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愿挑最重的担子,敢啃最硬的骨头,善接烫手的山芋。”被问及什么是劳模精神,季华实验室主任助理李延伟脱口而出。这是李延伟办公室墙上的标语,他将之视为自己科研生涯的写照。
李延伟是光学工程专家,于2021年8月加入位于佛山的季华实验室。不到四年时间,他带领团队承担多项重大科研任务,突破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其中研制的“智能防螨测试仪”,解决了相关行业的痛点问题,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推动产业升级的强劲引擎。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从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下称“长光所”)到季华实验室,从事科研工作的17年里,李延伟主持或参与项目收获了诸多重量级奖项。他的奋斗经历,是一位科学家向未知领域发起冲锋的故事,更是一座工业大市“智造”跃升宏大叙事的注脚。
工作中的李延伟。邱日华摄
工作中的李延伟。邱日华摄
从“学术”到“产业”,为佛山智造转型赋能
一个困扰纺织行业多年的痛点,被李延伟的团队“跨界”破解。
防螨纺织品是当下纺织业的热门品类,然而螨虫检测却是个令人头疼的难题。
传统的办法是如何测试螨虫的?企业首先要对纺织样品进行螨虫定时培育,再根据培育前后螨虫数量的变化来判断。现有检测手段下,企业普遍采用显微镜结合人工计数的方法统计螨虫数量。操作人员需依赖双眼,一边控制显微镜,一边移动培养皿观察。
仅百微米大小的螨虫在布料上快速爬行,这种检测不但效率低下,且漏检率高,操作人员为此苦不堪言。
面对市场诉求,李延伟和团队马力全开。短短一周时间内,就搭建一套演示系统,得到了中联技研(佛山)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的高度认可。双方很快就达成合作意向。
攻克大视场高分辨率光学成像、突破活体计数深度学习算法、自研人机交互操控软件……此后的5个月时间里,实验室灯火通明,团队不断拿下一个个关键技术。在季华实验室的支持下、又在短时间内完成了智能防螨测试仪原理样机的研制。
2024年10月,智能防螨测试仪在季华实验室圆满完成验收评审。整个产品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从光、机、电、算等各方面都是由团队独立自主研发,能够快速识别和准确统计出螨虫的数量,检测速度比传统方法提高数十倍,大幅度提高了纺织检验行业的生产效率。
从“学术”到“产业”,李延伟实现了科研成果的快速落地转化。“此前一直致力于国家重大需求,从事航空航天领域的相关研发工作,来到佛山后,我更加注重服务于本地企业。”李延伟说。
据了解,李延伟长期从事于精密机械与光学成像系统研究,成功研制高功率高性能极紫外光源工程样机、轻小型双合成孔径量子通信地面望远镜、半导体缺陷检测系统等,填补国内空白,部分科研成果已成功转化落地佛山。
传帮带中育人才,劳模精神铸就团队之魂
“一个人干成大事,必须依靠团队。”
李延伟深谙此理。作为团队领头人,他既是严谨的科学家,又是温暖的引路人,建立起一支涵盖材料、光学、机械、电气等专业,能吃苦、能攻关、能战斗、团结合作的青年队伍。
李延伟的团队现有全职人员22名,包含博士7名,硕士14名。其中,90后占比超过八成,这无疑是一支朝气蓬勃的人才队伍。
李延伟团队合影。受访者供图
李延伟团队合影。受访者供图
“没有任务,学科和人员都无从成长。”李延伟说。在工作中他毫无保留,坚持用项目带动人才培养。通过参与“极紫外光源”“量子通信望远镜”等国家级课题,青年科研人员在实战中掌握系统设计、集成测试等多学科交叉领域的工作能力。
如今,这支队伍中,已经有1人成长为研究员,还有副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3名,工程师2名。
李延伟在意的,不仅是科研能力的成长,更是科研精神的传承。
2024年,团队承接某量子通信定制望远镜论证的紧急项目。李延伟带领十几名成员在办公室日夜鏖战,一个月内形成了超400页的报告,并最终完成了项目验收评审。其间,他始终与团队并肩作战,经常加班到凌晨,用行动诠释了“愿挑最重的担子,敢啃最硬的骨头”的真谛。
“我们不鼓励加班,但是也不怕加班。”团队核心成员谢虹波说。他表示,李延伟在严格的专业要求之外,对年轻人的关怀同样细致入微。去年,项目攻坚的关键期,谢虹波的第二个宝宝出生了。得知消息后的李延伟主动协调资源,帮助其平衡家庭与工作。
在这种“传帮带”文化下,这支初生的团队凝聚力日益增强。李延伟将长光所“老航天人”的工匠精神,带到了季华实验室这个新型研发机构,在佛山这片热土上生生不息。
采写:南方+记者 邱日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