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廉江,雷州半岛北部的农业大县与工业强县,有“中国小家电之乡”“中国红橙之乡”的称誉;广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全国成立最早、广西唯一的苗族自治县。
同饮一江水,廉融情谊绵。自廉江—融水粤桂东西部协作开展以来,两地积极对接,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粤桂协作工作的主攻方向,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协同发展”为原则,用活用好广东帮扶广西财政协作资金,持续打造融水苗族自治县产业集群,助推全县产业高质量发展。
去年以来,廉江持续深入推动特色产业提升、产业集群打造、消费帮扶增收、劳务协作提质“四大行动”,广东向融水投入财政援助资金5752万元,新增引进企业18家,实际投资额2.1亿元,打造香杉家居板材集群1个,共建康田、和睦、马长洞3个产业园区,锻造融水—中国香杉家居板材集聚区。廉江全力支持协作融水提升“造血”功能,不断增强内生发展动力,为两地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打造产业集群
延链补链筑牢产业之基
走进粤桂协作共建康田产业园,生产车间内一片繁忙景象。工人们熟练地进行切割木材、加工、搬运等工作,各项流程有条不紊,全力赶制订单。广西融水瑞兴木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陈明艳表示:“近期公司接了不少订单,主要生产杉木生态板、PET门板等产品。”
一边是粤桂协作产业园区热火朝天,另一边是融水广袤的杉木林郁郁葱葱。融水苗族自治县拥有557万亩广袤森林,森林覆盖率达75%以上,被誉为“杉木王国”“毛竹之乡”。作为全国著名的杉木中心产区,融水的杉木林地面积达20万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43%。依托生态资源禀赋,向高山要效益,实现生态资源优势向经济发展优势转变,也成为廉江—融水粤桂协作的重要引擎。
近年来,在粤桂协作的持续推动下,廉江积极在融水布局产业。通过粤桂协作共建产业园区吸引上下游企业入驻,共同发展竹木加工产业,打造出极具竞争力的竹木板材加工产业集群。
2024年,融水粤桂协作用于产业发展的资金为3697万元,占比65.9%,其中投入粤桂资金约2200万元继续扩建产业园,建设标准厂房1.5万平方米。园区推行“订单式”厂房建设,采取先签后建模式,结合企业实际设计厂房,完善配套设施,使建成后的厂房得到高效利用,让企业“拎包入驻”。
目前,粤桂协作共建康田产业园、和睦产业园和马长洞产业园3个工业园区,先后引进晨阳木业有限公司、瑞兴木业有限公司、王子木业有限公司等50多家木材加工企业,年产值约60亿元。
此外,廉江还带动全县209个村(社区)农户发展竹木种植产业,全县400多家中小企业为园区提供半成品,带动电商、运输、餐饮、旅游等多种行业健康融合发展。
同时,廉江加大招商力度吸引更多广东企业到融水投资兴业,增强产业园持续发展后劲,促进融水苗族自治县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方面,廉江不断助力融水优化营商环境,完善产业园的基础设施,提升园区的承载能力和配套服务水平,为广东企业到广西投资提供便利和支持。
另一方面,根据融水产业的发展需求,廉江助力开展多场精准招商引资对接活动,尽可能引进契合融水本土特点的东部企业,推进东西部产业发展合作共赢。
2024年以来,廉江驻融水粤桂协作工作组、融水苗族自治县主要领导先后赶赴珠三角地区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借粤桂协作平台组织融水企业和项目到广东进行招商推介,积极引进东部优质企业到融水投资兴业,同时邀请30多家广东的企业到融水考察洽谈,让粤桂协作成为“走出去”敲门招商、“请进来”共谋发展的共赢桥梁。
融水苗族自治县今年以来新增引导落地投产企业18家,其中广东企业5家,实际到位投资额2.1亿元。
此外,融水苗族自治县作为全国全域旅游发展潜力百强县,在文旅产业上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廉江在此投入资金630万元,完善香粉乡文化旅游带基础设施、打造香粉乡网红打卡商业街。经过升级打造,凭借优质的水资源,香粉乡乡村旅游带迅速火遍全网,每天接待游客量近5000人次。
随着廉江市驻融水苗族自治县粤桂协作工作组对“我在广西有个园”行动的高质量推动,融水苗族自治县涌现出一批融水特色园,经济效益极大提升,人居环境显著改善,文旅潜力充分释放。
截至目前,融水苗族自治县借鉴广东廉江中塘村乡村振兴示范带经验,打造庭院经济,发展乡村文旅,共推动20个乡镇74个屯有序开展“我在融水有个园”项目,以“庭院+”模式促进产业发展,助农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精准消费帮扶
让农产优品“飞出去”
香芋、紫香黑糯有机大米、罗汉果、油茶……在广东百姓的餐桌上,来自融水的特色农副产品逐渐成为常客。
融水苗族自治县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高寒山区,依托元宝山片区海拔高、降水多、湿度大、空气优的云端原始生态,生产出了兼具香糯的苗乡好米、粉糯的融水香芋等优质农产品。
加强消费帮扶、促进产销对接,是粤桂协作的一个重要帮扶环节。融水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广东有强大的消费市场,两者碰撞结合可带来良好的化学反应。廉江正是抓住这一点,按照“融水所需,廉江所能”整体工作思路,持续打好消费帮扶“组合拳”,拓宽农特产品销售渠道。
好产品也需要好品牌,方可升级产业化发展,“飞出”融水农田,“飞到”广东消费者饭桌上。
