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惠万家银行被吸收:直销银行的12年探索

289财经热点 2025-09-25 21:19

开业三年后,邮储银行全资控股的独立法人直销银行将被合并。

9月23日晚间,邮储银行公告称,将吸收合并下属全资子公司中邮邮惠万家银行有限责任公司(下称“邮惠万家银行”),吸收合并完成后,后者的独立法人资格依法注销。

邮惠万家银行的命运绝非个案。自2022年招商拓扑银行终止筹备以来,民生银行、北京银行等10余家银行的直销银行相继关停。

历经12年浮沉,直销银行模式逐渐退出时代的舞台。

直销银行为何被时代落下了?未来将走向何方?

探索

当时钟拨回至12年前,直销银行是传统银行接轨互联网的先行先试。

当其时,银行在外面对互联网金融的竞争,在内面对利率市场化步伐加快的煎熬,客户消费习惯向线上转移,整个银行业陷入焦躁中。

来自国外的经验显示,直销银行借助互联网开展业务,砍掉传统银行最沉重的成本负担——物理网点和人力成本,达到相对低的成本吸储揽储和获客,用户也能够享受更便捷的金融服务。

直销银行模式开始“漂洋过海来看你”,以“零物理网点、纯线上运营”的颠覆性姿态出现在大众面前。

2013年9月,“先行者”北京银行与荷兰ING集团率先试水直销银行服务模式,计划打造成直销银行业界“标杆”,中国银行业正式开启“去网点化”的数字化探索。

次年2月,较受公认的国内首家直销银行“民生银行直销银行”正式上线。随后直销银行迎来爆发式增长期,国有大行中,工行“融e行”、建行“惠生活”等平台相继上线;股份制银行中,浦发银行、华夏银行、江苏银行等相继推出直销银行和创新产品。

直销银行经历了数量上的爆发式增长。据统计,高峰时期的2019年10月,全国直销银行数量高达116家。

直销银行承载着双重使命:对内,是传统银行数字化转型的试验田,对外,则是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防御工事。

但历经4年的探索,问题开始显现——由于直销银行基本在总行设置一级或二级部门运作,存在身份尴尬、缺乏独立决策权,各部门协调不通等问题,导致产品迭代缓慢、定价缺乏竞争力。

意识到这个问题后,独立法人直销银行应运而生。

成立独立法人的直销银行,就能有体制机制上的优势,同时在成本核算和产品定价上有更多自主权。

2017年11月,国内第一家独立法人直销银行百信银行开业,由中信银行和百度联合设立,标志着行业进入制度化探索阶段。2021年底,邮惠万家银行开业,成为国内第二家独立法人直销银行。

区别于部门制直销银行,独立法人意味着更高的自主性和灵活性,被赋予更高的期待。邮储银行前董事长张金良曾表示,直销银行作为全牌照的独立法人银行,申请的目的是作为邮储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抓手或“试验田”,通过直销银行的设立,将金融服务嵌套到商户、消费者等生产、生活场景当中。

但如今,随着邮惠万家银行被吸收合并,国内独立法人直销银行的牌桌上,只剩下百信银行一家。

潮退

理想丰满,现实骨感。大部分直销银行并未能实现最初的设想。

以邮惠万家银行为例,成立3年亏损一直在扩大,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2.43亿元,同比下降31.52%;实现净利润-2.63亿元,较2023年亏损4.15亿元有所缩小。

更棘手的是资产质量恶化,其不良贷款率从2023年的2.28%飙升至6.66%,逾期贷款余额同比激增54.49%,仅2024年就计提信用减值损失4.31亿元,几乎吞噬了全部营收。

根据公告,吸收合并完成后,邮惠万家银行的独立法人资格依法注销,邮惠万家银行的全部业务、财产、债权债务以及其他各项权利义务由邮储银行承继,邮惠万家银行客户的相关权利和义务均不受影响,已合法签署的合同、协议继续有效。

这个最新的案例,仅是直销银行这条曾经热闹的赛道走向沉寂的一个里程碑。过去几年,早已有越来越多的直销银行被“做减法”。

2017年8月,平安银行对手机银行、直销银行、信用卡三大渠道App进行整合,推出平安口袋银行;2019年初,浦发银行将直销银行相关功能一并转入到手机银行App中;2021年12月18日,广发银行停止广发直销银行App服务;2022年9月26日,广州农商行下线珠江直销银行App;2023年10月8日,紫金农商行将手机银行App与直销银行App进行全面整合、优化升级……银行的直销银行迎来关停整合潮。

浪潮退去的速度比想象中更快。黯然退场的直销银行名单上,有民生银行、南京银行、汉口银行、东莞银行、广发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上海农商行、恒丰银行等十余家银行,它们通过资源整合,直销银行部分与手机银行进行合并升级,部分则是被彻底放弃,业务被关停下线。

