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D玻璃幕墙倒映龙舟竞渡
鼓点激荡往日旧影
2025年的端午
猎德涌畔鼓声震天
过百龙舟竞渡
千围龙舟宴席沿古祠堂铺展
造就了猎德村龙舟招景近十年来的巅峰时刻
作为广州首个整体改造的城中村,猎德村用镬耳墙与玻璃幕墙交融的国际街区,为城市更新写下“破”与“立”的生动范本。
龙舟鼓里的旧改往事
“旧改初期,原来见面都笑眯眯的村民,看我们像仇人一样。”在猎德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回顾起旧改过程中的不易,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炽煐心生感慨。
在他的身后,猎德涌两岸的祠堂群与珠江新城天际线交相辉映,如今的和谐场景,源自一场破局——2007年,广州启动首个城中村整体改造,猎德村成为“第一个吃螃蟹者”。
20世纪40年代猎德龙母庙一带
生于斯长于斯的李炽煐,对旧猎德记忆深刻,“窗户推开就顶到对面房子,消防车根本进不来”。
1995年,珠江新城重新规划建设,农田被征用的猎德村民自建起三四层小楼,越盖越密的民房,让猎德一度陷入城中村“一线天”困局。至2006年,全村建筑密度高达60%,绿地率仅为5%。
转机出现在2007年,广州推动猎德旧改,提出“村民要得到实惠,集体经济要得到提升,居住环境要得到改变,人文文化要得以传承”的总方针。
龙舟竞渡讲究同舟共济
旧改拆迁何尝不是?
李炽煐临危受命,负责拆迁协调,带着“拆一补一”政策入户。最艰难的是信任重建,为消解村民疑虑,天河区政府派专员开现场会,将复建房模型、商铺分配图逐户讲解,应用诞生于祠堂议事传统的透明机制,最终成就广州旧改史上“零钉子户”的奇迹。
猎德村新貌
2008年1月,复建房工程正式动工,仅两年后,37栋江景住宅拔地而起。李炽煐听到,搬新居的老人不住感叹“住新楼像住在酒店一样”。
改造后,猎德村建筑密度降至28%,绿地率飙升至30%。而保留的龙母庙与迁建的祠堂群,沿猎德涌串联成1.5公里岭南水乡长廊,为今日龙舟胜景出圈埋下伏笔。
镬耳墙下的国际街区
如今
当少年醒狮队教头
在“猎德人家”击响狮鼓
马路对面的天德广场咖啡馆里
外籍设计师正忙于图纸修改工作
传统文化和现代空间在此和谐共生
进一步走近猎德可以看到
蜕变不止于物理的街巷
更在于文化的融合转化
儿童节龙舟课上,“00后”们掌舵划桨,让同舟共济的精神通过代际传递延续;
2019年,猎德女子龙舟队“重出江湖”,在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夺冠;
2025年端午,千围龙舟宴以80元的惠民价开放市民体验,融合了传统龙舟招景与现代商业运营的民俗盛宴,单日吸引超十万游客。
2025年猎德招景规模达近十年来的巅峰
龙舟精神是
一条船、一颗心、一个方向
而正是这种精神纽带
使猎德龙舟招景吸引到
140个村落的150条龙舟前来“探亲”
成为广州CBD的文化新气象
文化活力的释放,同步催化了猎德街区的国际化进程。当前,猎德村聚居了1300余名外籍居民,2024年,天河区猎德国际街区(港澳社区)正式挂牌后,在商业楼、打卡点、道路旁,中英双语标识和里德卡通IP覆盖街巷,敞开怀抱欢迎四方来客。
猎德国际街区的卡通IP里德
猎德街区走向国际化进程
今日猎德涌边,龙舟桨影与玻璃幕墙的倒影在水中交错。这场历时十八年的城市更新实验,将这片土地从“一线天”推向“天际线”,让900年的岭南古村寻回文化平衡。
端午千围宴席散去,镬耳墙下少年醒狮的鼓点再度响起,珠江畔的“水乡玉璧”,仍在为超大城市更新撰写“记得住乡愁,看得见未来”的生动注脚。
素材来源丨天河区委宣传部、羊城晚报·羊城派、广州日报、广州天河发布往期
记者 | 徐振天
编辑丨陈 琳
初审丨黄嘉成
复审丨李翔宇
终审丨张煌平
签发丨余 彦
出品丨天河区融媒体中心
转载请注明丨广州天河发布
投稿邮箱丨gzthfb@163.com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