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目标,阳江各县(市、区)“一把手”亮承诺!

作者 黄林 2025-04-01 10:02

3月31日,阳江市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2025年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攻坚动员会暨第一季度工作推进会召开。会上,各县(市、区)“一把手”围绕如何高质量实施“百千万工程”亮承诺、作表态,再启阳江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推进“百千万工程”,全面完成三年初见成效目标任务,阳江各县(市、区)“一把手”表态2025年这样干!你为哪个县(市、区)加油鼓劲?(可多选) 江城区 阳东区 阳春市 阳西县 海陵试验区 阳江滨海新区(阳江高新区) 提交


   

江城区


    

着力做好“六个抓”

努力取得更多突破性进展

抓好产业根本。加快产业集群梯度培育,聚力打造“3+5+1”现代产业集群。发展高效现代农业,以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引领,以建设禾虫产业研究院为抓手,大力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做好“土特产”文章,做大做强禾虫、白沙鹅等优势特色产业,推动农业向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抓好县域载体。力争年内建好江城第一中学二期项目和省二级养老院江城区养老院,完成双捷、埠场、白沙、中洲敬老院升级改造,积极谋划建设区人民医院二期项目,不断优化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加快龙津路建设,力促龙津路年内获评省级历史文化街区,江城成功创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抓好环境整治。加快美丽圩镇建设,推动双捷、埠场两镇培育为典型镇。继续抓好17条典型村建设,一体推进城乡环境和风貌管控提升。深入开展风貌管控提升行动,提升5条、新建3条农房风貌示范带,着力打造金朗岛连线连带连片农房风貌示范区,重点打造埠场“山月故里·艺术原乡”和南恩街道三江村创意岛,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抓好改革关键。扎实推进农村“三块地”改革,推进农村集体留用地过渡性开发,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积极实施“点状供地”,全面激活区镇村发展活力。探索联农带农致富新模式,加快实施“农村光伏+集体经济”项目,推动资源要素加速集聚,推进农村集体经济收入提升,力争2025年实现全区所有行政村集体收入达到30万元。

抓好力量汇聚。持续深化江城区“百千万工程”“512”行动,强化党建引领作用,广泛动员企业、旅外乡亲、群众团体、民主党派、村民各方力量参与“百千万工程”,营造“三年初见成效”良好氛围。

抓好统筹协调。落实好“挂镇包村”“四个一”等工作机制,完善区指挥办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加快制定基础指标体系。强化土地要素保障,盘活低效厂房和用地,全年拟新收储土地500万平方米以上,盘活存量土地46万平方米。

   

阳东区

    


狠抓“四大攻坚”

奋力开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

狠抓产业发展攻坚。围绕构建“1+3+3+X”现代化产业体系,依托阳东特色资源和产业基础,着力打造陆海空“三口田”,持续擦亮绿蓝金“三张牌”。积极创建刀剪产业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加力推进三山岛300万千瓦海上风电、绿色智算中心、海博思创锂电储能等项目落地建设,加快构建“一港六园一基地”现代化海洋牧场空间布局,大力培育低空经济、绿色智算、核素医药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围绕做优建强产业发展平台,加快创建国家级经开区,以新一轮经开区审核公告目录修订为契机进一步拓展园区发展空间,全力实施13个年度投资6.7亿元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持续提升园区承载力。

狠抓镇村建设攻坚。抓好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建设城区智慧停车、裕东八路等基础设施,因地制宜新建和提升一批街心公园、步道,有序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持续做大做旺“四大商圈”,不断增强城区综合承载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抓好新一批典型镇、村选树培育,加快推进北惯镇产城融合发展省级试点建设、推动东平镇按照小城市标准规划建设中心镇,引领带动镇村建设水平整体提升;深入实施城乡环境提升行动,进一步完善南部乡村振兴示范带和启动中部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着力提升国道G325线阳东段等9条风貌带品质,以点带面、连线成片塑造彰显阳东文化特色的乡村风貌;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乡村酒店、乡村旅游等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富民兴村产业,力争新增4个以上“粤字号”农业品牌和市级农业龙头企业。

