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圳奇迹|深圳供电局汤寿泉:勇当超大城市能源转型领跑者

作者 徐峰 2025-09-05 10:37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从45年前的边陲小镇到如今的现代化大都市,深圳的崛起奇迹中,始终跳动着电力的强劲脉搏。

从落后农村电网蝶变为全国领先的超大型城市电网,到“获得电力”指标连续多年位居全国榜首、平均停电时间保持全国领先;从全国首个超大城市数字电网全面建成,到虚拟电厂可调负荷超100万千瓦达国际领先水平、助力深圳率先全球实现“双超”(超充站、充电枪数量超过加油站、加油枪数量)……南方电网深圳供电局用创新、绿色、数智的实践,为特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电力动能。

01:42

见圳奇迹|深圳供电局汤寿泉:勇当超大城市能源转型领跑者

45年来,深圳电网与深圳这座城市相生相伴,特区精神与南网精神深度交融。作为“十四五”期间深圳电网建设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南方电网深圳供电局党委书记、董事长汤寿泉对此深有感触。

在推进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助力深圳加快建设全球标杆城市的关键阶段,如何持续以电力创新破解发展难题?

怎样深化“政企用”协同生态,让供电服务更有温度?

未来又将如何推动深圳在全球超大型城市能源转型中持续领跑?

日前,南方日报对话南方电网深圳供电局党委书记、董事长汤寿泉,探寻深圳电网与特区共成长的密码,展望超大城市能源转型的未来路径。

45年同成长
特区精神引领电网跨越式发展

南方日报:深圳供电局与特区一路相伴,您认为电网发展与特区精神的契合点在哪里?这种精神如何推动电网实现跨越式发展?

汤寿泉:深圳供电局与深圳经济特区同呼吸、共命运45年,“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与“勇于变革、乐于奉献”的南网精神,早已融入深圳供电人的“基因”。

早期,深圳供电局率先建成全国第一个电网自动化系统、实现变电站无人值守、从无到有开发全国首个95598客户服务呼叫系统,凭的就是“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

45年来,深圳电网的变迁就是特区发展的缩影。变电站从曾经的寥寥无几,到如今总数突破370座,每百平方公里15座变电站、布点密度全国第一。据统计,今年深圳电网最大日供电量就达4.92亿千瓦时,比1979年至1982年整整4年用电量的总和还多。

这些变化的背后,正是特区精神与南网精神的深度融合,激励深圳供电局不断突破瓶颈、追赶超越。

“获得电力”全国第一
政企协同破解企业用电痛点

南方日报:深圳“获得电力”指标自2019年国家营商环境评价启动以来始终保持全国第一,客户平均停电时间仅7.5分钟/户,优于伦敦、纽约等国际城市。在优化用电营商环境、服务实体经济方面,有哪些可复制的创新实践?

汤寿泉:“获得电力”是营商环境的重要指标,深圳供电局始终把它当作最重要工程来抓,着力构建“政企用”协同生态,让企业用电“省、快、好”。

先说“省成本”。2021—2022年,深圳供电局在全国率先推进工业园区“转改直”改造,2172个园区、约6万家企业实现抄表到户,每年减少用电成本超30亿元。这种模式获国家发改委推广,山东、湖北、广西等多地都在借鉴。

今年深圳供电局成立了全国首家民营企业用电营商环境服务中心,将企业接电免投资接电容量从200千瓦提至320千瓦,为企业年减负2.5亿元。

再谈“提效率”。针对深圳“20+8”产业集群发展需求,深圳供电局推出“标准化、模块化、预制式”电网建设模式,电力配套工程工期缩短超60%。比如光明科学城的鹏城云脑Ⅲ项目,深圳供电局提前3个月送电,让“电等项目”成为现实。

“十四五”期间,深圳供电局为“20+8”产业集群新建变电站18座,完成519个重大项目送电,送电容量年均增速超15%。

还有“优服务”。深圳供电局打通市政地址系统,实现用电信息精准直达用户;推出“跨省办电”,比亚迪某项目仅用2天就完成跨省供电方案;上线水电气视网“一张账单”,累计开出7.1万张联合账单,让群众“一次缴费、多事办好”。

这些实践的核心,就是把企业和群众的“痛点”当作“改革点”,政企协同、同向发力,让营商环境的“电力成色”更足。

从“超充之城”到“虚拟电厂”
三张名片绘就低碳图景

南方日报:深圳率先全球实现“超充站、充电枪数量超过加油站、加油枪数量”,虚拟电厂可调负荷超100万千瓦。在推动能源绿色转型上,有哪些创新突破?未来如何布局?

