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夕,这一家在港“打盆”传承百年团圆
在除夕夜,团圆成为了家家户户最重要的主题。而对于香港新界的围村人来说,盆菜不仅是团圆饭的核心,更是连接家族情感的纽带。
元朗屏山新村的邓联兴师傅一家,为屏山邓氏“打盆”超过100年,传至其儿子邓建鹏已是第四代。1月28日,邓建鹏从早上四五点便开始忙活,一直到下午六点送出最后一份盆菜,才算结束龙年的工作,得以吃上属于自己的团圆饭。
“盆菜就是将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一个东西,寓意着盆满钵满、团团圆圆。”对邓联兴父子而言,盆菜不仅仅是一道佳肴,更蕴含深厚情感的记忆载体,传递着对家的美好祝福。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当大多数东西都在追求效率和速度的同时,邓联兴父子选择了用双手和心灵去守护这份承载着历史、文化和美好向往的传统美味,守护那份属于老顾客们心中难忘的记忆。
新界围村烹煮盆菜以飨族人
“屏山山头盆菜”餐厅位于元朗的屏山新村,经过邓氏宗祠顺着屏山文物径一路向南,过了马路后才能看到招牌。
走进门面放眼望去,店内都是邓联兴四处淘来的瓷器,如果不是后厨传来阵阵陈皮鸭汤、黄酒鸡和南乳猪肉的香味,以及墙上几个布满岁月痕迹的木盆,很难将这家“古董店”与盆菜店联系起来。
新界本地围村传统会在宗族祭祀、打醮、婚嫁、添丁“点灯”、祠堂开光等场合,烹煮盆菜以飨族人,称为“食盆”。族人围坐而食,象征团结。2014年,“食盆”被列入香港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屏山邓氏的盆菜就是其中一大代表。
屏山邓氏宗族在香港已有八百多年历史。据《屏山邓氏族谱》所载,北宋开宝六年邓氏先祖开始定居于宝安县岑田(如今的香港新界锦田),七代后有一支又迁至屏山,并相继在屏山建立了“三围六村”。
屏山的山头盆菜文化,最早源于屏山邓氏的“食山头”。每逢清明节及重阳节,屏山的邓氏族人都会去龙鼓滩拜祭先祖。旧时交通不便,村民担着生猪等各种祭品,经历约四个小时才能抵达。祭拜完后为不影响祭品的食用,村民便在野外搭建临时炉灶,将生猪“煮盆”并叠上各种食材,以此解决几百人的午餐。
邓联兴的父亲邓来发继承上一辈的手艺,常年包办附近“三围六村”的大小喜宴。“村里人从小就是吃我父亲煮的味道。”邓联兴自豪地说。他也从12岁开始便经常跟着父亲在祠堂里忙活“煮盆”,从简单的烧柴、切菜开始学起。
彼时物资条件有限,各种肉食对普通家庭来说已是“奢侈”。而得益于父亲的煮盆工作,邓联兴一家时不时能吃上喜宴中的餸脚(即“剩菜”),盆中的肉碎对他来说更是充满滋味,南乳猪肉的味道构成了他童年最幸福的回忆。
成年后的邓联兴在香港政府的环保署工作,到1995年因看到父亲逐渐年迈,又担心屏山山头盆菜的手艺失传,邓联兴才正式接手,利用节假日或调休的时间兼职“煮盆”。到54岁,邓联兴提前退休,正式全职经营起盆菜店。
用料历经四代未变 南乳猪肉才是精髓
上世纪90年代香港回归祖国前后,港人怀念乡土情怀,逐渐发展本地“一天游”。盆菜往往成为旅程指定食品,政府也有举办大型盆菜宴会,推广本地传统的饮食风俗,就连首任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都曾是盆菜宴的座上宾。
屏山邓氏后人、香港知名时装设计师邓达智在1996年的除夕夜,在屏山祠堂举办了一场盆菜宴,宴请了二百多位文化界人士,更进一步把盆菜尤其是屏山山头盆菜推至公众视野。如今,盆菜已经走出新界,成为许多港人逢年过节最为常见的食品。
