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粤东!汕头临港经济区如何激活新动能?

南方日报 南方+  2025-02-27 07:55

近日,《汕头临港经济区建设总体方案》(下称《汕头方案》)正式发布,明确了汕头临港经济区打造支撑汕头经济特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东南沿海区域性综合贸易航运中心、产业开放合作的门户窗口三个功能定位。

作为广东省“一核一带一区”战略的重要布局,这一规划被视为激活粤东经济的关键抓手。南方日报记者专访广东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从历史脉络、现实挑战与未来路径三个维度,解读汕头临港经济区的建设逻辑与发展前景。

陈鸿宇指出,汕头“因港而生,因商而兴”的基因、华侨资源优势及产业基础,为其打造临港经济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提供了独特机遇,但需直面港口能级不足、营商环境短板等挑战,以改革促开放,重塑高质量发展引擎。

因港而兴

临港经济带的历史脉络

汕头临港经济区的建设,根植于一座城市与港口共生的百年脉络,更指向一场立足现实的战略选择。“港口的生命周期由市场决定,汕头港口的价值不在于规模大小,而在于能否与区域经济深度适配。”陈鸿宇开宗明义。

回溯历史,汕头“因港而生”的基因清晰可见。19世纪末,随着机器轮船取代红头船,汕头港凭借可停泊5000吨级船舶的条件,崛起为近代中国第三大通商口岸。转口贸易的繁荣让潮汕商帮的足迹遍布南洋,也奠定了“侨乡+商贸”的独特基因。然而,新中国成立后,伴随船舶大型化趋势,因地处海防前线、缺乏重工业基础,汕头的港口经济逐渐褪去光环。

此次《汕头方案》的提出,正是对汕头“因港而生、因港而兴”历史基因的延续与升级。陈鸿宇认为,汕头港口虽无法与其他深水港比拼吞吐量,但其综合性服务功能、华侨纽带及轻工业基础在粤东仍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港口生命周期由市场决定,我们要用动态的目光去看待汕头港的发展,更加聚焦临港经济区的适配性,服务区域产业链需求。

《汕头临港经济区建设总体方案》提出要推动汕头综保区与广澳港联动发展。马卡 摄 受访者供图

《汕头临港经济区建设总体方案》提出要推动汕头综保区与广澳港联动发展。马卡 摄  受访者供图

他提到,当前汕头港最大靠泊能力为10万吨级,远不及湛江港的30万、40万吨级,周边厦门港、盐田港的“虹吸效应”更让货源争夺白热化。“盲目追求大港,只会陷入同质化陷阱。”陈鸿宇直言。对此,《汕头方案》将汕头临港经济区定位为“东南沿海区域性综合贸易航运中心”,明确提出要面向粤东、赣南、闽西地区拓展港口腹地,完善三位一体港运、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发展大宗商品交易、国际航运、货物结算商务服务等临港现代服务业,正是以“软实力”弥补“硬条件”短板的典型举措。

多维赋能

适配性重塑的产业升级

《汕头方案》以现代临港产业体系为核心,提出发展壮大新能源、生物医药、食品加工等新一代电子信息等临港制造业集群,以及数字经济、航运服务业、临港商务服务业、“保税+”综合业态等现代临港服务业集群。陈鸿宇分析,这一布局兼顾汕头的历史积淀与未来潜力。

上海电气风电的生产车间内,工作人员在组装风机轮毂。 受访者供图

上海电气风电的生产车间内,工作人员在组装风机轮毂。  受访者供图

汕头的轻工业底蕴与新能源机遇,构成了临港经济区的产业底色。陈鸿宇表示,澄海玩具、潮阳潮南纺织服装、达濠鱼丸等潮汕传统产品的出口,不仅是地方特色工业的延续,更承载着“侨货出海”的使命——通过跨境电商与华侨渠道,将“潮货”“潮味”推向东南亚乃至全球市场。与此同时,海上风电的布局为汕头打开了全新空间:广澳港区三期工程规划的“风电母港”,不仅将带动海工装备制造、储能技术等产业链延伸,更通过“新能源+轻工业”的融合,破解资源匮乏的先天短板。这种“双轨并行”的产业逻辑,既避开了与其他地区重化工业的正面竞争,又将传统优势转化为增量动能。

