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进入专栏
在江门市江海区外海街道南华里1号,一座青砖灰瓦的清代建筑静静矗立。门楣上“陈少白故居”五个大字,将人们的思绪引回波澜壮阔的近代中国。这座始建于清代光绪年间的三合院式建筑,正是辛亥革命元勋、“国叔”陈少白出生和成长的地方。
在江门市江海区外海街道南华里1号,一座青砖灰瓦的清代建筑静静矗立。
在江门市江海区外海街道南华里1号,一座青砖灰瓦的清代建筑静静矗立。
陈少白,原名闻韶,号夔石,广东新会外海乡(今江门市江海区外海街道)南华里人。年少时天资聪颖,1888年入读广州格致书院,次年结识孙中山,两人志同道合,结为兄弟。1895年,陈少白参与组织香港兴中会总会,成为孙中山的得力助手。他不仅是革命组织的重要策划者,更是一位杰出的革命宣传家。
辛亥革命成功后,陈少白却急流勇退,辞去所有官职,致力于家乡建设和教育事业。在外海街道,陈少白的印记随处可见,成为这片土地上不可磨灭的文化符号。
“革命第一笔”
年少时天资聪颖的陈少白,1888年入读广州格致书院,次年结识了孙中山。两人志同道合,结为兄弟,从此开启了他们共同的革命生涯。
陈少白故居。
陈少白故居。
1895年,陈少白加入兴中会,成为孙中山的得力助手,协助处理兴中会总部事务和参与组织发动广州起义,后因事泄而起义失败。次年,陈少白与孙中山赴日本,结识侨商冯镜如等,开展革命活动,在横滨组织兴中分会。
1900年,他回香港联络会党,加入三合会,被封为“白扇”(军师),又加入哥老会为“龙头”(首领)。他联合三合会、哥老会与兴中会组成兴汉会,孙中山为统领,陈少白为实际主持人。同年十月,兴中会总部的机关报《中国日报》创刊,陈少白任社长兼总编辑,以犀利文笔揭露清廷腐败,宣扬革命思想,被誉为“革命第一笔”。
1905年,中国同盟会香港分会成立,陈少白任会长,与李纪堂等在广州创办采南歌剧团,编研《文天祥殉国》等戏剧,破除迷信,表扬忠义。
中华民国成立以后,陈少白致力兴办实业,组建粤航公司任总司理。1915年,陈少白与李煜堂在上海开办保险公司并担任主席。民国10年(1921年),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后,陈少白任总统府顾问,年底任大本营参议。
深藏桑梓情
走进江海区外海街道,陈少白的印记随处可见——陈少白亲笔题名的“龙溪第一泉”重焕生机,陈少白故居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少白先生当年的实业精神在这里生根发芽,“绿化桑梓”的倡导仍在这片土地延续……
龙溪第一泉。
龙溪第一泉。
1922年,陈少白辞职回故里,担任外海乡民团保甲局长,主持乡政,热心家乡建设。1930年,他再任新会县第四区外海乡事委员会主席、第四区区长兼外海乡长等职。
在任期间,他首建“海金北”公路及外海墟镇马路,铺设乡中石板便道,兴办学校并任乡立第一小学名誉校长,创办外海中学,并自捐万元兴建两层新式校舍“梦桥校舍”。此外,他实行严禁赌博,创办《外海杂志》改良风俗,倡修公园,清理田亩赋税。1934年12月23日,陈少白在北京病逝,终年65岁。次年,他葬于外海乡茶庵寺后山。
如今,陈少白故居已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江海区近年来加大对陈少白文化的挖掘保护力度,不仅对故居进行了多次修缮,还建立了陈少白纪念馆,通过丰富的历史文物和图文资料,全面展示其革命生涯和爱国精神。
从江海走出去的革命先驱,最终将精神和物质遗产都回馈给了这片土地。陈少白故居不只是一处历史建筑,更是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持续传递着不变的爱国情怀与革新精神。
采写:南方+记者 张泳渝
摄影:熊毅
◎相关链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