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周·年度企业|通宇通讯:接通世界“天线”

南方日报 南方+  2025-01-08 14:00

■编者按

经济,是当前首要的议题;企业,是湾区创新的主体。

企业强,则大湾区强;经济兴,则大湾区兴。基于企业,关注城市;基于经济,纵论湾区。

企业有兴替,一年一议题。2024年,大湾区企业的年度热点为“出海”。

出海见新篇,企业谋新局。希音“链动全球”、比亚迪“全球夺冠”、美的“卷王破卷”……今日,南方城市智库选择珠三角九个出海样本,以九篇故事讲述一个大时代。

而自1月6日起,南方城市智库将首次以“发布周”为形式,一天一主题,在南方+客户端陆续发布《出海——珠三角高质量发展报告》系列成果,并于10日正式集纳出版主题特刊,敬请垂注。


2025年伊始,在泰国东部沿海城市春武里府,广东通宇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通宇通讯”)与芬兰企业共建的泰国工厂PRISM刚投产不久。从广东中山调来的5G生产部主管,正手把手地教泰国员工装第一批基站天线。

这样的通讯基站天线,通宇通讯已研发生产了超1000万面,应用在全球超70个国家和地区。过去5年,5G商用高速发展。这让“天线工匠”通宇通讯跻身全球微波天线细分领域前三,基站天线细分领域前五,并成了华为、中兴、爱立信、诺基亚、大唐等龙头的供应商。

在国内5G已“上天入地”的当下,中亚、东南亚、非洲、拉美等地的5G基站建设却仍处初期。5G出海,大有可为。但其中有宝藏,也有贸易壁垒、技术壁垒等暗礁。

2024年的屡次内部会议中,通宇通讯董事长吴中林总将一句话挂在嘴边:“科技创新,只为企业活下来!”

为接通世界“天线”,推动5G出海,在科研投入上,吴中林确实舍得下血本:在这家不到20亿元规模的企业,每年研发经费将近1个亿,占比8%。

为机遇炙手,风险暗流,“天线工匠”真金何求?

通宇通讯的5G天线自动化生产车间。受访者供图

通宇通讯的5G天线自动化生产车间。受访者供图

为国产通讯“争口气”

从2G时代模仿跟随到5G时代抢占全球市场,吴中林说,这一路,只为“争口气”。

1993年,吴中林到岗中山的第一年,担任中山市邮电局移动分局的工程师。靠着过硬的技术,他当年的年薪就超过了20万元。

不菲的收入并未让吴中林安于现状。当时中国还没有企业生产天线,中山只能采购康普、凯瑟琳等外国天线,每面价格高达3000美元。按当时汇率,一面很简单的天线要卖到2万多元人民币。但实际上,天线成本不到1000元。

“那么大的国家,通讯领域竟然没有国产移动天线?”这对吴中林的触动很大。为打破国外供应商垄断天线技术、坐享超额利润的局面,吴中林一头扎进了国产天线的研发中。

白天上班,夜里搞研究。为了争口气,吴中林通宵挤时间研究天线设计。功夫不负有心人。1994年,他研发出了国内第一面板状基站天线,成功攻克“卡脖子”技术。

“我们的产品设计通过广东省认证后,外国厂商为了卷市场,也把产品从3000美元降到6000元人民币。”吴中林说。

1996年,吴中林携妻子时桂清双双“下海”,创办了通宇通讯。

2G时代,通宇通讯为了立足,只是跟随在海外天线产品之后,靠看别的产品启发,再做测试。此时,他们凭借性价比,也获得了部分海外客户的认可。3G时代,通宇通讯学会了追赶,自有创新的专利多了,海外客户也越来越多。“我们在2005年开始跑海外客户,到2013年前后,国内4G大规模应用,我们借助自研天线接了很多订单。4G时代,我们开启了超越。”吴中林说。

应用于卫星互联网的通宇通讯卫星地面站产品。受访者供图

应用于卫星互联网的通宇通讯卫星地面站产品。受访者供图

2015年,在4G基站建设如火如荼时,通宇通讯发现5G市场潜力可观。由于5G基站的覆盖半径明显比4G更小,所需基站数量也会成倍增加,作为重要部件的天线需求也会剧增。于是,通宇通讯开始从4G天线部门抽调研发人员,大量投入5G技术研发。

当时,行内在聚焦分析5G产品的发展形态如何,都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光天线就有64、128、192单元等多种方案,又涉及不同的频段和制式。如果不能准确研判,很容易分散力量或者走上弯路。”吴中林说。

为此,通宇通讯一方面通过自身在基站天线方面的技术积累,分析研判。另一方面,借助与主要设备商中兴、爱立信、大唐的合作,对5G产品需求更深入的了解,选定了正确方向。

“我们跑得比海外同行快,不仅因为我们离5G运营商需求更近,更因为我们在科研投入上,下了血本。”通宇通讯总经理时桂清坦言,2015年以后,企业每年的科研经费都超1亿元,投入的研发经费占比高达8%,这不容小觑。

投入大量人才和资金开展5G基站天线、射频系统等设备研发,2018年,通宇通讯5G产品“开花结果”,开始量产,进入2019年,通宇通讯已然成为通信行业基站天线、射频器件生产商中的领跑梯队成员之一。

