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已经进入荔枝采摘的中期,只剩下不到1个月了!”面对村里还挂在树上的10万斤荔枝,曾宇佳很着急。
其实他对所有事情都很急。“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刚开始不久,他由江门市人民检察院选派至鹤山市宅梧镇双龙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到现在,他两年任期已经进入尾声。
“我没做完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我想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进入任期倒计时,曾宇佳每天都想着再给村里多干一点,再帮村民卖几百斤荔枝,再把新铺的村道平整一下,再在村口多种几棵黄花风铃木。
他也没有十足的把握,这些事情可以给村里带来多大的影响。他只是想,或许再多干一点,村里就能发生多一点变化,不负村民也不负自己。
19万元的奢望
没钱,是曾宇佳对双龙村的初印象。准确地说,是村集体没钱。
耕地和林地是双龙村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成片林地大多已经发包出去,荔枝树站满山头。但耕地是件棘手的事情,大多掌握在村民手里。
一边是,青壮年外流,留在村里的老人和小孩耕作意愿不高,导致大片耕地撂荒。另一边,村集体没有土地的使用权,难以获得增加集体收入的资本。
2022年以前,双龙村的村集体收入是19万元。那一年,村集体收入排在江门前列的江海区直冲村,村集体收入是6310万元——双龙村只到零头。双龙村党委书记文坚新回忆:“村委会想干什么事情都不够钱。”
找钱,成为摆在双龙村,也摆在曾宇佳面前的第一道难题。
曾宇佳(右二)与村民在一起。
曾宇佳(右二)与村民在一起。
当时,江门正在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开展撂荒地和耕地“非粮化”“非农化”整治。村民把手里分散的耕地交给村集体管理,村集体化零为整重新整合改造,再把成片耕地发包出去,统一流转、统一收租,份额分红到户。这样一来,就能同时实现增加村集体收入和盘活撂荒地两个目标。
然而,这个双赢的做法,在村里推广起来并不容易。
那段时间,曾宇佳和村“两委”天天泡在村民家里,跟大家解释政策,告诉他们土地流转的好处。这家两分田,那家四分地……靠着一步一个脚印的笨功夫,村集体从村民手里前后盘下了整整700亩耕地。
“刚收回来的时候,地里的草比人还高,周边也没有灌溉水渠,很难吸引到大耕户的注意。”曾宇佳咬咬牙,把村集体收入用在刀刃上,给流转出来的耕地修建了水利设施。承包的大耕户种植一轮粮食后,就可以轮作种植蔬菜等附加值更高的经济作物。
在去年最近一次土地竞拍中,村里230亩连片土地顺利发包了出去,带动双龙村集体收入提高到了43万,比三年前翻了一番。
村集体的钱袋子鼓了一点,曾宇佳感觉终于有了底气,但还远远不够。
先干呗,万一成了呢
“你们必须要在我离开之前把这条路铺了!”6月初,面对施工队,曾宇佳又急了。
施工队信守约定,一个星期就把榴花坪村民小组的水泥环村路给铺好了。之后,曾宇佳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催促:“赶紧把路肩也修整好,不然老人家踩空了怎么办!”
