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9月18日凌晨,美联储宣布降息25个基点,开启2025年首次降息。这本是市场早已押注的结果,却又远远超出“技术性调整”的意义。
它既是经济信号,也是政治动作;既是周期转向的起点,也可能是美元信用重估的起点。
9月18日,《财知道·直播间》第一时间连线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和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民生证券宏观资深分析师邵翔,共同剖释这一关键政策的深意。点击观看直播→→美联储降息,全球资金的下一站在哪?
一问:这一次降息,是鲍威尔向白宫“低头”了?
从经济数据来看,美国通胀回落、非农走弱、制造业趋冷,为降息提供了数据支撑。但真正令市场警觉的,是背后的政治张力。
“这次降息是‘心不甘情不愿’。”董希淼一语道破。他说,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声明中刻意强调,这是出于“风险管理”考虑,不是对经济数据的直接回应。“他维持住了面子,但也确实做出了政策让步。”
杨德龙指出:“白宫的债务压力已经到了极限,37万亿美元的联邦债务,1万亿美元的年化利息支出,这不仅是货币问题,更是财政焦虑。”
邵翔则强调这次降息的“试探性”:“你可以不降,也可以降,这25个基点,是在经济与政治之间寻找一个临界点。”
二问:这是不是一次新的全球宽松周期的起点?
答案是肯定的,但不对称。
董希淼指出:“这一次降息将打开全球央行联动的空间,除了日本,多数主要经济体都可能跟进,少数国家已经抢跑。但步调各异,节奏不同。”
更关键的是市场的反应——从黄金到比特币,从A股到中概股,全球资产价格正经历“再标定”。
邵翔提醒:“美元若步入贬值周期,撬动的将是全球资金的再配置。这不是一次孤立操作,而是一场全球资产逻辑的换挡。”
杨德龙判断:“这会形成对中国资本市场极为有利的外部环境——人民币汇率压力缓解,政策空间打开,资金回流势能增强。”
三问:谁将成为这场资金再配置的受益者?
中国科技股,正在走向聚光灯。
邵翔从全球视角出发指出:“如果要赌未来的科技突破,除了美国,还能投谁?欧洲、日本都错过了互联网和AI这两轮浪潮。绕来绕去,可能还得回到中国。”
他判断,在美元走弱、资金外溢的背景下,中国科技股可能成为外资新的下注方向。董希淼补充:“当前利差收窄,人民币汇率更稳定,为中概资产和A股打开了估值修复窗口。”
杨德龙进一步指出:“这轮行情,可能是新一轮‘慢牛’的起点,背后有六路资金在持续流入A股。”这包括:机构资金加仓、居民储蓄搬家、债市回落资金外溢、楼市投资性收缩、外资增配、政策层面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
四问:中国会跟着降息吗?
美联储降息,为中国货币政策打开了空间,但并不意味着“同步跟降”。
董希淼指出,中国央行仍会坚持“以我为主”。虽然当前中美利差收窄、人民币汇率压力减轻,为中国降息创造了宽松的外部环境,但国内仍面临两大制约:一是银行净息差已降至历史低位,二是存款利率已几乎触底,“再降很难”。这使得短期内中国更可能优先选择降准、结构性工具等方式释放流动性。
“我们不是没空间,而是需要在稳增长、保汇率、稳银行等多重目标之间动态权衡。”他说。
邵翔也认为,中国的降息路径不会简单复制美国节奏,“我们已经走在美联储前面了”,关键在于如何精准支持内需、避免大水漫灌。他判断,中国的货币政策更有可能走“慢释放、强定力”的路径,“利率方向可能会继续下行,但节奏会非常谨慎。”
杨德龙则指出,正是这种谨慎,也让中国在全球资金再平衡中更具吸引力:“宏观政策的可预期性,反而可能吸引中长期资金流入。”
这意味着,在全球流动性拐点打开的同时,中国也在小心把握自己的“节奏感”。
五问:对于普通人,这意味着什么?
“你再把钱全放银行里,就太被动了。”
董希淼提醒,当前一年期定期存款挂牌利率已跌破1%,活期更是接近零。“美联储等各国央行降息,再次确认低利率时代将是漫长的,对老百姓投资理财行为的冲击是深远的。”
他建议根据风险偏好进行分层配置:稳健型可以选择现金管理类理财、货币基金、结构性存款;平衡型可考虑债券基金、基金定投、黄金定投;进取型则可布局中国核心资产、科技成长板块、黄金、大宗商品相关基金。
邵翔强调:“普通人不必追波动,关键是抓方向。美元贬值周期可能带来的是一轮长达8~10年的全球资产重估,你需要站在正确的趋势里。”
杨德龙也呼应道:“A股这轮行情不仅是情绪修复,更是资金与政策共振的结果。一轮牛市,是拉动经济的第四驾马车,也是普通人资产配置思维的大考。”
南方+记者 陈颖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