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两地经验入选全省基层改革创新案例汇编

作者 刘栋铭 2025-04-29 21:17

日前,广东省委深改委印发《基层改革创新典型案例汇编》。65个案例涉及经济、科技创新、农业农村、文化、社会、民生、生态、党的建设等领域,茂名信宜、高州两地案例入选。

入选的《信宜借力建筑业央企和“双百行动”探索新型城镇化有效路径》《高州创新推行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模式探索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有效路径》均为农业农村领域典型案例。

新型城镇化的“信宜方案”

在粤西云开山脉南麓,一座以“玉都”闻名的山城上演着新型城镇化的生动实践。信宜市作为广东首批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试点,通过借力建筑业央企助力和“双百行动”创新校地、院地、企地合作模式,建设高品质教育城、健康城、生态城“三城联动”的发展格局,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启动时的 42.16%跃升至46%,两年间县城新增人口4万人,其中2024年以来增长2.5万人。

信宜玉都新区。黄品桦 高超华 摄

信宜玉都新区。黄品桦 高超华 摄

县城要吸引人、留住人,归根到底是要办好中学、做强医院。信宜从满足群众最看重的教育、医疗入手,从群众最看好的环境、服务入手补短做强,优化空间布局和功能配套,让进城农民平等享受城市红利。

依托“双百行动”,信宜与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开展深度合作共建华师砺儒高中、华师附属信宜学校广外附属信宜学校,两年多时间建成9所学校,新增优质学位1.14万个。不仅建好学校,还引进优质教师资源和先进办学理念、办学经验、管理办法,3所共建学校的正校长及1名副校长均由高校本部选派任职。

华师附属信宜学校小学部。

华师附属信宜学校小学部。

“双百行动”影响力向公共文化设施延伸。全省首个社会化全委托管理的县级图书馆——信宜市新图书馆,采用“政府+企业”运营模式,年接待读者超112万人次,开展阅读活动2080场次。在这里,华南师范大学设立的“高校图书馆共建区”每年轮换5000册新书,52所中小学与图书馆开展馆校合作,全面提升学生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质量。

县城发展要聚人气,离不开好医疗托底。信宜与中山大学合作,共建中山六院粤西医院,进入“三甲”医院行列,加快建设粤西桂东区域医疗中心。这种合作被称为高密度柔性帮扶机制,中大六院遴选精兵强将,派领导、派专家,把先进经验“带土移植”,让医疗技术“内化吸收”。

面对城市建设资金、技术双重瓶颈,信宜创新建立建筑业央企积分激励机制,吸引中建三局、中建五局等重点建筑业央企合作共建玉都新区项目。值得关注的是,通过捆绑开发公共服务设施,央企在21个基建项目中配建交通、公共服务、市政等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实现城市功能升级与产业导入的良性互动。

信宜建成全省首个社会化全委托式管理县级图书馆。

信宜建成全省首个社会化全委托式管理县级图书馆。

信宜的实践揭示新型城镇化的深层逻辑:县域城镇化不是简单的人口转移,而是通过教育、医疗等优质公共服务供给创造“磁极效应”,进而带动人才、资本等要素集聚。其创新价值在于突破传统“单点合作”局限,构建起校地、院地、企地的协同生态,为破解县域城镇化中资源匮乏、动力不足等共性难题提供了可复制方案。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高州模式”

产业发展和城镇化急需更有效率的土地资源配置。高州作为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县,用活用好新政策、新模式,让有限的土地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近年来,高州以镇江镇“万亩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为突破口,在全省率先探索“F(投融资)+EPC(总承包)+O(运营)”模式,以“政府+市场”双轮驱动破解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难题。

镇江镇“万亩方”土地整治。

镇江镇“万亩方”土地整治。

镇江镇水郁村,绿水环绕间,万亩良田连片。该村整合了近1600亩土地发展丝苗米种植、600多亩土地发展糖蔗等产业,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带来近20万元的增收。不少村民把土地承包了出去,在家门口实现“租金+务工”的收入模式。

这是总投资约6.4亿、范围约2.13万亩的镇江镇“万亩方”项目加快建设的缩影。目前该项目已成功打造超过1.3万亩的集中连片耕地“万亩方”,腾挪建设用地154亩,消除3亩以下的耕地碎片图斑200多个,“小村并大村”村庄集中3处,预期村集体收入每年增加420万元。

“高州模式”何以创新?答案是四个破解——回答了“钱从哪里筹”“项目怎么管”“地从哪里来”“人往哪里聚”。

2024年11月19日,《南方日报》头版报道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高州模式”。

2024年11月19日,《南方日报》头版报道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高州模式”。

先看投融资模式创新,破解“钱从哪里筹”。创新实施“F+EPC+O”的模式,其中,“F”指投融资(人)国企与社会投资者合作,通过市场化融资方式,撬动金融资源投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避免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从重资产投入转变为轻资产运营。

再看工程总承包和管理运营一体化,破解“项目怎么管”。通过“F+EPC+O”模式,将“投资+建设+运营”捆绑打包,项目公司负责投融资、设计、建设、运维及招商,公司收益与项目收益挂钩,破解“重建轻管”“只建不管”等建管责任脱节的问题。

又看“小田并大田”,破解“地从哪里来”。镇江镇“万亩方”消除3亩以下的耕地碎片图斑200多个,实现“小村并大村”的村庄集中3处,腾退村庄建设用地300多亩,解决耕地破碎化、村民居住分散等问题。同时重点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复垦、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等工作。此外还推动建设空间资源按需腾挪、有序流动,释放土地要素支撑金山工业园等产业转移主平台建设。

高州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功能分区图。

高州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功能分区图。

还看“小村并大村”,破解“人往哪里聚”。以“村庄布局优化”为先导,将零星分散的村民集中安置在中心村附近,安置房统一采用具有岭南风格的装配式建筑,建设更有特色、更具吸引力的新农居。同时突出中心村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打造高州未来乡村。以“就业增收共富”为抓手,立足镇江镇“万亩方”项目,引入1家大型农业种植大户、1家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加工仓储设施5处,大力发展种、产、加、销、游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实现了“以村促产、以产聚人”。

南方+记者 刘栋铭

通讯员 谢添 钟玄翀

编辑 朱慧溪
校对 罗健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