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践行教育家精神,和东莞青年教师一同畅谈思考

教育莞家 2025-01-16 14:43

1月16日12:00,2024年度“我为什么当老师”第十二期(总第三十八期)上线南方+。本期视频继续对话6位第四届广东省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下称“省青赛”)一等奖获奖老师,围绕教育家精神内涵之‌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倾听他们的真知灼见,一同畅谈思考。点击此处回顾视频>>

六位师者以言行诠释“教育家精神”,在追求教育梦想的道路上,带着热爱,努力奔跑,携手并进,为教育强国梦添砖加瓦,贡献东莞的智慧与力量。

◆话题一:

“‌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与教师成长有何关系?

第四届省青赛小学信息科技组一等奖获得者、东莞市南城阳光第八小学教师范涵茵:

作为一名信息科技老师,我想用信息学中的“分治算法”诠释这一教育家精神。数字时代,知识更迭和技术革新日新月异,“勤学”是基石,是立业之本;“笃行”则像一座桥梁,连接我和学生,连接理论与实践,连接当下和未来。“求是”是我的教学追求,既要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也要培养其批判性精神,既要能辨析信息真伪,也要能始终秉持求是态度;最后是“创新”,这是我追求的教学精神,也是我与学生的华丽梦想——躬耕教坛,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创新实力的学生。

【个人故事】

在信息科技这门“孤独”的学科中,范涵茵表示,自己曾如流浪星球般穿梭于各班级,直到一个夏日午后,一位因错过科学展而落泪的学生触动了她。范涵茵带领学生们亲手设计血型预测程序,共同研究、编程,面对挑战不放弃,最终见证了数据成功生成的喜悦。

这次经历让范涵茵意识到,教育不应局限于教室和教材,更应该贴近学生生活,捕捉教育契机。从设计会监听的泡泡维持课堂秩序,到开发“智慧课代表助手”优化作业收集,再到“智慧书童”管理图书角,每一个项目都源于学生的真实需求,让师生在实践中共同成长。

在范涵茵看来,践行着教育家精神,自己不再只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是成为孩子们探索未知、解决问题的伙伴。她和学生像双星系统一样,相互围绕、牵引,在爱与探索中照亮彼此,共同绘制出属于他们的璀璨星河。

第四届省青赛小学科学组一等奖获得者、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教师简玲珊:

2018年,一张白纸的我,开始了小学科学教师的磨剑之路。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教育人、一名优秀的科学老师,这是当时我为自己定下的职业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又给自己设定了一个更加明确且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五年内参加广东省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五年过去了,正是秉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学习态度与实践行动,保持对科学探索的热情和好奇心,向身边的优秀同行靠拢,一点一滴积累,一步一步踏实往前迈步,我实现了当初的目标。

【个人故事】

在六年的教学生涯里,简玲珊始终坚守“勤学笃行”的躬耕态度。2018年,作为小学科学教育的新手,她踏上探索之旅。在前辈的悉心指导下,简玲珊观摩名师课堂,聆听专家讲座,与工作室伙伴共成长。那些年,她坚持每周撰写教学反思,练字不辍,研读专业书籍,每学期精心打磨一节科学课。

不刻意追求奖项,收获却自然而来。2023年9月,简玲珊接到省青赛任务,三个月准备时间,市里演讲、省赛笔试及三节不同领域的课例,挑战重重。但正是之前的勤学苦练与积累,让她面对紧迫从容不迫。简玲珊将理论与实践融合转化为课例中的亮点;采用板块化、问题主线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主角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同时,坚持手写黑板字,这些都在比赛中成为她的加分项。简玲珊深信,保持热爱与坚持,秉持勤学笃行的态度,不断积累,踏实前行,定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话题二:

“‌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体现了一种怎样的教育观、学生观?

第四届省青赛初中历史组一等奖获得者、东莞市寮步中学教师林志:

仁爱,是支撑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价值基石,也是我们对待他人、对待外部世界的态度。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面对一个个具有丰富情感的鲜活生命,我们需要用爱去教育和感染他们;面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日常,有爱才有责任,有责任才有奉献。所以,我理解的仁爱之心是教育的灵魂与核心‌,真诚地尊重学生、充分地理解学生、尽责地关怀学生,最终在师生相互信赖、双向奔赴中收获爱的馈赠,实现自我价值。

【个人故事】

参加工作首年,林志遇见了他的恩师——特级教师谭瑞娟。在恩师的引领下,林志初探历史游戏化教学,尝试微课题研究,逐步拓宽教学视野。随后,又得教研员胡波老师等名师指点,那些曾让林志望而却步的教育哲学、历史研究法等书籍,也在细细品读中成为他认知升级的阶梯。首次筹备省级公开课,胡波老师深夜助他理清思路,精雕细琢教学设计。谭老师与胡老师的言传身教,让林志深刻理解:无论职位高低,职称如何,每堂课都需倾注心血,精心准备。

