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行史上最高规格、最宽范围、最广覆盖面的学科高质量发展大会;
首次召开附属医院高质量发展大会,体现“大广中医”发展理念;
半年内成立2家校政合作医院,成立第十临床医学院和深圳中西医结合医院,扩大广中医的辐射力与影响力……
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建校100周年之际,陈文锋在接受南方+采访时介绍,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一所中医药大学,学校肩负着中医药传承创新的历史重任,既需要解放思想、放开手脚,又需要铁一样的作风、铁一样的干部来担当作为。未来将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优势,大力培育与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创新链赋能产业链,全力打造大湾区中医药高水平人才高地,助推全省的高质量发展。
南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发出了向改革广度和深度进军的号令。作为一所广东地区的百年老校,我们应要如何继续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
陈文锋:广州中医药大学党委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精神,学校已编制确定《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化改革重点任务工作清单》20项重点改革任务,研究形成62项二级学院具体改革措施,解决学校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瓶颈,为奋力写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广东新篇章作出广中医贡献。
深化作风建设,着力锻造高素质干部队伍。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大兴八大作风,解放思想再出发,持续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努力营造以实绩论英雄的良好氛围,牢固树立“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理念和导向,促进形成以绩效考核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机制,改变了学校干部队伍的精神面貌与干事创业的激情。
树立“大广中医”理念,打造大学与附属医院共同体。今年7月,学校召开附属医院高质量发展大会,学校党委制定印发了“一揽子”政策文件,为附属医院搭平台、拓路径、给资源、强培训、输人才。
提出“学科学院”概念,集聚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创新资源。学校以大学科为组织管理单元,推进构建“学科学院”,在今年8月出台一级、二级学科带头人岗位工作评价办法与绩效发放办法后,持续优化学科运行机制和经费支持办法,探索学院学科协同管理机制,不断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为勇攀科技高峰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聚焦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以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重大任务牵引,探索有组织科研的中医药领域科研,近五年,学校已成功转化45项科研成果,总金额超2.5亿元,很好服务了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南方+:“双百行动”开展以来,学校与哪些地区开展结对共建,推进了哪些项目?取得了什么样的进展和代表性成果?
陈文锋:学校积极参与“双百行动”,坚持“县域所需、高校所能”,充分发挥学校中医药学科和资源优势,帮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工作经验做法先后五次被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指挥部“双百行动”专班工作简报、省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工作信息收录。
学校充分发挥中医药专业优势,强化基本公共服务支持。与水头镇卫生院建立紧密型医联体帮扶关系,自2023年8月11日开业以来,水头镇卫生院日均门诊量达到120人次,与帮扶前相比实现翻番,甚至有来自香港、澳门、深圳等地居民慕名前来就诊,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获得省级益苗计划“百千万工程”(乡村振兴)专项重点项目、省级优秀示范项目团队等荣誉称号。
聚焦基层医疗养老行业,突出基层人才培养培训。搭建基层医疗人才能力提升平台,着力为当地培养出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有力推动了医疗帮扶从外部“输血”到内部“造血”转变。聚焦养老行业人才匮乏薄弱环节,举办“双百行动”养老机构护理员和双百社工技能培训班,提升基层养老服务水平,为基层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强化高校资源整合,扶持当地特色产业发展。联合当地政府和民营企业,撬动企业资本投资2.1亿元建设水头国际康养中心,以“公私合建+合营”的模式推进医养产业发展,已通过广东省总工会认定,成为广东省职工疗养基地。正式运营一年多以来,服务群众超12万人次。
南方+: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一所中医药高等院校,我们是如何赋能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
陈文锋:广州中医药大学自创建之日起,便与香港和澳门渊源深厚。1913年,省港中医药界八行置地筹建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1924年9月正式开学,开启了中医药现代教育先河,截至目前,学校共培养港澳台侨人数超1万名,目前在校港澳台侨学生1070人。
立足湾区,辐射内地。两年来,学校牵头民族医药开发合作联盟、粤港澳高校针灸联盟等联盟,深入参与湘赣粤港澳中医药全产业链协同发展联盟,积极主动参与中医药全产业链香港中心推出的“守创中药贸易平台”,建言献策、谋划作为,以实际行动共同助推湘赣粤港澳三省两地中医药产业协同发展。
南方+记者 黄锦辉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