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5月9日,在庆“5·12”国际护士节暨2025年广州好医护之“羊城护理之星”“广州好护士”主题分享会上,广州正式启动医疗机构免陪照护服务试点工作。首批32家医疗机构参与,覆盖全市11个区,提供近4000张床位。
护理员不得从事医疗护理专业技术性工作
“一人住院,全家陪护”的现象在现实中仍较常见,既增加家庭负担,也影响医疗秩序。为破解这一难题,广州市卫生健康委等六部门印发《广州市医疗机构提供免陪照护服务试点工作方案》,提出到2025年底,每个区至少设有一家试点机构,探索建立服务规范、运行机制与保障体系。
根据《方案》,免陪照护服务病区将优先配置结构合理、数量适宜的护士,并按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开展工作。同时,护理员须取得培训考核合格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护士指导下提供生活照护与辅助服务,不得从事医疗护理专业技术性工作。
作为首批试点机构之一,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早在2024年12月就率先开展了免陪照护探索。该院护理部主任王灵晓介绍,试点工作聚焦两个关键问题,即患者是否放心使用护理员服务、照护费用是否可承担。
为此,医院制定了标准化培训体系,采用情景模拟方式教授喂食、订餐、病情观察等技能,并建立“责任护士—护理组长—护士长”三级质量控制体系,确保服务品质。她认为,免费照护服务未来应推动护理员分级管理,建立统一的社会化认证机制,进一步提升队伍稳定性和专业化水平。
《方案》要求,试点医疗机构应根据政策落实免陪照护服务价格,由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后自主选择并承担相应费用;若选择第三方陪护机构提供服务,收费标准应明码标价,由双方协商确定并自费支付。
同时,广州鼓励保险公司探索将免陪照护费用纳入商业保险,满足群众多层次保障需求,并推动护理机器人等智能照护手段在临床落地。
“哪里有病人,哪里就有护士”
广州护理学会理事长张积慧从业逾40年,见证护理从“打针发药”走向“全流程照护”。她表示,如今护士的服务延伸至出院和居家康复,“哪里有病人,哪里就有护士”。
护理职能的扩展,也对从业者提出更高要求。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李萍表示,近年来智慧病房建设、AI技术应用等为护理减负和提效带来新可能。因此,护士除了掌握专业技能,还需具备健康传播能力,能够在多媒体平台上开展科普教育。
“现在我们鼓励年轻护士参与AI疾病预测、制作健康视频,这是过去难以想象的。”李萍说,护士的角色正从单一执行者转向知识传播者与患者陪伴者,配合弹性学习制度与夜班次日免培训等举措,护士减负正在落地见效。
广州首批免陪照护服务试点医疗机构名单
广东省人民医院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南方医科大学口腔医院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广东省中医院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广东省水电医院
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
广东省第一荣军优抚医院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白云医院
广州市白云区人民医院
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花都区人民医院
广州开发区医院
南方+记者 厉思璇
通讯员 穗卫健宣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