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花灯是元宵节必不可少
的传统习俗
开平有一项非常出名
非常热闹的民俗活动
——泮村灯会
今天,开平融媒小主持带你
学做一个真正的花灯
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泮村灯会第三代传承人 邝活发:花灯制作是一项纯手工的技艺,从选材到制作都非常讲究。灯的规格大小、形式模样,都有明确规定。花灯由灯芯、灯须、灯头、灯肚、灯脚组成,重量约35斤。先用竹竿和竹篾扎制成框,用五色纸糊贴成形,再用金银饰纸装饰而成图案瑰丽的彩灯。做花灯,最重要的就是耐心和细心。每一个细节都要处理得恰到好处,才能让花灯既美观又耐用。
泮村灯会上的这些精美的花灯,是泮村人智慧的结晶,它们的制作工艺独特而复杂。自明代开始,水口泮村邝氏族人已有舞花灯的习俗,距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是开平规模最大、场面最热闹、影响最广、名气最盛的传统民俗活动,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邝活发:我从小就跟着父亲学习扎灯技艺,现在已经有几十年了。泮村灯会不仅是我的爱好,更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希望能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它。
泮村灯会不但是凝聚人心的桥梁和纽带,还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传承。
邝活发:我们会走进学校和社区,通过展示我们的作品和技艺,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学习和传承这项技艺。
图源:开平水口
开平市制定了长期的保护、发展规划:成立历史研究会,开设“花灯制作培训班”,定期举办“泮村灯会传习活动”“非遗进校园”“非遗名家工作室”等活动。让人们走进泮村灯会,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了解泮村灯会的历史,将泮村灯会传承和发扬下去。
认识泮村灯会
泮村灯会起源于明代,于明英宗天顺八年(1464年)正月十三初次举行,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相传,因当地灾祸连年,泮村邝姓十三世祖健斋曾拜访岭南名儒陈白沙,以求消灾避祸之法。陈白沙认为泮村有狮、虎、象、马、牛五座黑石兽山镇守村落,但因狮王昏睡未醒,其余四兽作乱而致使灾祸连连,可挂灯鸣炮、敲锣打鼓唤醒狮王以保地方平安,从此人财两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后逐渐延续成为当地习俗。2008年6月,“泮村灯会”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线上泮村灯会过程
开平泮村灯会
有着五百多年的历史
因而形成了
相对固定的程序和仪式
泮村灯会的程序
相当讲究
包括扎灯、送灯、
起灯、舞灯和打灯
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扎灯
灯会要扎制三个大花灯,按传统规定,由龙田、塘唇、书厦三条村负责,各扎一个。灯的规格大小、形式模样都有明确规定。花灯由灯芯、灯须、灯头、灯肚、灯脚组成,重量约35斤。先用竹竿和竹篾扎制成框,用五色纸糊贴成形,再用金银饰纸装饰而成图案瑰丽的彩灯,负责扎灯的村一定要在正月十二中午之前完成。
送灯
正月十二这天,代表泮村三间庙中的头王、二王、三王的三个大花灯,由统一着装的送灯队伍送到书厦村集中,再以三声地炮为号,醒狮相伴护送至泮村的厅泉祖祠,举行三牲醴酒祭祖仪式。
起灯
正月十三的早晨,按预先定出的舞灯头的三个村,抬着猪、牛等祭品,在泮村祖祠参拜祖先,然后起灯。三个灯的起灯地点不同,其中1号灯在泮村,2号灯在塘唇或龙田或书厦,其中3号灯在大塘村,起灯时,花灯被高高举起,并在祠堂外面游走三圈,这就是起灯。而这个被群狮围绕着的大型花灯,就是今年被选出最美最好的灯,成为一号灯,成为领头巡游的灯。
舞灯
起灯后,花灯分别以不同方向、不同路线,遍游全乡四十多条村。每到一村,村民都要以舞狮、燃放炮竹在村口迎送。而接灯方式最特别的要数金龙村,由于这条村俗称“牛口村”,为避“送灯送龙入牛口”之忌,巨大的花灯要绕道而行,趟水而过。人们在灯下、龙下钻来钻去,寄寓来年平安健康、聪明伶俐。
打灯
把整个灯会的气氛推向高潮的就是打灯。当三个花灯按指定路线,游遍全乡所有村庄之后,分别到达最后的三个村。在一片炮竹声中,花灯被挑破,村中的青壮年一齐拥入,争抢灯纸和灯篾,作为吉祥物拿回家中供奉,祈求好运。至此,整个泮村灯会也宣告结束。
泮村灯会一般设有3个花灯,按照不同线路巡游,海内外近万人前来参观 。其中“庙前起灯”、“龙灯戏水”最具观赏性。
在灯会举行期间,泮村各村都大摆筵席,举行各种文娱活动来庆祝这一流传百世的盛会。
今天是元宵节
祝大家
月圆人圆,事事圆满
花好灯好,好事连连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