汤寿泉: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也是深圳电网发展的方向。这些年,深圳供电局持续擦亮“虚拟电厂”“超充之城”“光储充放一张网”能源电力行业三张名片,让绿色电力融入城市血脉。

“十四五”以来,南方电网在深圳的充电站从530座增至830座,充电桩从1.3万支增至2.1万支,助力深圳建成全国首张“光储充放一张网”,成为全国首个“双超城市”,让深圳车主“一杯咖啡、满电出发”从愿景走进现实,绿电超充站的电可能来自广西希望小学的光伏项目,让低碳出行更有温度。

不产电、不建厂,深圳供电局的“虚拟电厂”靠一套数字化能源管理系统把社会闲散的资源调动起来,从而提升电力资源利用效率。这些资源在电网负荷高峰时可降低运行功率或释放电力,助力电网平稳运行。目前深圳虚拟电厂管理中心实时可调负荷超100万千瓦,相当于一座百万千瓦级实体电厂,最快响应速度达毫秒级,每年能减少火电装机投资。

在绿色推广上,2023年深圳供电局成立全国首家绿电绿证服务中心,已服务大湾区1200余家企业,21家深圳企业跻身粤港澳绿色电力消费TOP100。现在越来越多企业通过深圳供电局每年购买大量绿电,不仅满足出口环保要求,还能享受绿色金融优惠。

深圳供电局的目标,是让每一度电都更绿色、更低碳,全力支撑和服务深圳碳达峰试点城市建设。

插上创新驱动翅膀
超大城市电网的数智变革

南方日报:深圳建成全国首个超大城市数字电网、首个坚强局部电网,电力行业首个多模态预训练大模型“祝融2.0”落地,这些数智化成果如何改变电网运行模式?未来在数字化转型上还有哪些突破方向?

汤寿泉:数智化是电网高质量发展的“翅膀”。这些年,深圳供电局推动电网从“人工运维”向“数智驱动”转型,让超大城市电网更聪明、更可靠。

在数字电网建设上,深圳供电局构建了“城市+电网”全景可视模型,实现“一日尽览鹏城塔、一键巡遍鹏城变、一图纵览鹏城网”。调度室里轻触屏幕就能直连全市任意变电站;地下电缆隧道中,“机器狗”与人工巡检协同,实时回传数据并完成AI诊断;80%的故障停电用户能快速复电,这就是数字电网的日常。去年深圳供电局发布国内首个超大城市数字电网评价体系,还通过工信部数字化转型成熟度贯标最高评级。

“数字员工”是另一大突破。深圳供电局落地电力行业首个多模态预训练大模型“祝融2.0”,首批75个“数字员工”持证上岗——“主网设备监测数字员工”能降低60%以上人为操作风险,“社区经理数字员工”24小时待机服务。

更关键的是坚强局部电网。深圳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多发,深圳供电局从网架优化、设施设计等六大领域发力,建成全国首个坚强局部电网,严重自然灾害下能保障重要用户保安负荷不停电、非保安负荷快速复电。

未来,深圳供电局会以数字孪生为载体,推动数据链条全贯通,制定超大城市数字电网行业标准等,让数据要素更好服务电网发展。

连续14年满意度居榜首
电力服务穿透民生“最后一公里”

南方日报:深圳供电服务连续14年居全市政府公共服务满意度榜首,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电力服务更有温度方面,深圳供电局有哪些具体举措?

汤寿泉:电力服务既要高效率,也要“有温度”。深圳供电局始终把群众需求放在第一位。

在社区服务上,深圳供电局首创超大城市社区供电服务信息化平台,在全市684个社区网格配置338名社区经理、214名设备工程师,与1.9万名政务网格员、17万名楼栋长建立“1+N”联动模式,如居民扫码就能联系社区经理,办理报装、报修等业务,实现“零跑腿”。

城中村和老旧小区改造也是民生重点。深圳近60%人口住在城中村,2023年,深圳供电局在市政府支持下推进城中村供用电安全整治,人均供电容量提升65%,停电次数减少,触电风险也大幅降低。今年深圳供电局还在积极推进存量老旧小区抄表到户改造,预计年底完成后,深圳将成为全国首个全部实现抄表到户的超大城市。

深圳供电局还推动供电服务融入社会治理。比如与政府共享用电数据,为经济调控提供参考——某片区制造业电量增长快,说明产业发展活跃;某社区居民用电异常,可能存在群租等问题。这种“电力+政务”的协同模式,让供电服务不仅限于满足用电需求,还能为城市治理添砖加瓦。

新起点上的深圳电力
领跑全球超大城市能源电力转型

南方日报:站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的新起点,深圳供电局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服务国家能源战略方面,有哪些目标和规划?如何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

汤寿泉:深圳电网有“高负荷密度、高供电可靠性要求、高电能质量要求、土地资源受限”的“三高一限”特点,这既是挑战,也是深圳供电局创新的动力。未来,深圳供电局的目标很明确:加快打造超大城市新型电力系统标杆,争当全球超大型城市能源电力转型的“领跑者”。

具体来说,有三个方面:一是构建清洁低碳的能源供给体系。深圳供电局将加快引入市外绿电,积极服务好市内清洁电源建设,确保新增新能源项目100%线上办理、电量100%消纳,让深圳的电更绿、更清洁。二是推动数字化、智能化的能源技术变革。深化数字电网建设,纵深推进数智生产变革,推动“数字员工”覆盖全业务领域。完善虚拟电厂市场化机制,让更多社会资源参与电网调节等。三是提供普惠高效的电力服务。继续提升“获得电力”指标,让企业用电“快用电、用好电、用绿电”;拓展绿电应用场景,让全民参与低碳行动;提升应对极端天气等风险的能力,保障电网安全电力供应平稳,助力深圳打造安全韧性城市。

未来,深圳供电局会继续以先行示范的担当,把每一度电都变成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圳实践提供坚强能源保障。

我们坚信,在特区精神的指引下,深圳供电局一定能在全球超大城市能源电力转型中走在前列,输出更多“深圳经验”“中国方案”。

策划:甘雪明

统筹:刘丽

撰文:徐峰

海报:文海燕

视频:谢昊燃

编辑 王飞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