狠抓深化改革攻坚。打好“县域经济发展五大要素保障机制”“乡村振兴发展五化联动机制”等“5+5”集成式改革组合拳,全力推进国资国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镇级财政管理体制等重点改革事项,探索集体留用地过渡性开发,加快创建与社会资本合作的10亿元产业投资基金,打造一批具有阳东特色的改革品牌。

狠抓力量凝聚攻坚。统筹用好各方力量,进一步发挥决策咨询专家智库、“双百行动”高校人才科技资源等作用,用好“千企帮千镇 万企兴万村”“百社联百村”“机关·两新·农村”党组织三共建、央企助力、能源企业与镇村结对帮扶等平台,充分发动群团组织动员群众积极投身区镇村建设,进一步调动各方力量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阳春市

   

以“五聚焦”为重要抓手

争做典型、争当先进

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新型工业化,构建“5+2”工业产业体系,抓好“一园四区”建设;建强三支工作突击队,力争2025年签约协议项目超15个、投资总额超120亿元;推动“三大生态产业”发展,推动岭南生态康养谷项目建成,加快星宝坚果加工中心二期、鳜鱼现代农业产业“补改投”试点项目建设,突出发展“一药一果一鱼”产业;发展生态旅游业,推动凌霄岩风景区升级改造,举办鸡笼顶越野赛、集成式户外运动嘉年华等赛事活动,打造“春赏花、夏摘果、秋观稻、冬泡泉”的四季全域旅游模式;发展生态康养业,推进圭岗温泉、阳春市中健瑞祥康养小镇等项目建设,擦亮“岭南生态康养胜地”名片。

聚焦提升县城承载力。加快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积极申报省2025年试点,力促广湛高铁阳春段、阳信高速阳春段等重点项目建成投用,启动漠阳江两江三岸品质空间提升项目,持续推动春湾镇按照小城市标准规划建设中心镇,高标准培育建设第三批“8+39”典型镇村;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创新建设广东省阳春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快推动阳春市第三中学迁建工程等项目建设,力争所有镇城乡教育共同体覆盖率达100%;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深化阳春市中医院与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组建的“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力促阳春市人民医院成功创建国家三级甲等医院,阳春成功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

聚焦城乡环境提升。发动央企、国企全面参与农房风貌管控提升工作,加速提升4条和新建5条风貌示范带,加强沿线产业培育,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全力抓好人居环境整治。全面落实“1+3+8+N”工作机制,实施镇域、村域和路域整治“三步齐走”,高效推进“六乱”整治、危破房整治等重点工作。

聚焦深化改革。扎实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活用农村综合改革“四种模式”,打造更多村集体收入超100万元的经济强村;深化人才体制改革。开展阳春籍在外高层次人才回引计划,实施阳春市百名“新农人”培育计划;加快推进其他重点改革,纵深推进春城街道、春湾镇“扁平化管理试点”,建强“一基金三中心”和市属国企。

聚焦群策群力。坚持推动多方参与,加强珠海市香洲区“反向飞地”双招双引;谋划央企助力项目不少于20个、建筑业企业结对帮扶项目15个以上;坚持比学赶超,在11月举行“百千万工程”镇村擂台赛决赛,力促17个镇(街道)全力谋发展、抓落实、拼成效。

   

阳西县

   