作为寮步中学历史教师,林志开设校本课程,带学生走进博物馆,访谈专家,深挖莞香历史,形成《探寻莞香的文化密码》等研究成果。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经济史知识,还荣获科技创新奖,实现了他作为历史教师的跨界探索。“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是林志践行教育家精神的努力方向。

第四届省青赛初中物理组一等奖获得者、东莞外国语学校教师张燕:

在我的心里,教育就是一场温暖的修行。因为有期待、有憧憬,希望让遇见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所以你会自然而然地关注学生的需求、关心他们的身心成长,甚至用你的方式去帮助他们化解问题。乐教爱生是我激励即将辍学的学生重返校园;甘于奉献是默默辅导基础薄弱学生顺利考上理想高中,进入深圳大学。我的付出,因为爱,得到回报,我播下的种子,因为真情,也回馈于我,这就是教育最美的模样。

【个人故事】

对张燕而言,省青赛与全国赛是挑战,更是成长的契机。面对备赛难题,她坚持不懈,以学习为径,提升自我。教研室汪书峰老师及张军朋、许桂清、张晓红等专家的指导,如同明灯,照亮她前行。东莞市同仁的无私帮助,尤其是国庆期间的并肩作战,让张燕深感团队的力量。寮步外国语与松山湖实验学校的李杨威、姚杨海老师,虽忙仍助她磨课,切片式诊断与视频分享,激发了张燕的创新灵感。每一次深入的电话交流,都是成长的催化剂。

比赛中,张燕追求成绩也更珍视团队的深厚友谊。陪同磨课、改设计、制器材,这份支持成为她前行的动力。回顾教育之路,比赛虽重要,但备赛中的成长与友谊更为珍贵。这些经历让张燕坚信,秉持“成人达己”的精神,不断前行,必能在教育之路上走得更远,感恩遇见,珍惜前行。

◆话题三:

“‌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体现了中国教师怎样的襟怀与格局传统?

第四届省青赛数理化及其他综合组一等奖获得者、东莞市商业学校教师刘书林:

教育是一场温暖的修行,教育还是一场无止境的旅程。胸怀天下、以文化人,意味着我们要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和思考的深度,影响学生、塑造学生。就像数学课堂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引导他们用数学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帮助他们认识到数学对于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学生才能将个人的学习与国家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联系起来,从而培养他们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感,以全球视野和博大胸襟尊重多元文化,关注人类共同价值。

【个人故事】

2023年,当刘书林荣获东莞市及广东省一等奖的佳绩,获得同事们实力非凡的赞叹时,她深知,这份荣耀并非偶然,而是十七年教学生涯不懈努力的结晶。

初入职场,面对中职学生数学基础薄弱、学习困难重重的挑战,刘书林曾倍感挫败,甚至萌生退意。一次偶然,一段话触动了她:“植物未如预期生长,我们不会惩罚它们,只会更加悉心滋养。”刘书林恍然大悟,教学效果不佳,责任不在学生,而在教学方法。于是,她潜心研究教育教学理论,掌握信息化教学手段,将数学知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

这一过程中,学生们逐渐掌握数学,爱上数学,体验成功喜悦。而刘书林自身也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积累了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为青教赛取得佳绩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不仅是个人荣誉的彰显,更是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理念的深刻践行。

第四届省青赛高中通用技术组一等奖获得者、东莞市第六高级中学教师黄维:

教育的本质是点燃、鼓舞和唤醒,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是唤醒他们的生命自觉。这意味着作为老师在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同时,更要关注他们的思想品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塑造。

比如,在各类平台和文化活动搭建中,我会将包容、自信、担当、善良的品质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助力学生能够不断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和追求自我;而在我本职的通用技术学科授课中,我会融入时政与科技内容,带领学生勇于追梦、勤于圆梦,把青春融进祖国的山河。

【个人故事】

在黄维的教育生涯中,教育家精神始终是他前行的灯塔。黄维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珍视他们的每一次提问、尝试与创造,这正是教育家精神的核心体现。

与学生共度的时光里,教育家精神的力量显现无疑。黄维曾和一位学生携手研发智能车载遮光板,师生变伙伴,共克难题,共谋创新,共促成长。这名学生因此在大学科创路上大放异彩,坦言高中项目学习经历为他指引了方向。这让黄维深切体会到,教育家精神能激发学生潜能,铺就他们成功之路。

展望未来,黄维决心深耕科技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精心设计课程活动,将培养目标巧妙融入。教育家精神要求超越自我,以生命教育为视野,以文化育人为追求。他将继续以此为指导,不断探索实践,为每位学生铺设独特的发展之路,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践行教育家精神,助力学生梦想成真。

撰文:黎晗 黄婷

视频:孙俊杰

海报/照片:袁永平 李玲

统筹:王慧

编辑 黄新花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