作为屏山首屈一指的盆菜师傅,邓联兴很少吃外面的盆菜。他说相较于其他地方的盆菜各种比拼名贵食材,屏山山头盆菜的特点是注重南乳和配料味,食材反而较为固定,这么多年都没有变化。唯一不同的,是南乳的用量比父亲时候大得多,因为“村里兄弟时不时觉得味淡,可能是大家口味变重了”。
南乳猪肉始终是盆菜的精华。每天早晨,新鲜的猪腩及前胛便会运到店里,邓联兴将其切成块状,用各种香料以及杭州的南乳进行烹调,味道鲜香诱人。神仙鸡则是用大量姜、葱、洋葱等配料,佐以玫瑰露酒增香,色泽金黄味道浓郁;鱿鱼、支竹则要提前一天泡发……各种食材烹饪完成后,师傅要把各款食物按序一层一层放进盆内叠好,此步骤称为“打盆”,顺序也有讲究:
盆的最下层一般放萝卜、炸猪皮、支竹等味淡的食材,再用鱿鱼和南乳猪肉的肉汁来提味,构成了盆菜的基础;上层则更注重摆盘的美观,会放上色彩对比鲜明的鸡肉、大虾、冬菇、炸蚝或者炸斗鳝,共同构成色香味俱全的屏山山头盆菜。
到2011年前后,邓联兴又钻研起围村喜宴的另一传统“九大簋”。邓联兴说,小时候看到有讲究的人家不喜盆菜将各种味道“捞在一起”,便另选其他食材烹饪成九大碗,跟内地一些乡村喜宴有相似之处。
相较于传统盆菜,邓联兴的“九大簋”的食材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升级,不仅有神仙鸡、鱼肉丸、烩花菇,还有烩鲍鱼、梅子鸭、炸斗鳝、陈皮鸭汤等。“九大簋”每道菜分开上,舌尖可以享受到不同菜式味道,泾渭分明。
象征温情的味道无法被机器所复制
一到农历腊月,邓联兴的电话就响个不停。他们不仅要满足附近“三围六村”的老顾客需求,还有远至大屿山、梅窝的订单。今年,甚至有台湾游客希望在香港过年时能订到邓联兴的盆菜,可惜由于订单早已爆满,他们不得不婉拒。
春节大年初一休息一天后,邓联兴与儿子马上要准备大年初九村里敬老宴,一共108围盆菜;之后的元宵节,村里祠堂更要开120围。
“以前我父亲做的时候只有七八十围,后来到我这里开始有一两百围。”邓联兴说记忆最深的一次是当地自卫队、治安队免费宴请村民,一次性做了约500围。村里人排队来吃,一直排到路口。
不少明星也是邓联兴的熟客,像周润发、郭富城、黄日华等都留有合照在店内,其中又以周润发来的次数最多。2015年周润发庆祝60大寿时,更专门约了20多位亲朋好友来邓联兴的餐厅吃饭。“发哥非常喜欢怀旧,喜欢品尝传统的味道。以前他也经常带他妈妈来吃,一年总有一两次在这里举办家庭聚会。”
邓联兴说,他最早做盆菜是因为兴趣,后来因为能赚钱所以开了店,现在只要能把文化传承下去,又能帮到村里的兄弟,就非常开心。只要看到人们把盆菜吃光,或者愿意把剩下的菜打包带走,甚至只是拍下菜单、给他递上张名片,都是对他的一种认可。“当初我使用了屏山这个名字做招牌,就一定要做到大家满意,才对得起这个名字。”邓联兴说。
如今,屏山山头盆菜主要由邓联兴的儿子邓建鹏掌厨。曾留学澳大利亚的邓建鹏,年少时曾想过将盆菜制作改成工厂式,流水线化生产不仅不用那么辛苦,还能赚钱。但当他真正接手店里的工作后,才发现跟想象中的不同。
“如果你想维持老客户的生意,一定要亲自经手每一个环节。交给工厂来做,有很多细微的地方也注意不到,到时候做出来的东西可能会变成另外一种样子。”邓建鹏说,那样虽然产量可以很多,但品质一定不会好,象征温情的味道无法被机器所复制。“大家找过来,就是想吃回以前的那个味道。”
近年,香港的连锁快餐店、大型餐饮集团也开始在大时大节期间推出盆菜,甚至有知名品牌专门派主厨到邓联兴处取经。“他们把盆菜吃了一干二净,但是回去做出来却不是那么回事。”
邓联兴父子坚信,唯有靠自己的双手,才能煮出那份象征着温情的独特味道。而这,或许正是屏山山头盆菜能够在时代变迁中屹立不倒的秘密所在。
采写:南方+记者 陈彧 GDToday记者 陈晨
脚本:GDToday记者 陈晨
拍摄/剪辑:GDToday记者 许晓鑫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