房增速,“剑指”百亿票房已不再是幻想,希望在《哪吒2》的带动下,2025年的中国电影市场能够重振旗鼓,带来更多口碑与票房双收的优质作品。

南方+记者 刘长欣 张思毅

编辑 王瑾 童慧
校对 胡柔群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