聚力“五攻坚” 力促三年奋战见初效

攻坚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力争上半年青洲一、二、六20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全容量送出,青洲五、七200万千瓦项目海上大规模开工,加快建成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推动鼎睿、国港储能和宝武绿能等项目上半年动工建设;争创“中国海水鱼苗之乡”,加快推进国家级海洋牧场建设,新增深水网箱120口,建好国家级渔港经济区,构建种业、养殖、装备、精深加工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构建大健康食品全产业链,继续办好调味品峰会和食品行业招商推介会,形成第三方招商等多种招商模式,力争今年新引进食品调味品项目不少于20个,力促京能热冷电联产、华兴玻璃等22个项目建成投产,纵向延伸预制菜、食品检测、冷链物流等上下游产业;以“中国长寿之乡”品牌为带动,横向发展康养食品,形成产业链完善、食品种类齐全的大健康食品产业集群;争创整县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4月上旬完成农文旅省级试点方案,深入挖掘“五湾四泉三山”等资源优势,串珠成链、连线成片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做好“牧海耕田”“中国蚝乡”示范带的提升和运营,推动县域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增长15%以上。

攻坚县城建设。推进县城高水平建设,围绕县城“一带四片”布局,以“补改投”方式推动“一河两岸”整治提升、东湖公园升级改造,力争今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突破50%;深化教共体改革,发挥好珠海一中托管帮扶、广东二师教育集团带动效应,推动全县13个外联、内联教共体整体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推进奋兴中学高中部项目明年9月投入使用,力争落实县中优质生源保留率100%的要求;推进医共体建设,高起点办好暨大附属第一医院粤西医院,推动年内达到三级医院服务能力和水平。

攻坚风貌提升。加强典型镇村培育建设,加快推进沙扒镇按照小城市标准建设试点工作,所有乡镇建成典型镇,各镇PK选定30个以上行政村纳入典型村培育建设,支持儒洞、上洋全域推进典型村培育;加强风貌管控提升,以打造西海岸滨海风光示范区为契机,提升溪头至沙扒段等4条风貌示范带,新建塘口至新墟段等5条风貌示范带。

攻坚改革赋能。深化整县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加快实施总投资近100亿元的34个项目;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强全县国有资产的统筹管理,建立产业发展基金,推动国企参与县域农文旅项目运营;深化省“社村”合作试点,进一步推广联农带农模式,培育发展10个供销农场,建设3个镇级农产品综合服务站,带动15个以上村集体收入50万元以上;出台县镇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方案,承接一批省业务“直通车”项目,提高县镇行政效率;落实“百万人才汇南粤”,今年拟招引500多名专业化人才。

攻坚力量汇聚。统筹党政、企业、社会三大力量,深入实施“双百行动”“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力争重点建筑业央企助力项目累计超80个,总体开工率超80%。

   

海陵试验区

   


以“三聚力”全力打造国际旅游岛

聚力“融湾入圈”。坚定不移发展壮大主导产业。旅游业方面,积极发挥“海丝名城”主阵地优势,全力支持建设海丝博览园、协助做好水下遗产保护中心展陈工作,推动敏捷·喜来登、东方银滩等一批高端酒店项目尽快上马,加快引进一批更高标准、更有特色的乡村民宿项目。全力做好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赛事保障工作,更高水平办好南海(阳江)开渔季、阳江海陵岛马拉松赛等重大文旅赛事活动,谋划引入云上索道、滑翔伞、低空环岛游等文旅项目。在去年旅游综合环境提升的基础上,继续加强与主流媒体的合作,巩固优化营商环境成效,提升旅游服务和管理水平,营造良好的旅游市场消费环境,争取实现接待游客增长20%以上;渔业方面,抓住海陵湾经济区和国家级渔港经济区建设契机,大力支持海伽阳海陵岛现代化海洋牧场一期项目建设。加强与深水网箱养殖龙头企业合作,依托金鲳鱼种苗产业在全市领先优势,引导近海养殖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现代渔港和美丽渔港项目收尾工作,加快建设渔人码头,发展多业态渔港经济;农业方面,聚焦做大“土特产”文章,做强独有的珍珠马蹄特色农产品品牌,有序扩大海红香米、凤梨、黄皮、油菜花等特色种养面积,加快“水稻+禾虫”“水飞鸭”等新种养项目培育,打响“闸坡码头”“海陵珍珠”等精深加工品牌。

