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迎风摇曳的花海,这里有抵御贼寇的古围墙;这里有曲韵悠扬的粤剧,这里也有独具特色的太傅文化。
这里就是东坑镇丁屋村,一个既拥有山水田园美丽风光高颜值,又拥有数百余年人文底蕴深内涵的美丽乡村。
近日,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第四批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名单。东坑镇丁屋村获得“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称号,是全市入选的6个村(社区)之一。
东坑镇丁屋村名列其中
立足资源禀赋
推进乡村特色旅游发展
走进丁屋村,青砖黛瓦,古色古香,小巷人家,浓浓的乡村韵味扑面而来。在这里,有500多年的历史遗迹——丁屋古围墙,饱经风霜的石墙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历史故事;有古色古香的丁屋戏台,节假日时总会上演精彩的粤剧表演,是村民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有将军柱、丁氏祠堂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蕴藏着深厚的古村历史文化底蕴。
丁屋村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西围门、国学文化园、冰泉公祠、魁星楼、丁屋棋亭、丁屋小学旧址、丁屋食堂......该村立足实际,瞄准“百千万工程”发展机遇,大力推进省市“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培育工作,不断挖掘和丰富旅游资源,同时依托月明湖湿地公园、山水新天地等生态旅游资源,以及非遗、美食等资源,创新发展多元旅游休闲产品和业态,推进乡村特色旅游发展,吸引众多省市内外游客打卡,成为近年来的新消费热点。
村庄风貌管控
绽放“美丽经济”
丁屋村在保留村庄原有传统风貌和地域特色的同时,通过引入多方资源,大力提升旧村品质,通过旧屋活化、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四小园”建设、房屋风貌管控等,实现村容村貌蝶变升级,并带动周边露营、民宿、餐饮、咖啡等新业态发展,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
亭台楼阁,曲巷幽径,一步一景,满眼芬芳,心旷神怡。“美丽庭院”建设成效在丁屋村一览无余,家家户户自觉将庭院、阳台实施“微改造”,因地制宜打造农村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等小生态板块,让“四小园”像花蝴蝶一样飞舞在村头巷尾、路口田间,成为装点农村的星星点点。
丁屋村民居岭南特色鲜明,整合祠堂、会堂、风水塘、古树多种元素,并修缮滨水步道、栈道、巷道,构建特色的步行游览体系,沿着参观路线,可通达整个“丁彭黄”片区,夕阳西下,领略浪漫无限的月明湖田园风光。
公共设施完善
提供高质量文旅体验
村景点出入口处、主要路口等均设有导览全景图,内容完善,标识了游客中心、旅游厕所、出入口、医务室和停车场等位置,同时标识了游客当前所处位置、附近服务设施的分布及周边景点情况。此外,各游览景点都设有介绍牌,文字清晰、内容详实,便于游客参观了解古村历史人文。
距离丁屋村游客服务中心200米内,建设有东坑镇北部社区卫生服务站,站内设立了丁屋村医疗点,服务功能齐全,有专门的医务人员为游客提供专门服务,还配有日常药品、急救箱以及急救担架待等,实现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全覆盖。
接下来,丁屋村将以此次上榜为契机,发挥特色村资源禀赋优势,活化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民宿、旅拍、非遗体验等文旅新业态,积极举办粤剧表演、花卉超市、“百千万工程”研学等文化活动,不断丰富游客游玩体验,以更多的优质文旅资源展现丁屋村魅力。
【丁屋美景抢先看】
丁屋古围墙
古围墙建于明朝正德 (1506~1521) 年间。据说明正德年间,战乱连年,盗贼蜂起。丁屋村民为保家园,于是在村庄周围修筑起一道围墙。围墙长1200多米,高5米,宽4米,围墙的东、西、北面筑起大围门,围门之间筑有十三个炮楼,楼内有方形洞口,供暸望和射击之用。
明朝末年,李万荣、卢高彼两贼首,得知丁屋十分富有,名人甚多,欲率兵进村抢劫。村民得知后将围门关上。贼兵欲进不能,便驻扎天马岭围困丁屋近三个月。后来,朝廷带兵赶到,将贼兵消灭。
丁屋古围墙经历500多年的历史沧桑,现已残缺不全,仅存与彭屋村接壤之处约200米墙身。2002年12月公布为东坑镇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1月公布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
丁氏祠堂
“丁氏祠堂”,始建于明朝景泰(1450-1457)年间。在东莞素有“三间祠堂、四间庙”之说,“丁氏祠堂”就是其中之一。由此可见“丁氏祠堂”在东坑优秀历史文化中的耀眼地位。
据传明景泰(1450~1457)年间,丁屋村有一才华横溢的举子,姓丁名邦桢,字善甫。23岁科举高中进士,官拜琼州府教授,名气甚佳。后经祖父丁松确友人陈琏引荐,到官廷教皇子读书。皇帝赠金三百两、准假一个月,让他回到家中建“丁氏祠堂”,安置先祖之灵。
“丁氏祠堂”横匾四字样,据考证为明代新会籍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诗人、书法家“白沙先生”陈献章束茅成笔所书,史称“茅龙翰墨”。大门石柱上,用上乘之木雕刻一对长联,上联:“镇钟山而雄地势,临镜沼而湛渊泉,形胜萃乾坤之清气”;下联:“骑天马而跨云峦,跃河龙而溯星汉,规模壮岭海之伟观”。
丁屋戏台
在丁屋,村民有听粤剧的传统。过去,村民用红石砌成高台围边,时常邀请粤剧名家在此登台表演粤剧名曲,村民纷纷汇聚于此畅听欣赏。新中国成立后,丁屋村的青年男女在广州粤剧团老师的指导下,编排了一部粤剧《沙家浜》。一开始在丁屋戏台上表演给本村村民观看,后被邀请去镇内各条村、周边镇街表演,名噪一时。
丁屋食堂
丁屋食堂位于东坑镇丁屋村旧村东门一巷47号左侧,建于1958年公社化运动时期。食堂坐北向南,为青砖砌墙,板瓦覆顶,前有牌楼,上有五角星标志,原写有“丁屋食堂”字样,现难辨认。后为食堂,用于全村人吃饭。食堂规模较大,面三间,有折角,内部连通,面阔17.6米,进深24.7米,高约8米。后为丁屋村大队部,曾出租给私人做工厂经营。工厂搬迁后至今空置。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