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奏响连南大麦山特色产业发展协奏曲

作者 黄津 2025-09-02 12:08

引入水肥一体化系统,建成1020亩标准化生态茶园;促成7个政企校项目签约,达成1000万元采购意向;助力“瑶鲜泉西洋菜”成功注册商标,年产值达300多万元……这是连南瑶族自治县大麦山镇人大围绕镇党委中心工作,助力产业发展的一组数据,奏响了特色产业发展协奏曲。

近年来,大麦山镇人大创新探索“代表+四位一体”履职模式,以“代表+站点”深入调研、“代表+示范”引领发展、“代表+平台”凝心聚智、“代表+服务”宣传塑牌为核心路径,组织人大代表在“四个千亩”产业布局、瑶族特色品牌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中主动作为,为民族地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人大动能。

代表+站点

积极建言献良策

大麦山镇人大以中心、白芒片区两大联络站为履职“前哨”,组织代表常态化进站接待群众、开展产业专题调研。

聚焦高山茶、油茶等特色产业发展难点,代表们深入田间地头、企业车间、项目一线,通过座谈交流、实地察看、个别走访等方式摸清实情、收集民意。

人大代表助力建设生态茶园带农增收。黄津 摄

人大代表助力建设生态茶园带农增收。黄津 摄

针对高山茶产业规模小、品牌弱、技术缺的问题,刘雪辉、房杰明等代表依托联络站调研数据,提出《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提升高山茶种植与制茶技术,并加大品牌宣传力度》的建议,推动镇政府与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合作,引入水肥一体化系统,建成1020亩标准化生态茶园,带动茶农人均年增收2000余元;同时对接华南农业大学提供技术指导,为农产品加工注入科技力量。

2024年以来,该镇人大各联络站累计收集产业发展意见建议12条,推动解决9条,问题解决率达75%,切实将调研成果转化为产业发展实效。

代表+示范

示范引领兴产业

人大代表不仅是监督者,更是实践者和带头人。大麦山镇人大充分发挥10余名农民代表、企业家代表的“领头雁”作用,鼓励代表带头创业兴业、带动群众增收。

该镇人大代表、白芒村党支部书记房成忠牵头探索“党组织+经济联合社+企业”合作模式,整合闲置电站宿舍改建万龙食品加工厂,2023年试产即签订50万元腊味订单,实现“投产即盈利”,带动202户农户参与生产、增加收入;白芒片区联络站代表主动推广“大棚经济”,推动建设80亩蔬菜种植基地,项目建成后预计年销售额达175.2万元,可吸纳23名村民就近就业。

万龙食品加工厂带动202户农户参与生产、增加收入。大麦山镇供图

万龙食品加工厂带动202户农户参与生产、增加收入。大麦山镇供图

在代表示范带动下,大麦山全镇“四个千亩”产业布局成效显著,2025年上半年完成高山茶销售收入4万余元,上洞西洋菜种植基地产出约2万斤、产值超100万元,形成“一户带一片、一片兴一业”的产业发展格局。

西洋菜种植基地。大麦山镇供图

西洋菜种植基地。大麦山镇供图

九寨梯田。赖云帆 摄

九寨梯田。赖云帆 摄

代表+平台

凝心聚智解难题

人大代表联络站不仅是联系群众的窗口,更是汇聚产业发展智慧的“智库”。

大麦山镇人大通过定期组织代表、企业负责人、农户和专家在联络站召开产业发展议事会、协调会,共同研判市场、对接资源、解决难题。

借助驻镇帮扶力量,代表联络站推动广州城投集团援建白芒村邮政综合便民服务中心,2023年办理快递业务1871件,促销农产品331笔,为村集体增收1.04万元。2024年,在代表们的全程参与筹备下,推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签约活动,促成7个政企校项目签约,达成1000万元采购意向、获赠1.5万元绿化基金。

同时,代表们通过平台提议“以节为媒促产业”,推动举办“采茶节”“七月七开唱节”等民俗活动,2023—2025年累计吸引游客5万余人次,带动农特产品销售超20万元,实现“平台搭台、产业唱戏”的良性互动。

大麦山镇“七月七开唱节”。黄慧诚 摄

大麦山镇“七月七开唱节”。黄慧诚 摄

代表+服务

精准服务塑品牌

人大代表来自人民、扎根人民,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和影响力。

大麦山镇人大引导代表发挥“政策宣传员、产品推销员、形象展示员”三重作用,通过10余项特色服务举措打响产业品牌。

利用自身优势,代表们通过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宣传大麦山茶叶、腊味、西洋菜等特色农产品,联系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力量拍摄的《大麦山·水云生处·心之桃源》宣传片全网播放量超300万次。在代表们的推动下,“瑶鲜泉西洋菜”成功注册商标,年产值达300多万元;黄莲高山茶(连南黄汤)荣获全国黄茶斗茶大赛金奖,填补了连南瑶族自治县高端黄茶品牌的空白。代表还积极参与“镜界里的九寨欢歌”摄影大赛、火把巡游等文旅活动,讲好大麦山故事,提升产业知名度和美誉度。

下一步,大麦山镇人大将继续紧扣“百千万工程”和典型镇培育要求,进一步发挥代表作用,在产业规划、品牌打造、市场拓展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形成更多具有瑶族特色的产业亮点和增长极,为打造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示范镇贡献人大智慧和力量。

南方+记者 黄津

通讯员 房智威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编辑 黄滢
校对 刘珺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