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英德市英红镇新岭村“两委”立足资源禀赋,以土地流转为突破口,整合零散土地资源,引入社会资本,推动“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田园变产业”,不断激发乡村运营新势能。2024年新岭村集体收入突破20万元,农民户均收入超5万元。
构建土地流转平台 激发资源资产化内生动力
新岭村位于英红镇北部,总面积7.5平方公里,辖27个村小组,户籍人口4269人。过去,村内土地分散经营、撂荒严重,集体经济薄弱、农民增收渠道单一。
为破解困境,2021年12月,新岭村党总支部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创新成立“英德市新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市场化运作模式,统筹推进土地流转和产业开发,构建“公司+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公司累计投入资金超150万元,成功流转整合零散耕地320亩,并实施土地平整工程、完善水利灌溉管网、机耕路等基础设施,着力打造集约化、规模化的现代蔬菜种植基地。
一期岭市片区蔬菜种植示范点机耕路平整。
一期岭市片区蔬菜种植示范点机耕路平整。
目前,已建成三大标准化蔬菜种植示范点:一期岭市片区120亩、二期竹园背片区80亩、三期中心坝片区120亩。通过与周边种植大户建立协同发展机制,2024年成功辐射带动约800亩蔬菜种植,蔬菜产量突破1500吨,产值超500万元,较往年增长11%,有效促进了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在党建引领和市场化运作的双重推动下,2024年新岭村集体收入突破20万元,农民户均收入超5万元,有效实现了资源向资产的转变。
新岭村农户在二期竹园背片区开展育秧工作。
新岭村农户在二期竹园背片区开展育秧工作。
推动产业多元化融合 释放土地增值潜能
新岭村以产业多元化融合为抓手,充分释放土地增值潜力,成功实现从传统农业向“农业+文旅+教育”多元融合发展的转型升级。
印象新岭研学实践教育营地于2024年10月正式投入运营。
印象新岭研学实践教育营地于2024年10月正式投入运营。
农业产业方面,新岭村与省级示范合作社——英德市共赢种植专业合作社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积极探索农业转型升级路径。2024年,通过大力发展订单式蔬菜种植模式,成功带动100多户村民转型为蔬菜种植户,蔬菜种植面积从2021年的100多亩提升至800亩;文旅融合方面,创新采用“研学+”模式,引入广东印象新岭旅游开发公司,投资1200万元打造产教研学综合体。项目对128间闲置农房、80亩耕地、20亩鱼塘及12亩果园进行升级改造,建成多功能研学基地——英德印象新岭研学实践教育营地。营地于2024年10月正式投入运营,目前已开展2次研学接待活动,累计接待超500人次,并优先采购本地农产品,带动区域农产品销售额增长20%,有效促进了文旅融合与乡村运营协同发展。
印象新岭研学实践教育营地。
印象新岭研学实践教育营地。
此外,该村还与英德市东浩生态养殖有限公司合作开发野生动物驯养及文旅观光项目,盘活闲置土地320亩,构建起集生态养殖、科普教育、休闲观光于一体的产业链。目前,该项目已完成立项,计划于2027年建成运营。
创新利益共享机制 激活富民兴村引擎
新岭村以土地流转为突破口,通过党建引领、资源整合、产业升级,构建了“租金+务工+订单种植”的利益共享模式,推动农民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受益者”,走出了一条“农民富、集体强、产业兴”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新岭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统一流转土地,与农户签订长期租赁协议,年均支付租金16.4万元,惠及185户农户,保障农民稳定收益;蔬菜基地和研学基地优先雇佣本地劳动力,提供长期岗位9个、临时用工800人次,年均增收3万元/人;与省级示范社“英德市共赢种植专业合作社”深度合作,与60%农户签订保价收购协议,明确最低收购价,保障蔬菜销路畅通,彻底解决“种易卖难”问题。
南方+记者 焦莹
通讯员 黎小玲 陈璐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