潮水退去有两个典型事件。

2022年,招商银行与京东数科酝酿五年的直销银行——拓扑银行胎死腹中,终止筹建。今年,原本计划打造成直销银行业界“标杆”的北京银行在6月25日宣布,将直销银行App相关业务功能迁移至手机银行。

如今仅剩地方小银行仍在苦苦支撑。

目前,以“直销银行”为关键词在手机应用商店中搜索,尚能查询到的直销银行App多以城农商为主,如新疆汇和直销银行、青岛农商银行直销银行、民泰银行直销银行等。

曾经承载着“互联网+金融”革新期待的直销银行,终成金融创新“夹生饭”。

困境

对于这场整合,业界早有预期:“独立运营带来的管理成本居高不下,业务又与邮储银行主App形成重叠,亏损扩大下合并是必然选择。”

“数字化创新风口”式微,背后是多重困境的交织。

首先是战略定位的摇摆。在缺乏独立战略规划的定位迷失之下,多数银行将直销银行视为传统业务的线上补充,产品体系单一、同质化严重成为“通病”,多为货币基金、存款、理财“老三样”。随着数字金融发展深入,直销银行功能与手机银行高度重叠,但手机银行功能大、全、多,用户倾向“一站式服务”,直销银行“便捷性”优势丧失。

当手机银行能够满足用户的全需求时,直销银行就成为了增加运营成本的“鸡肋”。如邮储银行在公告中表示,以手机银行为主要服务渠道的格局已经形成,线上综合服务能力大幅增强。为有效利用资源,降低全行运营成本,拟吸收合并邮惠万家银行。

其次是监管框架的错配。与传统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业务相比,直销银行账户为实名Ⅱ、Ⅲ类虚拟电子账户,因此除理财业务外的单日消费与支付的上限为1万元。更严格的是首次购买银行理财需临柜风险评估,贷款时查询央行征信需本人书面授权,无法脱离物理网点,直接削弱了直销银行“全线上服务”的核心价值,违背了直销银行减少基础成本让利客户的商业逻辑。

当微信支付、支付宝等第三方平台已实现全功能账户服务时,直销银行的账户价值被极大削弱。

对于独立法人模式的探索而言,理应带来决策链条缩短、激励机制灵活、创新文化独特等优势,但受限于牌照范围和风控要求,业务拓展仍受掣肘。与此同时,完全脱离母行资源,重构线上获客与盈利模式,难度较大。邮惠万家银行的案例就揭示了独立法人直销银行面临的现实挑战。

同质化、功能重叠与监管限制使直销银行难以在现有框架下持续竞争,而独立法人模式也因盈利模式模糊、资源依赖等问题未找到出路。

直销银行探索的价值与预期偏离,反而成为重复投入时,银行也做出了取舍,下架、整合、回归母体便成为理性选择。

回归

开业三年,经历了从“战略高地”到“整合对象”的戏剧性转变,邮惠万家银行的命运如同一面棱镜,既体现了直销银行的困境,也折射出中国银行业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的思考、探索。

作为传统银行接轨互联网的“创新试验田”,这场“去中介化”金融实验的价值不容否定:它培育了市场对纯线上金融服务的需求,倒逼传统银行提升数字化水平。

博通咨询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认为,独立直销银行App模式推动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价值已被吸收,其纯线上化运营、低运营成本等基因融入手机银行等渠道,提升了整体服务效率。

如今,随着直销银行所承载的数字化理念已经融入传统银行的血液,数字化从“可选项”变为“必选项”。

对于吸收合并邮惠万家银行,邮储银行也表示,吸收合并后,邮惠万家银行线上运营经验整合到邮储银行,将对其线上业务形成强有力的补充;邮惠万家银行的业务资源及人才队伍,将为邮储银行发展注入新动力。

直销银行的整合浪潮,本是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第二阶段——数字化探索从“粗放式渠道扩张”转向“精细化生态深耕”的鲜明缩影。

幸存者探索出三条转型路径——

主流选择是与手机银行深度融合,通过“一站式平台”提升用户体验,降低成本;

特色突围是聚焦垂直赛道深耕,放弃“全业务覆盖”转向细分领域,如江苏银行将直销银行升级为“天天理财”,构建基金、保险、存款四位一体的财富管理体系,以“小而美”的定位避开了与手机银行的正面竞争,通过专业化服务培育核心客群;

生态重构则是金融科技赋能的开放转型,通过嵌入消费、供应链等场景,提供如生活缴费、企业服务等“金融+非金融”服务,增强用户黏性。

行业正形成三级竞争格局。头部银行如工行、招行通过手机银行构建超级App生态;中小银行聚焦区域特色场景;新型数字银行如网商银行依托生态优势深耕垂直领域。

银行业数字化的探索并未终结。

当技术赋能与生态思维取代简单的“线上化”噱头,直销银行或将以新的形态回归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舞台。

南方+记者 黎华联

编辑 钟烜新 李杰伦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