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民政部办公厅印发《关于确定全国社会救助创新实践揭榜挂帅单位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确定山东省民政厅等56个单位为全国社会救助创新实践揭榜挂帅单位。
根据《通知》内容,此次全国社会救助创新实践揭榜挂帅项目共有9类,包括党建引领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完善社会救助“促发展”政策举措、建立健全低收入人口常态化救助帮扶闭环运行机制、省域范围内居住地申办低保等社会救助、以家庭人口状况为导向补差发放低保金、探索临时救助“一次审批、分阶段救助”、构建以“救急难”平台为基础的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机制、容缺受理—信用体系—责任追究机制建设、基层社会救助经办服务标准化建设,每个项目都明确了目标任务和揭榜挂帅单位。
在完善社会救助“促发展”政策举措方面,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民政局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社会救助创新实践揭榜挂帅单位。《通知》要求,在做好兜底保障、强化“输血”的基础上,探索通过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完善临时救助政策,落实就业成本扣减、低保渐退政策等,激发低收入人口依靠自身努力脱困解困的内生动力,增强劳动就业意愿。完善加强低收入人口就业救助、产业帮扶等发展性政策举措,着力增强社会救助“造血”功能,创造条件促进低收入人口增收,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近年来,广州市白云区在省厅、市局的悉心指导下,抢抓省、市综合救助服务平台试点建设为契机,以“政府输血,社会力量活血,群众自我造血”的理念,积极探索打造一个“云助福”救助服务品牌,落实“1234”四步走,在党建引领下推动多元力量参与救助帮扶,搭建政社联动、多元共治、精准帮扶的立体化、规范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综合救助网络,全力兜住兜准兜好民生底线。
聚焦党建核心点
从“条块分割”转向“一体协同”
在具体实践中,白云区民政局创新推出“1+5”综合救助体系,“1”指以党建引领为核心,“5”指政府兜底,提供数字政府服务、村社集体帮扶、慈善救助和社会服务,建设“云助福·共助空间”社会救助综合服务平台,推动“输血救助”与“造血帮扶”有效衔接,实现政府兜底保基本、社会参与促提升、个体增能利发展,极大地提升了困难群众的帮扶质量。
为破解社会救助“条块分割”的堵点难点,白云区找准党建融合社会救助的关键点,纵向建体系,横向联资源,着力打造社会救助“舒心工程”。一是构建纵向贯通的组织领导体系。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印发《白云区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的实施意见》《广州市白云区“云助福”综合救助服务平台建设实施方案》等制度文件,探索形成党委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制度健全、兜底有力的分层分类综合救助体系。二是完善横向协同的沟通协调机制。成立由民政、教育、人社、住建、卫健等部门组成的区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联席会议,凝聚合力推动救助工作高质量发展。三是形成四级联动的基层帮扶格局。以“党建+”为核心,形成“区—镇街—村社(居)—社会力量”四级联动帮扶机制,畅通协同对接特殊困难群体需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渠道。
夯实“输血”基本点
从“人找政策”转向“政策找人”
白云区聚焦社会救助体系中存在的识别救助对象被动、业务办理流程繁琐、救助信息更新滞后“三大难题”,探索以数字赋能重构综合救助服务体制机制,突破层级、部门、区域限制,有效提升社会救助主动性、高效性、精准度和困难群众获得感。
一是提升服务阵地“硬实力”。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邻里中心、人民智慧e站等场地,汇聚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输血为主的专项救助资源,打造集政策宣传、救助申请、综合施救、资源链接等功能于一体的“云助福·共助空间”综合救助服务平台,形成包含16项救助政策、12类社会帮扶项目、76项社会力量服务项目以及5项就业激励举措组成的“云助福”惠民清单,困难群众在“云助福·共助空间”就能实现救助需求与救助政策、服务的高效匹配。