拿下“入场券”,打赢“老师傅”

走进通宇通讯,一个近70米长、40米高的室内远场微波暗室,让人仿佛置身于穿越太空般的梦境。这是通宇通讯花费近1亿元打造的行业内最大的微波暗室。

在通宇通讯的168探头的室内近场系统测试基站天线性能。受访者供图

在通宇通讯的168探头的室内近场系统测试基站天线性能。受访者供图

这里有一款名为“毫米波E-band”的超高性能微波天线。通宇通讯微波项目部总监刘科种介绍,这款天线已经大幅铺设在冬天寒冷的欧洲、中亚国家。

正是这个微波暗室,让通宇通讯能反复对多款超高性能微波天线进行精准测试,才推动企业研发出影响全球微波天线市场的创新产品。

当前,全球范围内将近60%的基站回传系统以微波天线为主。除去中美两国外,以微波天线相连的基站近乎80%。

刘科种解释,无线通讯的不同频段就像一座座空中通道,装载了不同的信息流。在海外,传统低频段“通道”已日益拥挤。随着5G无线通信下,海外对高频段、大容量、大数据等无线通讯要求越来越高。毫米波E-band超高性能微波天线就能满足全球各地不同供应商构建多层次信息传输系统的需要,打破E-band毫米波天线产业在国内的空白。

“我们做过多次相关对比测试,数据显示,我们的E-band天线的性能指标,可与欧美一些老牌企业相媲美。尤其是天线辐射效率指标,更走在世界前沿。”刘科种坦言,传统天线产品很难突围国外市场了,而E-band天线及其系列产品,成了国产天线打入国外市场的一把“冲锋枪”。

“更因为技术创新,华为、中兴、爱立信等系统设备商也认证了我们,作为全球供应商。”刘科种说,“现在,我们的E-band天线应用在国外的多场景,与凯瑟琳、康普等海外天线龙头企业争抢海外5G市场的蛋糕。”

“一面天线”跑赢全球

“在中亚,我们又做进了一个新的运营商名单,以高于同行5%的价格,拿下了乌兹别克斯坦运营商的订单!”2024年12月底,走在乌兹别克斯坦大街上,零下的低温让通宇通讯中亚片区副总监郑凯洁冻红了耳朵。她匆忙地与总公司汇报喜讯,又立即赶赴与乌兹别克斯坦的三大通讯运营商洽谈。

几乎在同一时间,通宇通讯副总裁吴美璇的飞行足迹也跨越了四大洲6个国家,奔走于爱立信、诺基亚等5G设备商总部谈交付、抢订单。吴美璇认为,跑起来是有收获的。“2024年,诺基亚对我们的微波天线设备增大了采购,营收增长超200%。在印度市场,我们的天线设备从技术、成本、交付等多方面都优于竞争对手,实现了重大业绩突破达4000万。”

通宇通讯副总裁吴美璇在MWC Barcelona上和海外客户洽谈。受访者供图

通宇通讯副总裁吴美璇在MWC Barcelona上和海外客户洽谈。受访者供图

2024年,当国内大规模的5G基站建设趋于平缓,但是,南亚、中亚、东南亚等海外市场正处于4G迭代到5G的阶段。吴美璇坦言,这些新市场不仅是海外供应商的“兵家必争之地”,也有华为等国产龙头品牌与之比拼。

“我们抢下订单的差异化优势,还在创新技术和优质服务。”吴美璇说,“如今,普通天线的研发生产成本并不高,通宇通讯破解的是高性能产品、前沿产品的需求。更关键的是,在不少运营商从4G到5G迭代建设过程中,我们更多的是给予客户技术启发和整体服务方案,让基站天线建设在当地发挥更大优势,考虑更长远布局。”

如今,在乌兹别克斯坦,国内4家通讯运营商中,有3个运营商指定使用通宇通讯的天线,市场份额占比将近90%。2024年前三季度,通宇通讯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43亿元,归母净利润5149.12万元;扣非净利润2310.83万元,同比增长243.17%。

2024年以来,通宇通讯全面开拓了美国、非洲、东南亚、中亚、美洲等市场,不仅把5g天线卖到海外,还在海外建设了子公司、工厂,抢占了欧美基站天线龙头企业的蛋糕。不出海,就出局。

2024年,中国企业出海从简单的产品技术输出,转向了以自主核心技术创新匹配海外需求,以融入全球产业协同形成竞争合力的“出海”。

“天线工匠”,5G出海,看似潮平海阔的海外市场,却可能暗流涌动。技术密集型企业“出海”如何破壁、生根?

吴美璇回答,唯有自主创新。

“2024年,通宇通讯已在6G领域有了预研积累,现在还投入资金进行‘卫星地面终端波束自适应通信天线技术研究项目’。2025年,通宇通讯拟出资1.8亿成立控股子公司,加速布局卫星通信赛道。”吴美璇说,机会,总会垂青有准备的企业。

采写:南方+记者 曾艳春  

通讯员 周辉

链接

发布周·年度企业|九个故事,出海新篇

出海|珠三角高质量发展报告

编辑 黄逸豪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