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会解读①|承上启下开新局,江门这场大会为何不一般?

作者 张婧媛 2025-02-13 19:46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春之要在首会。

近日,江门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暨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会议围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新一年发展定基调、划重点、指方向。

江门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暨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周华东 摄

江门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暨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周华东 摄

这场大会有些不一般。

以往在年初召开的全会侧重公布上一年经济数据,今年,江门把时间窗口拉长,将目光放在了近四年,GDP四年平均增速5.1%、全省第4的好成绩,令人振奋。

接着,一些新提法跃然纸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三甲医院”,文旅经济、体育经济、银发经济、海洋经济等,江门浓墨重彩地提出了发展现代服务业,很有看头、嚼头。

为什么有这些变化?一句话,2025年很重要。

站在“十四五”收官、“十五五”谋划的关键节点,江门通过一场全会,系统性地梳理过去四年的成绩,剖析短板,并在下一个五年到来前,先行一步谋划,有针对性地布局新赛道、新增长点,强信心、促发展、抓落实,以更高站位推动经济结构向新质生产力跃迁。

承上启下开新局。这场会议,正是为“十五五”谋篇布局,落下的关键一子。

良好开局,关乎全局。全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观察窗口。

今年,江门把市委全会与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合二为一。会场之内,既有市委书记陈岸明作大会报告,市长吴晓晖作经济工作专题讲话等例牌动作,还把区县主官、企业代表请上了台,吹响新一年实干争先的冲锋号。

这场被称为江门新春第一会的会议,具有特殊意义。

一方面,总结。2025年是我国重要的中长期规划——“十四五”的“收官之年”,过去四年干得怎么样,有没有实现既定目标,都将在今年告一段落。同时,去年底的两场重要会议提出“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在外部环境的压力下,今年有望成为“财政大年”,为弯道超车、提速发展创造了环境‌。

江门“十四五”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江门将夯实全面现代化的物质基础,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左右。

这意味着,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对照“十四五”规划实施中期评估,江门在今年要完成既定经济建设目标,更需添把火、加把劲。

另一方面,部署。未来五年怎么干、往哪干,关键在于今天的谋划。

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节点,江门需要把这些年行之有效的一系列工作举措进行总结提炼,形成更多可借鉴、可推广、可复制的科学方法论,久久为功,稳住长板;更要有超前谋划的意识,想在先、干在前、冲在前,在下一轮竞跑中赢得先机、占据主动。

黄茅海跨海通道。关铭荣 摄

黄茅海跨海通道。关铭荣 摄

随着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建成通车,大湾区经济地理格局得到重塑,江门要成为大湾区新一轮高质量发展、投资兴业的优选地。面对千载难逢的机遇,更要从长计议做好战略谋划。

因此,这次全会上,江门喊出“喜新不厌旧”的口号,既要大力培育壮大数智结合、绿色低碳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又要加快运用先进技术、前沿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

既要又要还要的姿态,是江门对中央和省委要求的积极响应,也是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方向路径,更是一次面向未来的战略宣言:江门坚定扛起“大梁要一起挑”的政治责任。

兼具“总结+部署”双重属性,这次全会对江门尤为重要。

关键之年,我们进入“十四五”决胜场,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关键期。

“十四五”的进度条怎么样了?

有已提前实现的,比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有高于预期的,比如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有基本符合预期的,比如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岁)。做得好的,正在扩大成效,相对滞后的则加力提速、迎头赶上,尽最大努力推动完成规划目标。

GDP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21-2024年,江门市GDP四年平均增速5.1%、全省第4,总量争先进位、全省第7。2024年,江门GDP总量实现4210.18亿元。

事非经过不知难。要知道,在“十三五”收官时,江门GDP总量刚刚达到3600亿元,还排在全省第8。

这4年,江门经历了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经济恢复过程,面临着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三年疫情冲击、内部新旧动能转换接续等挑战,尤其在高手如林的广东,江门必须拿出比别人超百倍的努力。

开平赤坎华侨古镇。周华东 摄

开平赤坎华侨古镇。周华东 摄

还有一些工作可圈可点。比如,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全新开放短短一年内,就成功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新会梁启超故居纪念馆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开平赤坎华侨古镇开门迎客,每天接待游客3万多人次……

工业、建筑业、现代农业、文旅业加快发展,架起了具有江门特色的现代化产业的“四梁八柱”。从量变到质变,从进步到进位,江门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这背后,“六大工程”功不可没。

时间回到2021年。“十四五”规划的第一年,江门市委十三届十六次全会召开,市委书记陈岸明首次提出“六大工程”,即科技引领、工业振兴、园区再造、港澳融合、侨都赋能、人才倍增。一个多月后,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召开,市委作出了“1+6+3”工作部署,提出心怀“国之大者”、感恩自强奋进,奋力构建新时代侨都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综合两场会议来看,决策的逻辑非常清晰:跳出江门看江门,把自身发展摆进全国全省大格局、大坐标中谋划推进,同大湾区和广东、同全国和世界的关系中谋划江门发展。

从科技到环境,产业到城市,侨务到区域平衡,从生态到法治建设……透过这些内容,一条主线贯穿始终,那就是现代化。

“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是对各地的同题考。各地禀赋不同、特点不同,发展程度也不尽相同,谁能更快在新发展格局中找准定位,主动作为、更好融入,谁就能不断增强竞争力、发展力,实现跨越赶超。

