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盎然的岭南大地上,博罗南药产业正焕发勃勃生机。今年县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沉香、艾草、金线莲等种植产业,谋划打造中医药健康谷,研发推出中医药特色康养产品,加快中医药产业发展。近年来,我县以种源保护为根基,以技术创新为动力,推动南药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在博罗县罗阳街道承粮陂村的象山药王谷,数千亩沉香林随风摇曳,奇楠沉香树已进入结香收成期。与传统野生沉香需数十年结香不同,这里通过人工干预技术,仅用四五年便实现高效结香。
据惠州象山药王谷种养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子雄介绍,奇楠沉香种植周期短、结香品质高,为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可能。
奇楠沉香种植区域
“沉香分成两大类,一类是野生沉香,但野生沉香生长周期比较长,要十多年才会结香。现在我们种植的沉香是另外一类,就是奇楠沉香。奇楠沉香一般种植4年就可以人工造香,造香需要两年半至三年多,结出来的香的品质很好。”周子雄说道。
周子雄讲解奇楠沉香的特性和市场优势
周子雄告诉记者,只有还原出各种道地南药共同生长的生态环境,才能更好地保护南药的未来。为此,他们在象山药王谷中心区1000多亩的沉香树林下,套种的岗梅、三桠苦、肉桂、五指毛桃等道地南药,既丰富了生态多样性,又通过直供华润三九等药企形成产业链闭环。
象山药王谷俯瞰图
据统计,罗浮山及周边地区生长的药用植物多达1200种。民间歌谣有言:“罗浮十八面,面面有瑰宝,若然无菖蒲,也产黄连和甘草。”
目前,周子雄带领团队已收集近800种中草药种源。他们的目标是保存罗浮山、象头山千种药材基因库,并通过产学研合作实现种源活化利用。
“2017年开始,我们带了很多药农去寻找中草药,最高峰时找到大概800种左右。接下来,药王谷的发展首先是要把罗浮山、象头山的中草药种源争取找到1000种保存下来。我们还将跟一些院校、科研团队合作进行研究,然后进行品牌化运作。”周子雄表示。
目前,药王谷已辐射带动湖镇、柏塘等镇建立超2000亩的种植基地,形成"林上沉香+林下南药"的立体生态经济模式。
惊蛰之后,万物复苏。在湖镇镇新作塘村的金线莲种植基地,人工栽培技术让这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和濒危珍稀药用植物实现规模化培育。据该基地技术总监洪创江介绍,通过环境智能调控和健康监测,金线莲培植成活率超过80%。
洪创江在金线莲种植大棚内介绍金线莲培育过程
“第一是无土栽培的技术体系,确保组培过程规范化、安全无菌。第二是一个环境调配的技术体系,结合技术人员全天候进行植株的健康监测,植株的成活率高达80%以上。第三是科研的协同创新体系,我们跟广东省农科院这边形成院企合作平台,开展金线莲高效种植的项目,让金线莲的开发插上科技的翅膀。”洪创江说。
面对南药产业的发展和市场开发,洪创江信心满满。他告诉记者,依托博罗地理环境的优势,凭借企业对金线莲高品质培育技术壁垒的突破,已经构建起“技术+市场+品牌”三位一体模式。
目前,主打品牌"罗浮七片叶"金线莲已形成特色IP,2025年产值预计突破千万元,成为博罗生命健康产业的重要支柱之一。
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濒危珍稀药用植物——金线莲
“我们以打造‘罗浮七片叶’品牌金线莲为基础,着力塑造罗浮山金线莲的特色资源形象,全力打响其知名度。以打造‘金线莲之乡’为目标,通过区域品牌的建设,提升罗浮山金线莲在市场上的辨识度与影响力。”洪创江表示。
目前,全县500亩以上中药材种植点已超过15家,博罗南药产业正从单一种植向全链条延伸。2019年成立的省级南药产业园,集聚罗浮山国药、新峰药业等龙头企业,推动种植、加工、康养三产深度融合。
数据显示,2024年全县生命健康产业规上企业增至51家,产值达53.5亿元,拥有中成药批文近200个、中药配方颗粒80余个,岭南民间验方研制的特色产品持续涌现。
象山药王谷南药种源保护基地
当前,博罗县正以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引领区建设为契机,深入挖掘罗浮山中医药文化特色资源,做强省级南药产业园,凭借“政策引导+市场经济”,以保护和创新双轮驱动,书写“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南药新篇章。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