脏乱差,是曾宇佳对双龙村的第二印象。准确地说,是乱。
比如村口堆放着没人认领的破烂农具,比如珍贵的古树被埋没在成堆落叶之中,比如池塘边杂草丛生没处下脚。更难办的是,双龙村下辖10个村民小组,最近和最远的村民小组相隔足足七八公里,中间还隔着山头。
这意味着,一个民生工程很难同时带动多个村民小组村容村貌的改善,最后产生的效果可能事倍功半。
“反正对村民好的项目就可以做,把能干的先干了,万一就做成了呢?”曾宇佳心里有一把标尺。
榴花坪村民小组后山的树林。
榴花坪村民小组后山的树林。
榴花坪村民小组的环村路就是这么被他干成的。
宅梧镇森林覆盖率超66%,是国家森林乡村、广东省森林小镇、休闲农业和香草旅游示范镇。丰富的大树资源,是大自然留给双龙村的宝贝。长期以来,这些大树被淹没在杂草丛生的树林里,无人打理,村民对这些大树习以为常,觉得不足为外人道也。
但曾宇佳不这么想。
2024夏天,江门市检察院筹集了部分资金,交给曾宇佳用于整理榴花坪村民小组后山一片树林,“这里太靠近村屋,村民晚上被蚊虫咬得睡不着”。来来回回清理出上百车杂草和垃圾后,村尾五六棵笔直而粗壮的樟树榕树一瞬间显露了出来,从那天开始,村民终于可以睡个好觉。
去年攀树比赛现场。 南方拍客 张浩嘉 供图
去年攀树比赛现场。 南方拍客 张浩嘉 供图
这项民生工程,很快有了意外收获。那几年,鹤山户外运动兴起,双龙村破天荒被选中,承办了一场高规格的粤港澳大湾区攀树公开赛。几十位专业攀树选手在村里大树上,完成了速度攀爬、空中拯救等项目的角逐。女子组冠军俞燕玲评价:“赛场路线设置逼近国际水平。”
村民第一次发现,村里的大树原来这么受欢迎。
攀树比赛的举办,成功引起了市县镇对双龙村大树资源的关注。今年,曾宇佳利用结对帮扶经费、镇里的资金,以及爱心企业捐赠的砂石,在榴花坪村民小组铺就了一条长800米、宽3.5米的环村路。今年再举办攀树比赛时,就有了更宽阔的场地。
曾宇佳又开始想,万一双龙村也能吃上文旅饭呢?
成为一个支点
年近不惑,曾宇佳深知农村工作要久久为功,更清楚个人能力的上限。
初来报到时,曾宇佳和文坚新两个同龄人一见如故。作为村“两委”里最年轻的两个人,他们肩负着共同但又不同的责任。文坚新是一名退役军人,5年前回到家乡工作,对村里大小事务了如指掌。
曾宇佳(右)和文坚新(左)。
曾宇佳(右)和文坚新(左)。
曾宇佳一边跟着他学,一边也没忘记自己的角色:要撬动市里更多资源,带到双龙村来。
这两年,他往返江门市检察院和双龙村不下100次,跟第九支部、第十支部、第十四支部反复沟通,为村里带来了帮扶资金,带来了参与民生项目建设的党员干部,带来了荔枝销售的大订单。
“这是我们院同事去年种的龙眼树,再过三五年这里就有成片龙眼,村集体又多了一份收入。”他时刻都没有忘记村集体的钱袋子。
“我们院同事过来,一起把村口原来的废弃猪舍拆掉,重新种上了桂花树和黄花风铃木,这是村民自己选出来的树。”他说,春天看黄花,秋天闻桂香,坐在村口的老人家就不会觉得无聊了。
“我已经连续好多天把新鲜采摘的荔枝卖到院里去,希望赶在荔枝季结束前,再帮村民多卖一点。”在荔枝树下,他跟果农做了约定。
曾宇佳在双龙村的荔枝园里。
曾宇佳在双龙村的荔枝园里。
走在双龙村里,每一处变化都是曾宇佳脚踏实地走过的路。面对村里千头万绪的工作,他时常觉得幸运,因为自己不仅有一帮信任无间的“两委”干部,还有一直鼎力支持他的单位和同事。
两年来,江门市检察院筹集帮扶资金,用于榴花坪村民小组后山整治、篮球场翻新等4个民生项目,为双龙村新种桂花、黄花风铃木等绿植300株,全体党员干部参与了慰问困难党员群众、树苗捐赠和植树、普法宣传等民生项目。
很快,曾宇佳就要回到检察院工作,放下手里的锄头铲子,重新拿回法医的解剖刀。但他相信,自己跟双龙村的故事还有很长。他还想做个冷链,让村里种的荔枝和蔬菜可以卖更高的价格;他还想把农文旅项目串联起来,让游客来村里攀大树、摘荔枝、吃烧鸡……但在这些想法之前,他还是先想施工队赶紧把路肩修整好。
“曾书记,记得我们的约定哦。”说到离别,文书记拍了拍他的肩膀。
“我记得,努力再帮果农卖多点荔枝。”
“不是这个,是你要记得常回来看看。”
采写:南方+记者 李霭莹
摄影:南方+记者 李霭莹(除署名外)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