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吃播,14岁晒B超单,“慢脚文化”真毁童年

南周知道 2025-07-02 13:25

沉迷这些有毒文化的孩子,通常都是家中缺乏有效的网络使用规则、与家长缺少深入沟通的家庭。孩子们用屏幕作为情感和自我表达的主要场域,自然容易被短视频中的错误价值观所侵蚀。

在某短视频平台上,14 岁少女挺着大肚子直播“二胎日常”,用洋洋得意的口吻展示产检报告。面对这类令人瞠目、愤怒的视频,评论区却不乏点赞 。

这只是“慢脚文化”的冰山一角。

所谓“慢脚文化”是指短视频平台上,由一些未成年人“演绎”的一系列低俗、擦边、危险的短视频。这些短视频以其精准推荐机制,让大量尚未发育成熟的未成年人沉溺其中,大肆入侵孩子们的心智领域,扭曲着他们的三观、情感、健康,以及性认知。

颠覆三观、污毁童真的

荒唐世界

“慢脚文化”的内容可谓千奇百怪,有的视频将药物中毒或疾病检测当成“炫耀资本”,有的孩子因极端减肥手段(暴饮暴食后催吐)面临胃癌的风险,却以“健康主播”自居。更有甚者,模仿“电梯悬空”“眼球刻字”“水母漂流”(躺在污水沟里模仿水母静止不动) 等高危挑战,导致骨折、失明和细菌感染风险。

还有各类擦边舞蹈、性感妆容也在未成年人群体中疯狂复制:初中生身着校服配丝袜、翻改试卷成露脐装、花数十元定制自己的照片出售。不少视频播放量破10万。

总之,这些短视频大多以低俗猎奇、擦边暗示等形式呈现,借助美颜特效、夸张剧情和“未成年人专属”的标签进行包装,通过算法精准推送到未成年人面前。

为何未成年人会沉迷于这些扭曲、有毒的短视频?其实是好奇心+社交压力+算法助攻的三重推力。

青少年在青春期(通常为10-19岁)处于身份认同形成的关键阶段,他们倾向于通过探索新奇和另类的信息来彰显独立性和个性,这一行为与大脑的发育特点密切相关。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心理学教授Laurence Steinberg以其在青少年心理学、神经科学和冒险行为领域的研究而闻名。他在研究中发现,青少年在面对即时奖励时,奖赏系统(如多巴胺系统)会被强烈激活,而前额叶皮层的抑制功能发展滞后,导致他们更容易被感官刺激吸引。而 “慢脚”视频正好满足了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寻求感官刺激的倾向。

加之社交媒体平台的算法会根据用户行为不断推送类似内容,使未成年人接触到的内容越来越单一,缺乏多元信息对比。认知水平有限、缺乏自制力的未成年人一旦点击,便陷入“内容深渊”,欲罢不能。

从社交层面来看,青少年群体对同伴的认同高度敏感,看到“同龄人也在看”“同伴都在点赞”,很容易产生模仿和从众行为,从而在无形中加剧了对“慢脚文化”的追随。同时,青少年往往将社交媒体影响者视作可信的“意见领袖”,他们在平台上展现出的自信、张扬和“成功”的形象,也进一步强化了孩子们对这种内容的好奇与追捧。

界限混乱

易使未成年人身心受创

“慢脚文化” 把未成年人对 “勇敢”“个性” 的追求带偏了路。本该是探索世界、建立自我认同的年纪,却被引导去相信 “辍学当网红”“身体就是资本” “一夜暴富不是梦”这些扭曲的成功模板,仿佛在告诉孩子们你不必读书、不必努力,只要把身体当道具,就能收获百万粉丝。

在这样的内容反复灌输下,孩子们慢慢丧失了对正常与荒诞的判断能力。

不少未成年人为博取流量,正摧毁着自己的健康。3岁女童被喂到70斤做吃播、12岁挑战300米极限蹦极、14岁美国少年因挑战最辣薯片死亡……这类高危内容不仅伤害自身健康,也易引发他人模仿。更严重的是,青少年心理尚未成熟,容易对点赞和关注上瘾,一旦得不到反馈,便陷入焦虑、抑郁,甚至会出现现实感丧失和身份认知障碍。

2021年,发表在Developmental Psychology期刊上的研究论文指出:青少年在社交媒体环境中通过点赞和关注构建自我认同,但这种认同往往依赖外部验证,容易导致身份认知障碍(identity disturbance)。约20%的青少年在使用社交媒体时表现出自我认同不稳定,特别是在得不到足够关注时,容易陷入自我价值怀疑和角色混乱。

孩子身心受损之外,父母也可能正经历着财务损失。短视频内的直播打赏和电商链接,让部分未成年人误用家长的银行卡进行冲动消费,或因“跟风购买”导致经济损失。

今年4月,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就判了一例未成年打赏主播的案件。17岁的小刘是某娱乐类网络直播平台的实名注册用户,一年时间里,小刘通过自己账户绑定父亲的银行卡,累计充值超45万元,用于在平台上打赏主播。判决后,最终平台退还小刘24万元,但家长还是损失了21万元。

而面对重重伤害,许多家长由于短视频平台的推送机制被困在信息茧房中,对孩子所经历的一切毫不知情。这才是最令人担忧的。

沉迷这些有毒文化的孩子,通常都是家中缺乏有效的网络使用规则、与家长缺少深入沟通的家庭。孩子们用屏幕作为情感和自我表达的主要场域,自然容易被短视频中的错误价值观所侵蚀。因此,家庭教育必须扮演主角。

一方面,家长要主动参与孩子的数字生活,不能把手机交给孩子就撒手不管。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挑选优质的短视频内容,比如科学实验、自然探索、艺术创作等,用“共看共评”的方式激发孩子的兴趣,并借此培养他们的媒介素养和判断力。看完视频后,与孩子进行讨论,不仅能加深理解,也能帮助他们形成批判性思维,意识到哪些内容在美化现实、贩卖情绪或制造幻觉。

另一方面,家庭也要努力创造更多“屏幕之外”的生活体验。家长应鼓励并带领孩子放下电子产品,走向户外,走进真实的社会生活。无论是一起远足、做饭、种花,还是组织家庭游戏、阅读时光,这些看似平常的时刻,恰恰是培养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自信心和人际沟通力的“天然良方”。当孩子在现实生活中获得归属感和成就感,他们对虚拟世界中的那些“慢脚人设”的依赖自然也会减弱。

更重要的是,家庭是孩子价值观的第一课堂,父母的言传身教会深刻影响孩子对世界的认知。如果父母本身热衷于流量文化、习惯性刷短视频、缺乏对内容的辨别力,那孩子自然也难以学会独立思考。相反,一个三观正常、重视知识、有情感温度的家庭环境,才是抵御低俗文化最坚实的“防火墙”。

但这类低俗视频的出现并非一时的娱乐现象,要斩断它对下一代的侵蚀,除了家庭教育到位,还需要平台、政府、社会和学校多方合力。它的出现也提醒我们:在流量为王的时代,别让孩子的童年被“猎奇”“惊吓”和“蹭热度”绑架。保护他们,需要我们纠正何谓“勇敢”“个性”“成功”,用温暖且充实的现实体验,为孩子编织一张远离“内容深渊”的安全网。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