同时,产业的升级离不开“人”的纽带。陈鸿宇指出,东南亚华侨中潮汕籍占比超50%,而当代华侨的角色已从“资金池”转向“规则桥梁”。“潮侨是潮汕地区与东南亚等地之间不挂牌的‘民间商务代表’。”在他看来,华侨对当地法律、渠道的熟悉度,正是当前汕头企业“走出去”的关键。这一思路在《汕头方案》中体现为“华侨华人交流平台”的搭建——通过华侨网络建立海外仓、拓展技术合作,汕头正试图将“血缘优势”转化为“产业链协同”。例如,跨境电商企业可借力华侨资源布局东南亚物流节点、生物医药企业则可通过华侨渠道对接东南亚研发需求,形成“国内创新+海外应用”的跨境循环。

要实现这一目标,交通基建的短板必须补齐。过去,“断头路”与滞后的集疏运体系,制约着汕头临港经济区的腹地辐射能力。如今,随着广梅汕铁路延伸线、350公里/小时高铁等规划落地,汕头的角色正从“粤东出海口”向“粤闽赣枢纽”跃升。陈鸿宇表示,汕头被定位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整合港口、航空、高铁、高速公路等多式联运,形成区域发展平台。这种以交通换空间的策略,不仅为本地产业打开内陆市场,更让汕头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与粤闽浙沿海城市群的连接点。向东,通过华侨纽带对接东南亚;向西,借高铁贯通联动珠三角;向北,以综合运输通道辐射赣闽浙,最终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占据独特节点地位。

改革破题

软环境优化的协同路径

在陈鸿宇看来,汕头临港经济区的未来,不仅取决于港口码头的吨级或产业的规模,更在于能否以服务为核心重构区域竞争力。这种服务,既指向营商环境的“软实力”提升,也涵盖跨区域协同的“大视野”布局——前者是留住企业的根基,后者则是打开发展天花板的关键。

优化营商环境始终是汕头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对此,《汕头方案》提出了一系列刀刃向内的改革:从“证照分离”“承诺审批”的简政放权,到“一站式”信息审批平台的数字化升级,再到工程建设项目“先建后验”的流程再造,直指行政效率的痛点。陈鸿宇提醒,政策落地远比条文制定更难,要让文件上的“便利”变成企业感知的、实实在在的“省钱、省时、省力”。这意味着,汕头不仅需要将“容缺受理”“并联审批”等举措落到实处,更需建立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从人才公寓、技能培训到供应链配套,形成“入驻—成长—扩张”的良性循环。

服务质量的提升,最终要转化为产业生态的凝聚力。陈鸿宇指出,潮货出口从标准化生产到海外仓布局、从跨境支付到品牌营销,每个环节都需要物流、金融、法律等服务的无缝衔接。这种“制造+服务”的嵌套式发展,要求临港经济区跳出传统港口“装卸—仓储”的单一模式,向供应链管理、技术咨询、金融服务等价值链高端延伸,补齐传统港口“重硬件、轻服务”的短板,让港口成为产业链的“整合者”而非“搬运工”。这种转型在《汕头方案》中体现为“打造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航运服务集聚区”,其本质是通过服务赋能,将港口流量转化为产业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区域协同在陈鸿宇看来是打开汕头临港经济区发展格局的“关键钥匙”。汕头临港经济区规划面积104.93平方公里,如果局限于“一城一地”,难免陷入资源掣肘。但若与粤港澳大湾区、汕潮揭都市圈联动,便能释放乘数效应。他希望汕头能积极探索“飞地经济”模式,与深圳共建产业合作区,吸引国内外产业特别是珠三角产业有序转移。同时,推动汕潮揭三市在政策协同、产业链分工上突破行政壁垒,让临港经济区成为粤东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点。

南方+记者 谢嘉龙 余丹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编辑 吴夏晴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