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2025年一季度经济数据出炉,一串数字值得关注:广州新登记经营主体13.84万户,同比增长22.8%,其中,新登记企业9.45万户,同比增长21.1%。
这意味着,广州日均诞生1000多个老板。市场主体是经济运行的基本单元,每增加一个市场主体,就给广州经济多增添一份动能。
近段时间,广州在吸引企业落户方面精神头不错:
这周一,蚂蚁集团在广州宣布蚂蚁集团华南数字运营中心、万里汇跨境贸易运营中心“双中心”落户琶洲;
全球价值最高的独角兽抖音3月4日新注册成立广州穗耕科技有限公司,3月31日就斥资12亿元在琶洲拿地;
小红书也来了,在广州启动广东首个孵化中心,落户在白云区的西城智汇PARK;
除了互联网大厂,今年2月,中国500强企业海康威视广东省总部落户大学城智慧谷。
其实,这种反攻态势是自去年就开始延续至今的。2024年,全市新登记经营主体超60万户、同比增长11.6%,新登记数量及增速均居全国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首位。年底实有经营主体367万户、增长8%,居全国第四位。
那么,老板们为什么用真金白银“票选”广州作为搞钱之城?因为,广州经营城市的思路变了。
当全国城市还在卷“政务服务秒批”“办事不跑腿”等标准版营商环境改革时,广州已经悄悄Next level了,推出“产业版”营商环境。
“产业版”改革的本质,是对市场主体需求的动态响应机制,政府成为企业的合伙人,企业成为城市发展的“股东”。
企业家不是慈善家,营商环境好不好,关键看综合成本优势能不能打。做生意尤其是离不开土地和资金这两大核心要素,广州在这两个关键领域“精准滴灌”,帮助企业降本增效。
在用地方面,政府像搭积木一样创新供地方式——“弹性年期出让”让企业根据需求灵活选择用地年限,“分层供地”模式实现立体化开发,黄埔区试点的“联合拿地、联合建楼”更让中小企业抱团发展,用地成本直降三成。
最棘手的资金问题,广州不仅成立产业发展基金“筑巢引凤”,还推出融资担保风险补偿政策为企业托底。仅2024年就有超过1.2万家企业通过“穗好办@企”平台解决了燃眉之急。
告别“摊大饼式”传统发展路径,广州还绘制精细化产业地图。通过“一区一策”精准规划,推动各区走出特色发展道路,构建错位互补的产业生态圈。
市级统筹层面,锚定“21+8”核心产业集群,建立市领导包干服务机制——14位市领导直接对接近500家重点企业,形成“每个产业有专班,每家龙头有专员”的立体服务体系。
黄埔区出台专项扶持政策打造“湾区芯谷”,剑指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链闭环;南沙区借助自贸区15%所得税率优势,筑巢引凤建设生物医药创新高地;花都区则组建百亿级产业基金,抢滩具身智能等前沿科技领域。
一季度的数据灵敏地反映出改革的成效:新登记经营主体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新增1.21万户,占比8.73%;新增入库新设立(新投产)“四上”企业111家,数量同比增长40.5%。
放眼“产业版”营商环境改革的多个领域,从低效土地盘活利用到优化区域产业布局、规范招商引资等,贯穿始终的一条重要遵循就是“降本增效”。
从要素保障、区域协同再到重塑产业格局,“产业版”营商环境改革这种“需求端发力、供给端创新”的逻辑,让营商环境从“普惠式便利”升级为“增值型服务”。
“今年是全市商务系统的企业服务年,我们要去到看得见炮火、听得到炮声、闻得到硝烟的一线并肩战斗,通过‘蹲点’‘扎营’‘沉底’,推动服务向一线下沉、问题在一线解决、办法在一线形成,锻造营商环境广州品牌。”在今年广州的“新春第一会”上,广州市商务局局长魏敏说。
当前城市竞争要卷的赛道很多,产业赛道不仅仅是人才、科技的赛道,同样是营商环境、政府服务水准的赛道。
一季度数据炸场只是开始,广州真正要实现的是“产业生态最好、政务服务最优、综合成本最低”的超级IP。当城市竞争进入“算账时代”,谁能帮企业把投资回报率算明白,谁就能收割新一轮产业红利。
毕竟,资本从来不说谎——13.84万经营主体集体“梭哈”广州,就是最硬核的信任投票。
策划:龚晶
采写统筹:陈思勤 柳时强
新媒体统筹:黄舒旻
采写:南方+记者 洪钰敏
海报:钟冠婷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