聚力典型创建。持之以恒提升人居环境整治成效,以打造西海岸滨海风光示范区为目标,继续巩固提升E1、E2风貌示范带,新谋划打造E3、E4两条风貌示范带,建设更多精品片区,串联起全岛特色产业和旅游景点,形成贯通东西两翼的滨海景观轴;持之以恒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成立“强村公司”,强化资源整合,发展壮大中草药基地、花海文旅基地、听海耕田等一批特色农文旅项目,加强对一夜埕特产街、渔家风情街以及领鲜综合体等商业资源进行整理和开发,营造乡村旅游、农事体验、文化体育等消费场景,做实做优村集体经济,积极培育新一批典型村,发展更多“百万村”。

聚力“群众关切”。优化12345热线全流程闭环管理,实现游客群众诉求办结率、满意率双提升;推进宜居品质升级工程,倒排工期,加速推进在建的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收尾工作,力促2025年改造项目4月开工建设;继续推动城市医疗集团建设,探索构建扁平化管理模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增加高中公办学位供给,办好办强“三所学校”,逐步推进小规模学校撤并和小学集中化办学。

   

阳江滨海新区(阳江高新区)

   

聚焦“三个关键” 推动县镇村建设提质增效

聚焦产业发展关键。紧扣阳江市委“4+4+X”产业布局,完善先进材料和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两大产业图谱、开展精准招商,探索实施产业链“链长负责制”,加快国际风电城核心区建设,继续落实“首席服务官”制度,力促天顺等项目加快投产,推动红荔枝二期等项目加快建成,不断把产业堆头做大、质量做优、实力做强。主动竞逐绿能新赛道,做大做透做深绿色能源与新型储能产业,重点推动广东(阳江)绿能示范产业园起步区建设,争取将其纳入国家零碳示范园区和国家绿电直连试点园区;建强承接产业转移主平台,高水平规划建设承接产业有序转移的“万亩千亿”主平台,大力推动省产业园、特色园区、合作园区三大园区聚势赋能,主动靠前承接优质要素资源外溢;建好产城融合主阵地,织密产业园区内外交通路网,持续推动港口码头和园区主干道路建设,加快完善园区公共配套设施,着力引入全民就业中心、阳江职院高新校区等高品质公共服务资源,提升园区综合效能。

聚焦镇村建设关键。推动平冈镇参照小城市标准规划建设,巩固提升典型镇和7条典型村,谋划新培育不少于2条典型村,构建“东优中融西拓南北透”发展格局;纵深实施“城乡环境提升、风貌管控提升”两大行动,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紧抓集体收入增长这个关键,突出引导园区周边村发展成为工业园区的生活后勤服务基地,探索打造沙虫、文蛤等农文旅研学基地,推动行政村年集体收入由20万向25万提升。紧抓城乡风貌融合这个短板,新增打造F3风貌示范带,将村庄与工业园串联起来,进一步推动特色产业、城乡风貌深融互促。紧抓社会资源助力这个力量,把握央企助力等契机,高标准谋划一批共建项目,用好在外杰出人才资源,建立人才库,感召其返乡投资、回报桑梓;释放基层治理效能,夯实民生服务根基。一方面,坚持普惠共享,进一步扩大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加快大魁小学附属幼儿园投入使用,逐步实现各村卫生站完善医保结算,将镇敬老院打造成为医养结合的颐养中心、敬老爱老示范基地。另一方面,坚持人民至上,深化“1+6+N”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建设,创新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聚焦组织保障关键。选优配强“百千万工程”人才队伍,深化乡镇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实施一批“直通车”事项,提高镇级行政效率;进一步用好财政资金、地方政府债券,主动向上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撬动更多“百千万工程”项目纳入到国家和省、市的资金盘子;结合产业体系发展需要和交通基础设施实际,科学谋划产业发展新空间,进一步加大土地收储力度、做好土地供应,优先保障大项目用地需求。

统筹:黄韬炜

撰文:黄林 赵强

编辑 李婉芬
校对 曹柏英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