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小米会不会真的出卫生巾? 会,雷军肯定会满足大众需求。 不会,小米也不是啥都得生产。 提交
央视3·15晚会曝光的劣质卫生巾事件,把小米送上了热搜。起因是网友们跑到雷军微博评论区刷屏,希望小米能生产卫生巾、纸尿裤等产品。
雷军本人对这件事尚无公开回应,但有眼尖的媒体和网友发现了两件事。
一是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小米”商标中,其实包含了消毒湿巾、救急包、卫生护垫、医用眼罩等商品。二是小米生态链总经理陈波之前曾明确表示“卫生巾真的做不了”,但这条微博现在消失了。
这些线索串起来,莫非小米真的打算推出卫生巾?
小米一直挺有意思,从手机到家电到汽车,它的历史是一部“跨界史”,而且充满了戏剧性。
当大家以为它只做手机时,它推出了电视、冰箱、空调、洗衣机。
当大家还在纳闷为何一家手机企业要跨界做家电,抢传统企业饭碗时,它的产品范围扩大到电动牙刷、体脂秤、热水壶、吹风机、电饭煲、空气净化器等小型电器。
而当外界以为小米当年的那件“米兔T恤”只是为了营销一把,卖给“米粉”们。过了几年大家却突然发现它除了买衣服,还卖箱包、眼镜、中性笔、运动鞋,以及床垫、枕头、毛巾……
小米的很多家电、生活用品其实挂的是“米家”品牌,它与主攻电子产品的“小米”品牌形成了互补,门类之多,产品之杂,让大家形成了“小米系无所不包”的认知。
小米的跨界能力来源于多重支撑。一方面小米的资金实力,使其有能力支撑开拓其他门类,另一方面,小米的多种产品采用代工生产模式,例如空调就曾有长虹、TCL等家电企业代工,小米提供的品牌、供应链、渠道等支持,能够实现快速生产、快速铺货并降低成本。
更重要的是,小米结合消费场景需求和市场细分捕捉,让其产品形成了“生活闭环”。
面向追求性价比的年轻群体,小米推出价格更低的电视、智能手环、体脂秤,面向家庭用户,小米推出扫地机、智能门锁、门铃系统,面对高端市场,小米则有中央空调、法式冰箱等高端家电等产品。再加上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等电子产品和如今大热的小米汽车,大多数场景需求都能在这家公司找到相应对标的单品,而如今小米的“人车家全生态”战略,也延续了这一逻辑。
这也是3·15晚会“卫生巾事件”后网友们集体许愿让小米生产卫生巾产品的原因之一。
其实网友们呼唤小米生产卫生巾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早在去年底,就有人利用雷军在小米汽车工厂摆拍睡觉的素材,制作了“小米卫生巾”的恶搞海报。
雷军曾在直播中调侃“许愿池”现象,说“好像什么东西难干或什么东西不值得信任,他们就到我的评论区留言,许愿叫我干这个干那个的。”
但这件事背后的本质,仍是消费信任危机之下,人们希望“良币驱逐劣币”的需求,而小米因为其产品没出过导致品牌形象严重崩塌的重大问题,在无形中恰好变成了符合消费者对质量品控期待的“良币”。
那么话说回来,小米究竟会不会生产卫生巾?
作为生活必需品,卫生巾属于高频次消费品,市场规模十分庞大,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一份报告指出,该市场预计2025年将超过600亿美元,中国更是“全球最大单一市场”。
市场规模庞大的另一面,是品牌之间充分且激烈的竞争,既有宝洁、花王等国际品牌参与,也有本土的七度空间、ABC等抢占市场。知名咨询机构欧睿甚至预测,2024—2028年中国卫生巾行业销量增速为零,而单价年复合增速为3.5%。
当卫生巾行业出现伪劣产品并引发轩然大波时,消费者势必更加期待质量上乘且价格低廉的单品,大家期盼的并不是让雷军和小米“重新发明卫生巾”,而是希望卫生巾能回到重品质的轨道上来。
小米到底做不做卫生巾暂不可知,但目前的节点对这家公司来说,确实是个切入的机会,取决于小米想不想这么干。当然,“雷军许愿池”是建立在雷军个人形象和小米品牌信任度基础上的,小米自己得先当好那个“良币”才行。
南方+记者 葛政涵
话题研究员 刘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