二是强化智慧赋能“软实力”。积极配合打造“穗救易”平台,统筹、规划、整合、共享各救助部门的信息资源,构建困难群众的个人“全息画像”,实现了社会救助从“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群众通过“人脸识别”即可完成授权申请,社会救助申请“足不出户”。2024年,通过系统预警发现符合条件的救助对象129人次,新增纳保对象443户918人,办理网上复核4119宗,累计审核救助申请3.7万人次,发放各类救助资金1.02亿元。
紧抓“活血”关键点
从“单兵作战”转向“多方参与”
针对社会救助多依靠政府“单打独斗”,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的情况,白云区畅通公益慈善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渠道,广泛汇聚政府、社会、企业、慈善组织等多元主体力量,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协同救助网络。
一是做强公益慈善力量。推动区慈善会、24个镇街及居委会、村委会、经济联合社设立435个社区慈善基金,设置管委会实体化运作,社区慈善基金总数量位居全市第一。推出“善暖白云”慈善品牌,通过企业、社会捐赠和政府配捐等形式,链接认捐慈善金额近2亿元,组织开展45个帮扶项目,点亮超3000个困难群众微心愿,为救助对象提供生活帮扶、资源链接、能力提升等个性服务项目。
二是做优社会组织力量。发挥区内社会组织,特别是行业协会、商会等在社会救助方面的积极作用,设立产业帮扶、技术帮扶、教育帮扶、医疗帮扶等一系列帮扶项目,针对不同类型救助对象的不同需求,提供合理的差异性服务,引导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发挥自身优势,提供差异性服务,进一步提升救助服务效能。2024年全区社会组织开展各类社会服务活动500多场,完成群众微心愿及微项目近500个,参与“百千万工程”,助力69个帮扶项目,投入物资890余万元。
三是做精社工志愿力量。深入推进“双百工程”,实现社工服务站(点)、困难和特殊群体社会工作服务100%全覆盖,以“时间换服务”“时间换资源”的社区志愿服务项目,联动各类社会组织、社区社会组织、志愿服务团队等开展关爱走访、微心愿、志愿服务等系列公益活动,按照一定比例将志愿服务时数转换为时间积分,积分可用于兑换服务或物资,并鼓励志愿者将时间积分捐赠给有需要的人,实现“二次公益”。全区现有注册志愿者44.1万人,志愿队伍2000余支,发布活动12.5万场次。
找准“造血”突破点
从“输血救助”转向“造血帮扶”
针对传统救助模式重“输血”轻“造血”,容易导致受助者内生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白云区创新实施“造血式”帮扶,做到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
一是设立“一基金”。首创村社经济1:1帮扶机制,设立村社集体经济帮扶补助基金,对本村社的低保低收、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贫困重度残疾人等兜底保障困难群众,按现行白云区财政兜底保障救助资金的标准进行1:1补助。2024年,纳入村社集体帮扶服务管理档案1121户1802人,帮扶金额达331万元。
二是打造“一基地”。落户全省首个“百城千社万企助就业”专项行动白云基地,构建“1+24+N”特殊困难群体助就业服务体系,开展了1场线下招聘会,6场1v1特殊困难群体助就业咨询活动,9场培训活动,对接了436个岗位,惠及了2000多人次特殊困难群体。
三是开通“一直播”。设立全省首个困难群体职业保障交流日,打造助就业服务直播间,开拓特殊困难群体助就业的新模式和新路径。目前已有21家企业参与直播带岗,开展15场直播带岗招聘会,现场面试119人次,意向签约34人。
四是建强“一队伍”。夯实“党建+社会救助”红色力量,打造“基层党员先锋队+村社+社会组织+社工+社区志愿者+网格员+爱心企业+爱心个人”8支社会救助党员服务队伍,累计电访、巡访困难对象近80万人次,提供照护、送餐、转介等帮扶服务逾9万人次。
目前,白云区的社会救助“1+5”体系不断完善,“输血”机制不断健全,“活血”措施持续优化,“造血”能力稳步提升,救助方式向以能力提升、照料服务、社会融入等增强困难群体克服困难能力为导向的“造血帮扶”转变,实现常态化的线上线下提供非物质类救助服务。据统计,2021年至2024年底累计开展服务类社会救助逾90万人次,提升了困难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此次上榜民政部全国社会救助创新实践揭榜挂帅单位,白云区民政局将在上下各方联动合力之下,社会救助制度的持续创新将越来越常态化,依托“1+5”体系的社会救助创新将是白云区持之以恒的努力方向,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白云模式”。
南方+记者 谭超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