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遇见’王作尧将军,是在厚街双拥文化园时,第一次近距离瞻仰将军雕像。”日前,在东莞市厚街革命历史展示馆,宣讲员以“‘遇见’将军”为主题,深情讲述了王作尧的红色革命故事。
作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王作尧的一生是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奋斗的一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王作尧率部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不朽功勋。
取得广东抗战以来首次收复县城的胜利
王作尧是东莞厚街人,1934年毕业于广州燕塘军校(后称黄埔军校第11期)。中共东莞中心县委成立后,王作尧担任中心县委宣传部部长兼武装部部长,着力组建抗日武装工作。
当时,东莞的党员大多数是学生、青年教师和工人,都不懂军事。王作尧深知训练军事干部对组建抗日武装的重要意义,他在县城举办“抗日自卫团军事干部训练班”,动员党内外知识青年近200人参加;还在训练班里建立党支部,发展共产党员。
这批经过训练的青年,被派往各乡去组织自卫团,在大朗、东坑、高埗、山厦等地成立了由党员掌握的自卫队。在中心县委的领导和王作尧的努力下,东莞打下组建人民抗日武装的基础。
1938年10月12日凌晨,广东大亚湾海面上突然响起猛烈的枪炮声。在炮火的掩护下,数十艘日军舰艇迅速靠近附近海滩,全副武装的日军纷纷跳下舰艇,抢滩登陆。国民党华南当局猝不及防,弃守广州,退缩粤北。华南危急!
10月15日晚,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在东莞中山公园(今东莞市人民公园)成立,王作尧任队长,开启了他的戎马抗战生涯。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是在日军入侵广东后,中国共产党在华南敌后地区最早组建并直接领导的一支人民抗日武装。
榴花阻击战中,王作尧率领的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激战东江两岸,打响了东莞人民武装抗日枪声。东莞县城沦陷后,王作尧在艰难处境中,率领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在大岭山以及屏山水口等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1939年11月,趁日军兵力薄弱,王作尧率部挺进南头(宝安县城)外围,实行包围封锁,迫使敌军从海上逃走。此为广东抗战以来第一次取得收复县城的胜利。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连续抗击日军,深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老百姓亲切地称之为“老模”,也称“王作尧大队”。
参与香港秘密大营救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25日,香港沦陷。几百名知名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滞留在港,处境非常危急。随即,一场史上闻名中外的大营救迅速而秘密地展开。
行动中,王作尧和战友们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出色地完成了武装护送任务。他们将文化界知名人士、爱国民主人士及其他人士800余人从日军虎口中胜利营救出来。此外,还帮助近百名被关进日军集中营的国际友人、英军官兵及外国侨民脱离险境。
王作尧等人出色完成了中共中央交给的任务,为中华民族及时保护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进一步密切了中国共产党与知识分子、民主人士患难与共的关系。
开创东江抗日根据地新局面
1940年春,国民党顽固派把反共势力引入广东。王作尧率领部队在严酷的环境中坚持斗争,沉着应对。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王作尧领导宝安县党组织和第五大队,在阳台山一带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率部多次击退日军进攻,粉碎了日军的反复“扫荡”,同时击退国民党顽军,把部队锻炼得更加坚强,根据地在战斗中得到巩固和发展。
在王作尧等带领下,第五大队不断发展壮大,不仅战斗在阳台山抗日根据地,还与第三大队一起互相配合作战,支援大岭山方面的斗争,粉碎了“万人大扫荡”,开创了东江抗日根据地的新局面。在华南敌后战场上,王作尧率部英勇顽强作战,屡挫日本侵略者锐气。在王作尧与其他领导人的指挥下,东江纵队不断取得对敌作战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王作尧积极参加海防建设和空军建设,先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军中担任过重要职务,为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1988年8月,中央军委授予他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如今,行走在东莞市厚街革命历史展示馆,站在王作尧故居小坞园复原场景前,参观者们不仅回顾了这位“开国少将”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也被革命先辈的奉献精神深深滋养。
南方+记者 尚黎阳
通讯员 何飞彪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