从经济发展的轨迹来看,的确如此。

2021年,除江门中微子实验站外,区域战略科技力量仍有较大短板,连省实验室也未能成功参与建设。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六大工程”中,“科技引领”被摆在了首位。江门提出要强化战略科技力量的支撑,打造江门“科技王牌军”。2021年12月,江门携手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合作共建了江门双碳实验室,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

江门中微子实验。资料图片

江门中微子实验。资料图片

到现在,江门双碳实验室已建设成为“粤港碳中和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是首个“双碳”领域的粤港联合实验室,承担了国家、粤港澳地区一批绿色发展科研任务。江门中微子实验也有大进展,预计今年8月开始运行取数,集聚国际高能物理顶尖研究团队。

江门双碳实验室。杨兴乐 摄

江门双碳实验室。杨兴乐 摄

工业是江门最核心的基本盘。“工业振兴”工程中,江门明确重点发展智能家电产业、现代轻工纺织产业、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现代农业和食品四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以及一系列重点培育、前瞻布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到现在,现代农业与食品、现代轻工纺织、先进材料已发展成为江门超千亿产业集群,中创新航、隆基绿能等重大新兴产业项目建成投产,15条重点产业链去年实现增加值1121亿元、增长7.8%,对全市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 9 成,其船舶与海工装备、摩托车、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等重点产业发展迅猛。

“园区再造”工程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江门立志担当大湾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首次勾勒了北、东、南三大组团,建设全省面积最大、1395平方公里的大型产业集聚区。

江门市安全应急产业园。杨兴乐 摄

江门市安全应急产业园。杨兴乐 摄

到现在,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主平台考核均获优秀、全省第1,蓬江智能家电、健康食品、江海安全应急、新会轨道交通、台山金属材料发展成为省级特色产业园,总量居全省第2。

规划成功就是最大的成功。当我们梳理这4年来江门陆续建成投用的重大项目时,就能更加清晰地看到“六大工程”的成效和价值。

得益于此,2023年,“十四五”规划开展中期评估这年,江门历史性地迈上了新的千亿大关——GDP突破4000亿元。

江门,到了价值重估的时候。

当前,江门经济体量超4200亿,拥有良好的制造业基础、可大规模连片开发的土地空间、优良的创新创业环境、丰富多样的应用场景,发展优势持续厚植、潜力不断积蓄。

未来,江门继续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又在哪?

今年的全会报告给出了答案——

坚定推进市委“1+6+3”工作安排,坚定推进“六大工程”,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以工业武装农业,用制造牵引服务,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从大力实施,到深入实施,纵深推进,再到坚定推进,“六大工程”深刻影响了江门的发展格局,构成了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立体抓手。一张蓝图绘到底,江门用行动说话。

还有一项工作被提到了重要位置:“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这也是今年全会让人印象最深的。

过去四年,江门坚持工业立市、制造业当家,经济发展奋起直追,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但看第三产业,与工业、农业相比,表现并不如意。三产增加值2023-2024年年均增速2.3%,在珠三角九市中最低,也低于同期4.4%的全市GDP增速,3.7%的全省第三产业增速。2024年,江门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5%、5.7%、1.1%,三次产业结构比为8.8:43.5:47.7,三产占比最大,但增长仅为1.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16.5%。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服务业的短板成为制约未来发展的关键瓶颈。

这不仅是江门的痛点,也是广东大多数城市的通病。面临新旧动能转换期的阵痛掣肘,广东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低于长三角发达省市。怎样缓解?惟有发力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腾飞的翅膀。资料图片

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腾飞的翅膀。资料图片

从今年“新春第一会”来看,素来以制造业为强项的珠三角,进一步加大了对服务业的重视力度,力求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做强做优产业价值链。

比如,享有“世界工厂”美誉的东莞,要聚焦科创金融、软件信息、贸易物流、科研设计、人力资源等重点领域;工业总产值突破1.5万亿元的惠州,要发力工业设计、信息服务、货运运输、科技服务、检测检验等生产性服务业;隔壁城市中山也要加快发展文旅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公共性服务业,跟上深中通道“跑起来”。

具体到江门,将一手抓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等;一手抓现代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文旅经济、体育经济、银发经济。

发展制造业,还是服务业?这不是一道单选题。多数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在一国内部,若制造业越强,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越高,大量高附加值的生产性服务业需求随之而来,尤其是在研发、设计、品牌等环节的生产性服务业附加值占比也会越来越高。同时,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人们对于传统制造产品的需求将逐渐饱和,服务消费的占比将持续上升。

简而言之,制造业越强大,越需要现代服务业赋能。

江门城景航拍。杨兴乐 摄

江门城景航拍。杨兴乐 摄

下一个五年,大湾区需要怎样的江门?

此次全会从“制造业当家”和“现代服务业突破”方面提出了两个维度的目标。

一方面,坚定制造业当家,江门要建设国家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三甲医院”和特色产业发展高地。转型升级必然带来阵痛,只有正视它,找出病因,才能对症下药脱胎换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三甲医院”就是要做这样的事情。

另一方面,发展现代服务业,江门将着力构建珠江口西岸优质高效的服务业发展新高地,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体育经济新高地,高水平规划共建大湾区西翼银发经济产业园区。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以上是江门在大湾区产业链中新的角色升级。

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当有“关键之为”。时间不等人,机遇不等人,发展不等人。江门下一个五年的样子,取决于现在的行动。

从此刻播种,江门整装再出发,去向下一个更美好的春天。

策划:朱伟良

统筹:潘晓晨

采写:南方+记者 张婧媛

◎相关链接

全会观察②|江门发力现代服务业,到底有何深意?



编辑 钟惠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