辗转东南西北,这支雷达部队攒下了『20罐土』……

南部空军 2025-04-29 20:27

撰文:李   郑、赖   晔

摄影:曹刘辉、胡慧杰

春日泥融花草香。营院的满眼春色,跃动的练兵身影,共同描绘出南部战区空军某部机动雷达营的蓬勃生机。

常言“土生万物、地发千祥”,早就听闻该部“七色土”承载着辉煌与荣耀,孕育出令人赞叹的战斗力,近日,笔者慕名探访。

走进荣誉室,墙上繁多的锦旗、奖状不待细看,笔者被直接引到一个透亮的展柜前。里面排列着数十个玻璃罐,罐中有颜色各异的泥土,罐身上贴着获取的时间、地点和任务名称。“这是我们的‘七色土’展柜,七是个虚数,实际上已有数十种……”一级上士刘明光讲解时,言语中透露着自豪。

自组建以来,机动雷达营的一代代官兵紧盯职责使命,加强全时域、全疆域、全天候机动作战训练,不断完善作战样式、创新训练方法,持续提升能力。

转战四方,他们在追求卓越、超越自我的同时,也会带回一罐当地的泥土。“这两罐泥土都是从高原地区带回来的,时间虽然相隔数年,但都见证了我们空情保障能力的提升!”刘明光从柜子里取出2罐黄棕色的泥土向笔者展示。

多年前,部队第一次前往高原地区执行任务,缺氧高寒环境下,不少官兵出现高原反应。他们一边和自然环境作斗争,一边坚守在战位上专攻精练。让分队官兵着急的是,受地形和气候等影响,装备接连出现小问题。大家持续优化阵地、研究战法,摸索总结出一套高原空情保障方法,提高了在杂波中分辨目标回波的能力。虽然圆满完成任务,但个中艰辛,刘明光有切身感受。

“前不久我们再次踏上高原,人和装备再没‘高原反应’了!”刘明光介绍,驻训分队按照以往摸索的高原保障经验,机动行军数千公里,形成更多的经验成果,他自己也带着满满收获而归。

笔者一边认真聆听,一边仔细打量着玻璃罐上的标签。从繁多的地名来看,他们这些年来的战斗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一罐一罐积攒下来的泥土,见证了他们从零起步、领跑争先的奋斗历程。

每次外出驻训,部队都安排表现较突出的同志采集泥土带回来。这既是一种仪式教育,也是一种特殊荣誉。一茬茬官兵都以能够亲手带回一瓶土为荣,他们还生动地给不同颜色赋予了精神寄托:“红色土壤象征忠诚、黄色土壤象征能打胜仗……”

▲ 沿途景色

其中有一罐灰色泥土是由操纵班班长刘爽带回来的。几年前,还是固定雷达站操纵员的刘爽主动申请调入该部,跟着任务分队南征北战,积极攻坚克难,很快成长为骨干。

一次演练中,该部以固定雷达站官兵为主体,抽调人员组建任务分队,刘爽作为专业能手位列其中。他带领大家总结出一套方法,实现了对某类目标的首先发现掌握,刷新某型雷达关键指标。归建前,他特意采集任务地域的泥土带了回来。

聊起这罐土的来历,刘爽脸上洋溢着成就感。更令他高兴的,是看到其他固定雷达站官兵在实操技能、战术战法方面取得了新突破:“我相信更多的人会成为预警尖兵,在任务中带回属于他们的荣耀!”

这些年来,该部所在上级单位按照全员普训的思路,常态化组织固定雷达站官兵赴该部轮训,开展多期“火焰刀尖”比武,上高原、驻海岛、战戈壁,常态与兄弟单位开展互为对手训练,不断提升战场适应能力,刺向战场的预警尖刀越磨越利。

“这几瓶红土,因富含氧化铁而呈红褐色,来源于我们所处的南方地区,作为空军第一支机动雷达营,我们在这片土地上敢为人先探索了很多标准规范。”说着,刘明光又带着笔者走到旁边的展柜,柜中是一份份该营在不同阶段探索形成的训练大纲、标准规范、战法训法。

作为在该部待得最久的兵,这些年来,刘明光见证了预警作战能力的快速发展,也看到了罐子数量的不断增长,10罐、15罐、20罐……

土生万物、地发千祥。一颗颗“预警尖兵”的种子,正在这些泥土中生根发芽、奋力生长!

主      办:南部战区空军政治工作部

刊      期:第2789期

主      编:彭   凯   谭   雷

责任编辑:黄丹尉

投稿邮箱:nbzqkj@163.com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