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近年来,惠州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融入高质量发展全过程,始终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厚植绿色生态优势,让绿色生态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亮丽底色。
作为省内首批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的地级市,惠州以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行动、城乡一体绿美提升行动、绿美保护地提升行动、绿色通道品质提升行动、古树名木保护提升行动、全民爱绿植绿护绿行动等“六大行动”为载体,高位推动绿美惠州生态建设,不断探索将“含绿量”转化为“含金量”的发展新路径。
红树林变“金树林”
清晨的惠东县考洲洋,被清脆的鸟鸣声唤醒。岸边滩涂茂密生长的红树林,枝叶相互交错,层层叠叠,像是撑起了一把把巨大的绿伞,为鱼虾蟹贝遮风挡浪,成为鹭鸟栖息的家园。
晨有渔民轻舟过,暮有游客赏归巢。这几年,在绿美生态理念浸润下,当地群众放弃了度捕捞,转而发展起生态养殖、观光旅游等产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谱写一曲美妙的生态乐章。
生长于海陆交接潮间带地区的红树林,具有强大的固碳功能和生态资源价值。如今,这片红树林以另外的一种方式,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积极回馈。
今年7月,在广东省环境权益交易所,广东能源集团节能降碳有限公司以超400万元竞得惠东县10年期红树林碳汇开发权,标志着全国首笔红树林碳汇开发权交易落地惠州。
根据测算,此次交易中涉及的红树林预计在10年期内,可固定约4.3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创下当前国内总量最大、数额最高的红树林碳汇交易纪录。
近年来,惠州始终将红树林修复种植工作列为重点工作持之以恒推进,并先后出台多个政策文件,成立惠东县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科学规划引领红树林保护与修复。
截至目前,惠州累计新种植红树林8857亩、修复现有红树林1965亩,形成万亩连片红树林的壮观景象,恢复到上个世纪60年代的连片规模。
绿美庭院扮靓乡村“大美”
在惠城区江南街道的东江岸边,有一处300余年的古老渔村——七联村津头湖村民小组。村中红花绿叶簇拥,农家庭院窗明几净。沿着村里的登山步道漫步,一路林木苍翠,空气清新,优美的生态环境令人沉醉。
“自从江南大道通车后,我们村的路变好了,村委会也积极推动乡村环境绿化美化,村里的人气也旺了。”村民吴美群告诉记者,现在村里还有48条持证的东江捕鱼船,村民通过销售渔货、开设大排档等方式,找到了新的收入途径,津头湖也成为了东江岸边的一处全新网红打卡点。
除了拥有悠久的捕鱼历史文化,津头湖村民小组还有一座小山头,因形似卧佛而取名为卧佛山,这里拥有众多古树,包括格木、橄榄、木荷、细叶榕等品种,其中有林业部门挂牌的古树29棵,百年以上的有13棵。
当前,惠州始终把利民惠民作为绿美生态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不断加大城乡绿化美化工作力度,打造“推窗见绿、出门享绿”、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美丽家园。
今年以来,惠州市人大代表提出的建议“美丽庭院”项目列入市人大代表建议办理资金项目,发动群众参与农村“美丽庭院”建设,打造了一批美丽庭院典型村,通过典型示范引领群众投身绿美家园建设热潮。
截至目前,惠州已新增各级“美丽庭院”7418户,全市已建设各级“美丽庭院”34044户,以“小美”庭院扮靓“大美”乡村,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
让古树“老有所依”
在惠州龙门麻榨镇的中心村,微风吹拂下,一棵如巨伞般的古树发出了嗦嗦的声音,树下的人们散心聊天,与古树共享此时的岁月静好。
这株树龄超过1015年的古榕树,是惠州现存的两棵超千年古树之一,树高13米,胸围980厘米,平均冠幅30米,需要至少10个成年人才能完全合抱。
千年古树依然焕发青春生机的背后,是惠州不断加大对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力度,努力保护好每一株“活化石”,让古树名木“老有所依”。
为全面摸清和掌握古树名木资源状况,加强全市的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自2002年起,惠州前后组织开展了5次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建档工作。根据最新一次调查(2022年),惠州共有古树名木13106株、古树群144个,古树名木数量位居全省地级市第一。
不仅如此,惠州还为每株古树配发了“身份证”,用小小的挂牌“浓缩”了古树的“身世”。通过扫描挂牌上的二维码,市民们能快速了解古树名木的中文名称、学名、科属、树龄、胸径、坐标等信息。
经过多年努力,惠州古树名木实现了四个“全省第一”:古树名木数量居全省第一,全省第一个建立古树名木信息化管理系统,全省第一个实现全市古树资源“一张图”,全省第一个为古树名木购买保险。
“绿美惠州生态建设是一项系统的、长远的工程,需要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和奋斗。”惠州市林业局副局长雷名武表示,惠州将坚持顶层设计、规划先行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既要兼顾“绿”与“美”,更要与产业相结合,达到致“富”效果,不断提高绿美惠州生态建设水平。
观察眼
用好绿色发展“金钥匙”
从拥有1万多亩罗浮锥天然林的博罗县寨头村,到今年初火爆出圈的仲恺潼湖镇黄屋村百米“三角梅瀑布”,再到龙门城西村的花园式村庄,依托独特的自然禀赋,惠州的乡村已装上了动力澎湃的“绿色引擎”,创造了源源不断的“绿色红利”。
惠州以森林面积65.7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57.91%的绿色实力,排名珠三角城市第二位。在惠州的城乡土地上,葱郁的山林、清澈的溪流、肥沃的田野,构成了一幅幅如诗如画的生态美景。这些绿色资源不仅为各类生物提供了栖息繁衍的家园,也成为惠州乡村独特的风貌标识。
这两年,惠州紧跟全省绿美生态建设战略部署,把绿美生态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在全市范围内掀起植绿护绿大行动,开展多场不同形式的爱绿、植绿、护绿专题活动,推动村民主动利用自家门前屋后的空地种草、种花、种树,打造绿美小景观,提高城乡绿美环境。
为了让丰富的“含绿量”释放出“含金量”,惠州还在不断探索。截至今年7月,惠州完成红树林营造面积约1400亩,修复面积约1315亩,成为广东省首个获得国家和省级造林奖励指标的地市;全国首笔红树林碳汇开发权落户惠州,创下当前国内总量最大、数额最高的红树林碳汇交易记录,开创了全国红树林碳汇交易权先河。
当前,惠州正积蓄强化政策保障,研究制定更多有利于林业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促进林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适度发展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等“森林+”新业态,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不断提高绿美生态综合效益,以绿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数读绿美惠州
1.惠州森林面积66.0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58.2%,排名居珠三角城市第二位;
2.拥有古树名木1.3万株,古树名木保护成效显著,率先实现四个“全省第一”;
3.全市完成红树林营造面积约1400亩,修复面积约1315亩,成为广东省首个获得国家和省级造林奖励指标的地市;
4.2023年以来,全市县镇村绿化共植树172.76万棵,新建义务植树基地211个,设立“绿美惠州生态建设行动基金”,累计募捐金额折计达10800万余元。
5.截至今年7月,惠州完成林分优化提升32.16万亩、森林抚育提升28.02万亩,超额完成省下达指标任务。
南方+记者 乌天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