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广东省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第六场专题会议(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专场)在广州举办。会上,广东爱健康农牧集团董事长李瑞清结合企业实践剖析农牧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为破解民营农牧企业融资困境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
“全产业链模式是保障产品质量、提升品牌价值、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李瑞清在发言中强调,农牧产业的天然属性使其面临诸多挑战:生产周期长、抗风险能力弱、标准化程度低,民营企业更是深陷“投入大、回报慢”的困境。在全产业链布局过程中,企业不仅要应对市场价格波动、疫病防控等传统风险,更需解决资金投入规模大、融资渠道狭窄等现实难题。“没有金融活水的持续灌溉,再好的产业蓝图也难以落地生根。”李瑞清的观点道出了众多农牧企业的心声。
农牧企业被迫“短贷长投”
李瑞清深入剖析了当前民营农牧企业面临的三大融资难题。
其一,种业保育与技术创新的“寂寞”需企业独自承担。种业是农牧企业的“命脉”,但种业振兴具有高投入、慢回报的特点,让不少企业望而却步。爱健康农牧集团深耕清远鸡保种育种二十余年,累计投入大量资金才为全产业链筑牢“根基”;同时,企业与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高校合作搭建产学研平台,以工业化思维改造传统农业,推动自动化养殖、数字化溯源等技术落地。但无论是种业研发还是技术升级,均属于“耐得住寂寞”的长期工程,需持续资金支持,而当前传统金融产品难以匹配这类长周期、重资产需求,企业投入主要依赖自有资金,亟需政策与金融工具创新突破。
其二,农业资产与金融信贷的“梗阻”待理顺。农牧企业在农业设施用地、生产设备等方面投入巨大,但因权属登记不完善、评估体系缺失,这些资产难以转化为有效抵押品;品牌、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价值也未被金融机构充分认可。李瑞清举例说明:“集团建设的现代化养殖场投入数亿元,却因土地性质限制无法通过抵押融资;而广西贵港已开展农业设施权属登记试点,四川某企业以‘南充柑桔’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质押获得信贷支持,这些成功案例值得广东借鉴推广,让‘沉睡资源’变为‘流动资本’。”
其三,融资期限与产业周期的“错配”亟待化解。农牧项目回报周期通常长达5-10年,但银行贷款期限多为1-3年,企业被迫“短贷长投”,极易引发资金链风险。此外,联农带农的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因缺乏抵押物和信用记录,贷款难度更大。“我们曾为合作农户提供担保,但风险集中让企业不堪重负。”李瑞清坦言。
推动农业资产权属登记改革
针对上述困境,李瑞清结合产业实际与企业诉求,提出四项政策建议:
一是推动农业资产权属登记改革。加快农业设施用地确权颁证试点,明确地上附着物的金融属性,让农牧企业的固定资产能够转化为融资抵押品,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
二是设立种业与科技专项信贷产品。针对农牧企业种业研发、技术升级等长期投入需求,推出贴息贷款或延长还款期限的专项产品,降低企业资金成本,支持产业核心技术攻关。
三是构建政银企风险共担机制。由政府牵头建立“风险补偿基金”,通过风险补偿、担保补贴等方式,降低金融机构对农牧业贷款的顾虑;同时完善农户信用体系,推出5年期以上低息专项贷款,并创新供应链金融模式,以核心企业带动上下游中小微主体融资。
四是强化产业链协同支持。将龙头全产业链企业与农户、合作社等纳入统一金融生态,实现“以大带小、以强扶弱”,推动整个农牧产业链协同发展,提升产业整体抗风险能力与融资可得性。
END
采写:南方农村报记者 杨雪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