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中堂潢涌村,地处东莞最北部。昔日,这个位置偏僻的“三尾之地”(“路尾、水尾、电尾”),港商来了掉头就走。今朝,潢涌村剑指“百亿村”目标,大步迈入冲刺时刻。
从改革开放初期“招不来商、引不来资”,到乘着“百千万工程”的东风,于今年7月新成立农业发展公司,这四十余年间,曾经的“落后村”是如何逆袭成为“优等生”的?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千年古村潢涌村,去探寻它“长盛不衰”的发展秘诀。
忆往昔:
港商来了掉头走,潢涌决定“自己干”
“‘强村公司’是近年来提出的一个概念,我们村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已经兴办红砖厂、水泥厂了。”在中堂镇潢涌村党委书记黎锡康看来,按照现在“强村公司”的定义,潢涌的探索是走在前面的。“可以说,是开办‘强村公司’造就了现在的潢涌。”
潢涌地处东莞最北部。改革开放前,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潢涌村是一个被称为“三尾之地”的偏僻地方。
“港商来了,掉头就走。”黎锡康坦言,招不来商、引不来资,怎么办?潢涌人决定自己干。
由于水运发达,土地资源丰富,潢涌村先是办起了红砖厂。从1978年到1982年,潢涌先后开设了5家轮窑红砖厂,年产红砖量最高时可达1亿块;紧接着,年产2万吨的水泥厂于1982年在潢涌村正式投产。1987年,潢涌村又增建了一条年产18万吨的生产线。
银洲公司车间
银洲公司车间
彼时的东莞,也有不少村兴建了村办砖厂、水泥厂等,但之后大多承包给了个人经营,而潢涌村坚持办‘强村公司’不动摇。正是这份坚定,为潢涌村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也为其转型开办造纸厂带来底气。
从1987年到2004年,潢涌村先后建成了金洲、银洲、建晖三家大型造纸企业,并逐步成为东莞村集体经济的“排头兵”。
金洲纸业
金洲纸业
看今朝:
管理、人才“两手抓”,育出发展“常青树”
东莞造纸看中堂,中堂造纸看潢涌。改革开放初期,与潢涌同期开厂办企的村并不少,但时至今日,村集体经济规模能达到潢涌这个体量的,却并不多见。今年中堂镇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3年潢涌村集体总资产达91亿元。作为长期的“优等生”,潢涌的这一数据位居全市第二。其中,潢涌村的金洲纸业年营收达50亿元。
四十余年来,潢涌村集体经济发展是怎样做到“长盛不衰”的?在黎锡康看来,管理和人才是办好“强村公司”的主要秘诀。
金洲纸业研发中心
金洲纸业研发中心
“首先,人、财、物和产、供、销要管好。其次,要听取村民的意见,赢得村民的支持。最关键的是,发展的成果要惠及村民。”黎锡康透露了潢涌“强村公司”的管理秘诀。
在人才使用上,潢涌村也有自己的“心得”——培育本土人才和高薪聘请职业经理人两手抓。
“‘强村公司’主要高管基本由村两委干部兼任,他们平时都在公司上班,有事才回村里。”黎锡康说,这些村干部都是从基层做起,干了几十年才逐步成长为公司高管。
此外,从2014年开始,潢涌村每年都会选派约10名高中毕业生,到陕西科技大学造纸工程学院进行定向代培,除全部培训费用由村财政支付外,还会向每位学员每月提供500元生活补贴。在聘请职业经理人方面,潢涌村也会从市场上“挖来”技术大咖,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靠着自我培育和引进了一大批懂经营、懂管理、懂技术的人才,潢涌的强村公司越办越红火。如今,潢涌每年为村里提供3800个就业岗位,让有劳动能力且愿意就业的村民实现100%就业。
潢涌德本文化
潢涌德本文化
向未来:
多元发展“拓新路”,明年冲刺“百亿村”
“乘着‘百千万工程’的东风,我们新办了一家‘强村公司’。”采访中,黎锡康欣喜地告诉记者。
黎锡康所说的这家新公司,就是潢涌村今年7月成立的东莞市潢涌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公司董事长也是潢涌村的村委委员黎展朋。
为贯彻落实《东莞市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构建更高水平城乡融合发展格局的实施方案》要求,潢涌村牢抓“百千万工程”实施契机,以“凤凰田园,鱼米之乡”为主题,于今年7月成立了东莞市潢涌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全力打造美丽田园示范项目、设施农业示范项目、数字农场示范项目和生态休闲示范项目,公司董事长由村“两委”委员黎展朋担任。
“整体投入800万元。”黎展朋介绍,开办农业发展公司主要是为了推进潢涌村“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建设重点项目建设。目前,公司有10余人,前期将统筹村小组的田地,统一建设美丽田园,后期将进行观光农业、都市休闲农业等建设。通过多维度打造现代农业体验流线,激活传统文化传承活力,打造岭南水乡特色精品文化打卡点,塑造绿美乡村、和美乡村新形象。
潢涌湿地公园
潢涌湿地公园
“明年底,我们村集体总资产将会超百亿元。”黎锡康自信满满地说道。
沿着乡道,走进潢涌村的农田阡陌,在阳光映照下,道路两旁的农作物,宛如披上了金色纱衣。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亮丽的风景,更看到了璀璨的未来。
采写:南方+记者 施美 李江萍 见习记者 张帆
设计:袁永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