为进一步做强特色产业,粤桂协作工作队驻融水工作组以供深“圳品”建设为抓手,积极打造“政府引导、企业主体、技术服务、市场对接”的“圳品帮扶模式”,提升融水农产品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水平。
2024年,廉江以“圳品”认证为突破,搭建消费协作新桥梁,积极擦亮名特优新农产品品牌,推动融水紫香黑糯、有机大米、香芋等农特产品申报“圳品”认证。廉江还积极推动科技特派活动,选派5名华南农业大学专家教授,组成科技特派团帮扶融水发展紫香黑糯等“圳品”深加工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一项标准足以升级一个产业。有了“圳品”这一标杆赋能,融水优质农产品开启了从传统、粗放、低效,阔步向现代、优质、高效迈进。
截至目前,融水共认证通过“圳品”3个,预计年均供深销售额近5000万元,带动周边群众种植香芋、紫香黑糯等8000多亩,实现年人均增收1万多元。
好产品也怕巷子深。廉江通过“走出去”拓展市场、“引进来”促进发展的方式,对融水特色农产品进行包装推介,广泛宣传发动,提高融水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让融水优质农产品直销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去年以来,廉江共组织商家企业代表参加各类农特产品推介会、县域博览会、展销会8场次,进一步强化融水农特产品品牌效应,将融水特色农副产品与供深“圳品”推广出去,直接带动农产品销售到东部地区金额约3000万元。
此外,廉江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动员东部地区大型商超、农产品供应链企业签订消费帮扶农产品合同,通过“832平台”、电商直播、供销社平台合作等多种举措强化消费帮扶,采购农产品金额约1950万元,让融水的农产品走出大苗山,助力乡村振兴。
为进一步打通农产品供应产业链,廉江投入粤桂协作资金120万元建设怀宝镇农特产品综合加工仓储保鲜基地及香粉乡农产品交易中心两个村集体经济项目,分别打造一个粤桂协作乡村振兴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及两个“圳品”直采直供基地,进一步推动“融字号”出山入湾。
接下来,廉江将继续助力融水做好林下中药材种植特色文章。
据统计,融水森林覆盖率为75.36%,是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的绝佳宝地。目前,廉江、融水两地以怀宝镇、大浪镇为中心,重点打造万亩林下种植中草药示范带,建成以草珊瑚、灵芝、竹荪、香菇、木耳为主的林下种植示范基地26个。随着引进的制药龙头企业幸福药业落地投产,将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效益,带动群众种植金毛狗蕨等中草药3400亩。
“今年,廉江计划投入粤桂协作资金440万元,用于珍稀中药材金毛狗蕨种苗培育。”廉江市驻融水苗族自治县粤桂协作工作组成员说。
深化劳务协作
实打实促就业增收
“之前在家都是以务农为生,收入不稳定。参加‘南粤家政’培训后,在廉江获得了一份不错的工作,每个月都能准时给家里打钱。”春节后,来自融水苗族自治县的吴国弘早早返回廉江打工。他是廉江市石城镇养老院的一名护理员,此前通过粤桂劳务协作举办的“南粤家政”培训学习了护理技能,吴国弘是粤桂劳务协作不断深化的生动注脚。
就业问题是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近年来,廉江充分发挥粤桂协作、人力资源服务等政策资源作用,多措并举开展就业专项行动,助力城乡劳动力高质量稳就业、助就业、能就业、近就业。
一方面,廉江、融水两地共设立4个粤桂协作农村劳动力稳岗就业基地,推动6家就业帮扶车间持续发展,促进脱贫人口实现稳岗增收。仅晨阳木业公司和瑞兴木业公司就已提供1000多个劳动岗位,安置易地扶贫搬迁脱贫劳动力就业546人,人均年收入达4万元以上。
另一方面,廉江积极开展粤桂劳务协作双向奔赴交流活动,助力融水求职者就业。通过有针对性地发布企业招聘信息、举办粤桂协作夜市招聘会、专场招聘会、“点对点”输送农民工赴粤返岗就业等措施,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难问题。
截至目前,廉江共举行大型专场招聘会6场,累计入场企业294家,“点对点”专车15次、专列2次。通过粤桂协作平台、各大门户网站及人力资源平台发布岗位信息2万余条,引导农村劳动力到东部就业4495人,其中脱贫劳动力4462人。
此外,依托粤桂协作机制,廉江加大脱贫人口“订单式”“定向式”培训力度,提升其就业本领。通过组织开展13期“粤菜师傅”“南粤家政”等劳务协作技能培训,培训人数463人次,推动融水职校与企业开办“订单式”就业实训班,家政能手、专业技工、乡村名厨等专业人才不断涌现。
既考虑外出增收,又着眼就近就业。廉江、融水两地通过粤桂协作机制,打造“老黄送工”劳务品牌,搭建“企业派单、群众点单、驿站接单”的零工“即时快招”就业服务新模式。
据悉,“老黄送工”加强与人社、企业和培训机构的合作沟通,主要以工驿站为载体推行“岗位+培训+送工”服务,打通企业与融水求职者之间的信息壁垒,精准对接企业用工需求,帮助脱贫人口端稳就业“饭碗”。
截至目前,融水在省内就近就业的农村劳动力7245人,通过“老黄送工”帮助超2000名农村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人均月增收超2500元。
粤桂协作农村劳动力稳岗就业基地不断成立、成千上万的农村劳动力在广东就业、在家门口实现“近就业”……一项项粤桂协作就业成就不断刷新的背后,是一个个融水家庭生活故事的改写。
南方+记者 许筱倩
通讯员 陈文贞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